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情绪背后的秘密

2020-05-06 09:09陈菡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接纳亲子关系情绪

陈菡

〔关键词〕情绪;觉察;接纳;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2-0073-04

2020年的春天是不平凡的,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大众的生活,宅家的日子随着开学日期的延后仍在继续。居家战疫的时间一长,家家都有了本难念的经。家长们既要忙于居家办公和繁冗的家庭琐事,又要监督、管控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及在线学习,当孩子表现不如人意时,情绪难免失控;孩子则因学习效率低下而焦虑,同时又要面对家长的唠叨。身为教师的家长的情况更为复杂:一边忙着当主播,甚至化身全天候在线客服为学生答疑解惑;一边忙着家务,还要照顾、监督孩子。如此一来,随着宅家的时光越来越长,家庭中平时不注意的一些细微的矛盾开始放大,频频引发亲子战争。

春节在网络上免费播出的电影《囧妈》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徐峥扮演的徐伊万,阴差阳错地和母亲一起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火车,母子在长途火车上共度六天六夜。 一路上,他忍受着母亲连绵不绝的唠叨。徐妈妈是个控制狂,徐伊万渴望自主。平时极少有机会长时间在一起的母子俩,被迫待在一个空间里,一点点小矛盾都会被放大,一说话就炸毛。这跟我们现在每个家庭中的情景真的好像。

最近与一些学生和家长聊天,发现以下场景经常在各个家庭上演。

孩子:疫情没给我带来恐慌,但是和我妈待在一起,我感到很恐慌。

妈妈:这日子感觉过得更累了,不是人累,是心累。操不完的心,又要被孩子各种嫌弃,我容易吗?既要做主播,又要做厨师;既要当家庭教师,又要做保洁员打扫房屋。

孩子:为什么什么都要管?为什么就是不相信我?为什么一直唠叨一直吼叫,为什么不肯好好说话?

妈妈:我都是为了你好,你为什么就是不听我的话?好好说话你会听吗?你现在的表现怎么让我相信你?

之后,双方就会进入争吵模式,或是进入一种“单向唠叨VS另一方沉默不回应”模式。结果,单向唠叨的那方更加愤怒。

愤怒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心理饥饿”,你内心最让你感到“饥饿”的,是渴望被理解。一个人越是生气,对被理解的渴望就越强烈。就像小宝宝,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就会发脾气,又哭又闹,又摔又打。 因为你太想被理解了,所以要用尽所有力气去表达自己,甚至有的时候歇斯底里。

但经常的结果是,你越是发火,对方就越不能理解你。 对方越不理解你,你对理解的渴望就越强烈, 情绪就愈发猛烈。而这时候如果另一方沉默不回应,会加大你的怒火。

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渴望得到亲人的无条件接纳,希望亲人能理解我们的喜怒哀惧。 但亲人们也只是普通人,不可能人人都是沟通高手,不可能人人都是心理咨询师,没有那么强大的共情能力,接收不到你发出的信号,只能和你吵架了。有的亲人以为以沉默不回应的方式应对就可以让争吵停止,没想到越是拒绝沟通,对方愤怒的情绪就愈演愈烈。

这似乎是很多家庭经常遇到的问题,不少人经常因为情绪爆发导致不可收拾的结果而懊悔,之后很多人在反思时常会提出一个问题:我该怎么控制我的情绪?

其实,情绪不是靠控制,只能靠管理。如果只靠强行压抑去控制情绪,之后的爆发可能更加猛烈。

很多人会认为愤怒的表达会破坏关系,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不过我觉得,比说出口的愤怒更能破坏关系的,其实是没有意识到的压抑的愤怒,或是意识到的被强行压抑的愤怒。前者,在意识层面,是两军对垒、明刀明枪,如果后期及时修复,还是可以得到妥善解决的。后者,有的是在潜意识层面,是杀手暗行、不受控制,酝酿得越久,杀伤力越强。不说出来,对方永远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有时他不得不针对你在他看来莫名其妙的情绪作出他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的回应。

这就是为什么家庭成员之间吵架吵得经常不是眼前的事情,而是過去压抑的情绪,是没处理好的伤口。没处理好的情绪一直都在,伤口一碰就疼,怒火一点就着。

继续下一个问题,那不压抑,是不是可以尽情释放或宣泄了?

