摘 要:文章通过对海德格尔不同时期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而形成的对形而上学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立场的考察探讨,展现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演进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海德格尔的路径于困境,追问形而上学对于当下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形而上学
如所周知,作为20世纪哲学界最闪耀的明星之一,海德格尔终其一生都在追问存在问题。展露、显示一般存在的意义,构成了海德格尔一生哲学思考的志业所在。自古希腊开始,哲学家们就把研究存在者的存在问题作为形而上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到了近代,出现了研究存在问题的“存在论”甚至成了“形而上学”的同义代名词。正因为存在问题与形而上学之间的这种本质性勾连,使得海德格尔一生的存在之思又始终与形而上学之间纠缠不清。这一点从海德格尔的多篇著作都以“形而上学”命名可以看到,如《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形而上学是什么》、《形而上学导论》、《克服形而上学》等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形而上学?尤其是,什么是海德格尔所理解的形而上学?在海德格尔一生的哲思演进过程中,尽管他的根本问题始终未变,但是他对形而上学的内涵理解和立场态度却发生了某种变化“转向”,如:从立场态度来看,早期海德格尔基于其著名的“存在论区分”,专注于对遗忘存在的传统存在论形而上学的“解构”和“奠基”的工作;到了后期,他又基于形而上学的“终结”和天命,提出了形而上学之“克服”“经受”的思想。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这种立场态度的转变,从更深层面来说,也与他对形而上学的内涵理解上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若借用海德格尔自己惯用的说法,从早期的“解构”、“奠基”到后来的“克服”、“经受”,正构成了他一生思考存在问题和形而上学问题的“路标”,那么,这些思想的“路标”分别表达了一种什么含义,它们相互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一、研究述评
作为国内最早的海德格尔研究者和翻译者,陈嘉映把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思想概括为“克服形而上学”。虽然他也提及了海氏要解构形而上学、为形而上学奠基等思想,并指出海氏的“解构”、“克服”是超出而不是摧毁。但总体来说,他的论述过于简略,且对海氏前后期对形而上学的态度变化未有涉及。
而孙周兴对海德格尔早期借助现象学的方法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还原工作,和作为基础存在论的此在形而上学建构工作也作出了许多回顾性阐述。不过未做详细阐述,也没有专门探讨到他的后期的形而上学思想。张祥龙也是侧重于对海氏早期解构传统形而上学,以及通过此在的生存论建构为形而上学奠基的思想的探讨,并未就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思想进行专门探讨。
俞吾金在受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思想启迪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整个西方形而上学发展过程的探讨:首先是以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对柏拉图主义的“在场形而上学”的翻转;其次是在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内部,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意志形而上学”对以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形而上学”的翻转;再次是后期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四重整体的形而上学”对其前期的“此在形而上学”的翻转。
另有学者整个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概括为克服形而上学,而这个“克服”又具体包括三个环节,即解构、克服与经受。也有就海德格爾思想研究的不同时期进行分期问题探讨,并把海氏思想分为现象学的十年阶段、形而上学的十年阶段和克服形而上学三个阶段的。还有就海德格尔及其所解释的康德哲学中关于形而上学的奠基思想及其对儒学重建的理论意义进行了探讨。
但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往往或侧重于早期的解构奠基工作的探讨,或侧重于后期的克服形而上学思想研究,而对于整个海德格尔一生的形而上学思想演变过程的更为全面的考察则还有待进一步开展。
二、海德格尔的形上之思
根据海德格尔在不同时期对于形而上学的不同立场态度,文章将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基于存在论区分的形而上学重思
海德格尔的哲学之思始于并基于他提出的著名的“存在论区分”,即存在本身与存在者的区分。形而上学本以追问存在本身的意义为目的,然而海德格尔发现,西方哲学自柏拉图开始,在实际的形而上学研究和开展过程中,哲学家们往往总是试图从“是什么”来对“存在”作出某种回答和规定,从而错把存在当成某种存在者来追问,或者说是把某种存在者错当成存在本身,造成了形而上学对存在本身的遗忘和耽搁。
正因为此,海德格尔要求重提存在问题和重思形而上学,从而才有了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解构、奠基、克服与经受等思考。只有通过对海德格尔“存在论区分”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的探讨,才能揭示其对重提存在问题和重思形而上学的意义。
(二)传统存在论形而上学的解构
在识见到以往哲学家们的形而上学研究总是遗忘和错过真正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海德格尔为了探究和敞开真正的存在本身的意义,他首先做的,同时也是伴随其一生都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对遗忘存在本身的传统存在论形而上学的解构。也就是说,解构传统存在论形而上学构成了海德格尔贯穿一生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直到尼采,他都花了相当多的功夫去研究和探讨:一方面探讨他们在形而上学研究中所作出的重要推进,即从古代的柏拉图直到最近的尼采,他们几乎穷尽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一切可能性;另一方面同时更试图揭示出他们对存在之思的耽误,即总是在以一种表象性的思维方式思考存在者整体。
(三)作为一种基础存在论的此在生存论
尽管海德格尔基于他的存在论区分从而一生都未曾间断过对传统存在论形而上学的解构,但是在他早期的哲学思考中,他并未想到要跳出到形而上学之外,从而彻底摆脱形而上学,而是更多是想通过这种解构工作,从而探入到形而上学的根基或渊源深处,为传统的存在论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这就是他在《存在与时间》这部惊世巨著和《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这部颇具争议的康德解释著作中所展开的对此在的“在世”、“操心”等生存方式的现象学描述和“有限性”本质的揭示,亦即是建构一种他称之为基础存在论(即比传统存在论更为基础,并为之而奠基)的此在生存论,也叫“此在形而上学”。所以,这样一种奠基和建构工作实质上依然是停留在形而上学之内进行的。
(四)形而上学的克服与经受
如果说,早期海德格尔关于形而上学的解构和奠基之思,尤其是他从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来建构的基础存在论还是停留在形而上学之内进行的,那么,后期的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形而上学之克服与经受,则又表现出一种试图完全跳出到形而上学之外从而彻底摆脱形而上学的冲动。
在他对传统哲学家的形而上学思想的不断探讨和解构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即:一方面形而上学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近代的黑格尔、尼采,已经基本穷尽了其一切可能性,形而上学达到了它的完成和终结阶段;另一方面,形而上学作为终有一死者的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也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天命”,所以,对于追问存在之真理的人类来说,只能一方面不断去克服形而上学,进入一种纯思的境域,另一方面又总是要经受形而上学。
三、余论
形而上学研究本来就包含着对存在者的存在的追问,然而海德格尔似乎更多是就实际的形而上学开展过程从而把形而上学看作是只思考存在者而不思存在的学问。所以,究竟什么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对人类的现在于未来来说还是否必要?这是困扰当前学者的一个重要问题,限于篇幅不能展开。但在对海德格尔从解构、奠基到克服、经受的形而上学思想之路的考察探讨之后,我们希望能就这两个问题作出探索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海德格尔.熊伟,王庆节,译.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務印书馆,1996.
[2] 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6.
[3] 俞吾金.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J].中国社会科学,2009.
[4] 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5.
[5] 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M].北京:三联书店,1996.
作者简介:马晓霞(1986- ),女,四川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