情绪需要宣泄,但宣泄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要合理宣泄,随意宣泄容易炸出对方的负性情绪,之后会一发不可收拾,事实往往是,吵架90%吵的是情绪,10%才是事情;第二,宣泄能治标,如果治本,还要进一步去了解“情绪”为何物,去看见情绪背后的秘密。

一、情绪需要被觉察

情绪背后是什么?是认知。认知背后一般藏着两个核心要素,一个是恐惧,一个是渴望。也就是说,情绪背后的核心,往往是恐惧和渴望。这里的觉察包括两方面,觉察自己的同时,也要觉察对方。

为了方便理解,在谈亲子沟通之前,我先用一个夫妻之间的案例作简要分析。

疫情期间,恰逢丈夫生日。往年生日是在孩子奶奶家过,奶奶会做他最喜欢的糖醋鱼。因为宅家战疫的日子不方便去孩子奶奶家,妻子就想亲自做糖醋鱼给丈夫,于是她打电话给奶奶,认真学习糖醋鱼的每一步做法。到了晚上,妻子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满心欢喜地准备为丈夫庆生。桌上糖醋鱼的卖相和每年生日时一模一样,丈夫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吃到嘴里之后,他皱了皱眉头,埋怨道:“这鱼咸死了,这是做糖醋鱼吗?放那么多盐干吗?”妻子一听就不高兴了,很委屈,什么都没说,扭身回到卧室,关起门来独自伤心。这下丈夫心里也不爽了,认为妻子不至于这样,太扫兴,一场本该高高兴兴的生日宴就这么不欢而散。

我们一起来觉察一下丈夫和妻子的情绪及情绪背后的认知。

妻子的情绪:

开始的时候是开心和期待,听到丈夫的评价后,变成委屈、难过。

她渴望她准备生日宴的这份用心丈夫能够接收到,得到丈夫的认可、赞美;

她恐惧被否定,恐惧自己的用心付出不被看见,不被认可。更深层的恐惧是觉得通过这件事,她认为对方对她不够接纳,不够认可,不够爱她。

丈夫的情绪:

第一个情绪比较浅,只是就事论事地觉得妻子的鱼做得失败了,有些失望。

第二个情绪是核心情绪,他的恐惧在于发现自己表达了真实的想法,结果引发对方过激的反应,担心以后在对方面前,因为她的敏感,自己不敢实话实说,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一来,双方今后相处会很累。

丈夫的渴望是在家里能够轻轻松松地沟通,我高兴什么、不高兴什么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我就说了一句真心话,你就发脾气,以后我还怎么说话呀。这是丈夫情绪背后真实的声音。

在这个案例中,夫妻双方可能都觉察到了自己情绪背后的恐惧和渴望,但没有觉察到对方的。

妻子因内心的恐惧引发了消极情绪,她的认知中将对方提意见等同于不接纳她、不认可她,这可能和她本身对于安全感和价值感的渴望有很大关系,她太渴望得到爱的确认。如果她调整认知,或者觉察一下丈夫说话直来直去的性格特点,把他的表现理解成对事不对人,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而是直接表达自己的失误:“确实太咸,估计手一抖把盐放多了,看来我下次要注意点。”这样一来,这件事就翻篇了。

而丈夫因为没有觉察到妻子的情绪背后需要被认可的渴望,所以直接提意见,简单生硬,没有看见她的努力,或是看见了但没有肯定她的用心和付出,之后又觉得她无理取闹,也就没有在这件事上做进一步沟通,即安慰她。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除了觉察自己,还要去觉察对方情绪背后的秘密。

在亲子沟通中,亲子双方情绪背后可能有什么?

例如,一个妈妈对着做作业效率低下又拖延的孩子,非常生气,不断指责孩子,孩子顶嘴,然后开始前文所述的双方的暴力沟通或“一方暴力VS一方逃避”的沟通模式。

妈妈表面上表达的情绪是生气,生气背后真正的情绪其实是焦虑,焦虑的背后是希望孩子能够自主学习,少让家长操心,恐惧孩子落于人后,也可能是班主任经常在班级群里晒别人家的孩子让妈妈感受到了压力,以及担心将来的面子问题,等等。

孩子表面上表达的情绪是烦躁,因此不断和父母顶嘴,而真正的情绪其实也是焦虑,焦虑的背后是渴望自己能被父母理解,渴望自己能学好,恐惧自己因为效率低下落于人后实现不了自己的目标,但是又因为没有成就感无法专注投入,同时也恐惧面对亲子之间的冲突。

觉察对方的情绪,关键是倾听,倾听虽然在各种心灵鸡汤里被反复强调,但真正做到并非易事。人际交流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情况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听不到我在说什么。

电影《囧妈》里,母亲喋喋不休地追问儿子徐伊万要不要吃粥。徐伊万拒绝了多次,母亲最后仍替他决定了吃。徐伊万终于怒了:“你既然已经决定了我要吃,为什么还要问我吃不吃呢?”很多人看完可能会觉得这个桥段很熟悉,因为天下的老妈都如此相似。

倾听不仅是听到对方说什么,还要听到对方的语言及情绪背后的秘密。如母亲因为作业问题对孩子发泄情绪,很可能情绪背后不只是孩子做作业这件事,还有之前对于孩子学习没有信心,还有家务繁忙、工作负担重、家庭关系不和谐等方面的原因。

很多家长往往因为焦虑,习惯用“猴子不上树,多敲几遍锣”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孩子包括成年人都会抱怨父母啰嗦。

还有一种情况,这种情况在有毕业班孩子的家庭尤其常见。父母表面上是在催促孩子,实际上是在表达已经在内心淤积很久的焦虑。父母知道说了孩子会跳起来,不说自己心里又难受,最后还是选择说出来,但因为每次台词都一样,就很容易让孩子厌烦。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孩子其实也不是不着急,但有很多孩子不会告诉家长,因为一旦说出来,父母往往会回一句,知道着急了你还去玩手机。结果,亲子战争又开始了。

所以,在人际沟通中,对对方情绪的觉察很重要,先搞清楚对方是怎样想的,内心真正的恐惧和渴望是什么,就会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对症下药,问题才能够得到有效解決。

二、情绪需要被接纳

该完成的作业没有按时完成,孩子也可能焦虑不安,但又控制不住自己,内心深处其实对自己比较失望。这时候父母的指责和唠叨,使得孩子将原本的焦虑和不安化作为愤怒,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就是对父母的顶撞。这就是孩子内在的心理过程。

在与孩子交流时,父母可以试着把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区分开来,这样做有助于接纳孩子。这个接纳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有条件接纳孩子的行为。如小朋友做作业久了会烦躁,这种情绪可以理解,可以接纳,但不能为了让孩子放松而允许孩子无节制地看电视。

如果情绪背后是对于作业的无成就感,那就从建立成就感入手。

我女儿今年二年级,前段时间处在线上开学但心理没开学的状态,尤其是在做类似于抄词的作业时,效率低下,每次都抄得很慢,而且经常抄一半就将作业扔到一边,跑去玩儿。有一次才抄了几行,又跑去看电视,而且一看就停不下来,对我的多次催促置之不理。当时我的怒火马上上来了,冲过去强行关掉电视机,冲着她大声吼叫。她吓坏了,哭着说会做作业,结果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始终没有付诸行动。

冷静下来之后,我分析了孩子拖延背后的原因。其实,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拖延是种常态,和他们大脑发育不成熟有关。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他们大脑中负责自控的前额叶皮层发育还没完全成熟,主要还是边缘系统(掌管原始冲动)在起作用,所以他们做事情常常缺乏耐心,只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喜欢眼前的快乐,对自己讨厌的事情不想做又不能编借口,只好一拖再拖。在任务枯燥又没有严格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拖延只会越来越严重。我想到自己有时候陪她写作业的过程中,也忍不住好几次想去碰手机,就理解了她因为抄词很无聊总想逃离的心情。换位思考之后,我的情绪也就平复了很多。

了解了孩子拖延背后的原因加上换位思考,我接纳了孩子的情绪,但接纳情绪不代表也无条件接纳孩子的行为,毕竟,我们需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需要合理地表达情绪。

三、情绪需要被合理地表达

请注意,是“合理地表达”,不是吼叫。如果暂时还做不到,可以先暂停,让自己冷静下来;也可以运用腹式呼吸等情绪放松法,之后了解原因、换位思考,接纳孩子的同时也平复自己的情绪。请记住,一味地吼叫只会引来更大的反扑,让亲子之间的冲突升级。

合理地表达情绪其实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简而言之就是好好说话。摆着一张阎王脸去沟通,那是情绪暴力;说话动不动否定挖苦、句句带刺,那是言语暴力。从我多年的咨询经验来看,这两种做法特容易让人陷入焦虑状态。那些不自信、易激惹的孩子,大多长期承受着父母的情绪暴力或言语暴力。

继续上文的例子。冷静下来以后,我让女儿用画画的方式表达她的感受,表达她的情绪,并对她的情绪表示接纳和理解,努力做到共情:“妈妈知道你觉得抄词很枯燥很无聊,电视里有你爱看的东西,所以舍不得停下来;也知道你在被妈妈凶的时候一定很害怕;妈妈也知道你之前很努力,期末语文还考了一百分。这些妈妈都看得到。”

女儿感到自己被理解之后,情绪稳定了很多,停止了哭泣。之后我才开始表达我的想法,问她知不知道妈妈生气的原因,并邀请她一起想想有没有好的方法来完成抄词这个难啃的作业。女儿提出,听写比抄词更有意思。于是,我们就用听写代替抄词。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运用鼓励的方式,增强她的成就感。最后,女儿心情愉快地顺利完成了任务。

而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和低龄儿童不同的地方是:表面看上去拖延的他们,父母一唠叨就不耐烦的他们,其实内心是焦虑的,拖延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是好的被动逃避。很多中学生,即使表面上一副很颓废的样子,内心深处其实还是有自我成长的渴望,只是因为他们感到很无力,不知道要怎么办,又缺乏精神上的支持,所以表现出来就是父母们不爱看到的那个样子。

作为父母,需要看到孩子真正的情绪是什么,找到孩子情绪背后的秘密,去理解、共情孩子,讓孩子产生归属感、价值感。之后通过合理地表达,与孩子一起去探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深层的需求得到满足,表层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很多时候,良好的沟通并不意味着双方一定要达成一致,关键是每个人的观点和情绪能被充分地表达,被充分尊重。这样双方内心表达的需要和被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解决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前些天和一位学生家长交流,她说宅家抗疫的日子让她和女儿的关系近了很多,在此期间化解了之前的一些矛盾。平时可能因为工作忙没有什么机会在一起,母女之间缺乏交流。漫长的宅家时光里,母女相处的时间长了,双方相互陪伴,充分表达和沟通,增进了了解,亲子关系因此更进一步。所以,只要用心去经营,居家隔离反而能成为改善亲子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后记:本文的重点在于揭示情绪背后的秘密,目的是促进亲子沟通。时下,关于宅家战疫的亲子沟通方法,网络上有很多,但是为什么懂得这么多方法,很多父母还是做不到,因为没有真正去理解,所以这些所谓的方法就变成了“鸡肋”。

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使父母们对此有一个初步的“觉察”和“了解”,之后在实践中逐步做到“理解”和“接纳”。真正做到这两点,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帮我们找到很多方法,否则,看再多文章,听再多讲座,学再多方法,用处也不大。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共情,不是浮于表面的“我理解你”,而是在逐步“觉察—了解—理解”的基础上慢慢实现心灵上的接纳和共鸣。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理解了,但是做不到怎么办。这很正常,认知的松动外加行为的改变,本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几个月甚至几年,点点滴滴,逐步改善。即使在觉察和接纳的前提下,也需要不断练习,反复实践。

不妨我们先一起努力尝试迈出第一步吧,有了觉察,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福州,350007)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接纳亲子关系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的爱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和学生一起成长
让阳光照进心灵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