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梅
學校的教育愿景是,提供多元精致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教师“温柔的坚持”——爱与榜样的教导中,得到身心灵整合的全人培育,自信、喜乐的成长。但爱与榜样不是口号,孩子感受敏锐,师长得以身作则,将理念融入课程设计。
任教第一年,我发现校本课程“觉察课”不易在低年级实施;孩子回顾一天,容易变成流水账或一连串告状,不然就是毫无头绪。在意识到他们不懂觉察后,我多方请教,慢慢摸索出协助方法。低年级孩子需要明确的主轴,因此我引导他们感觉自己喜怒哀乐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做了什么,最终回到感受自己的心。
学生升二年级后,教室布置“喜乐泉”“觉察树”两大区域。“喜乐泉”有段文字“赞美别人就像喷香水,赞美的同时,自己也会沾到一点”,再搭配动物泡泉水的图案,营造愉悦氛围。孩子要每天赞美他人,一开始可能只是形式照做,但久而久之,就能主动报告某人的好,谁表现有进步,加上老师都以赞赏回应,于是“说好话”成了班级风气。
“觉察树”是自我的省思,也加注文字“培养觉察的能力,了解自己,也可以帮助别人”,不过觉察不是检讨自己,而是去发现自己的好,哪里可以更进步。
让觉察成为生活习惯,每天都做“觉察”,放学前半小时全班一起进行。发下小卡,孩子自由决定写几张,也不强迫交给老师张贴。愿意分享的人交出,老师就在放学后更换布置,第二天到校,孩子就能看见,有人还因此提早上学。
在孩子写“喜乐卡”“觉察卡”前,老师分享自己的发现是最好示范。“烦躁时,我用不好的语气和小朋友说话;下次不可心急,要好好地说。”孩子从中感受到:老师会检讨自己,也会原谅自己,并期许未来改进,实践跟自己的约定。在这个历程中,他们同时在学习。
有些孩子不大会检讨自己,但看到别人的省思后,也写下自己可以进步的地方。这些不是直接在课本上学到的,却可以透过觉察课持之以恒地练习,成为生活习惯。
我时常觉得,上“觉察课”也像在照镜子:孩子真实“映照”老师的态度。正因为这样,当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热忱,也会毫无保留地认真相待。
小卡展示区:
美术课时,我提醒柏文别问同学怎么做卡片。后来我发现口气不用那么凶。
我想感谢舞蹈老师,因为参加运动会前,她都要不断地陪我们一起练习。
我要谢谢陈子茵,因为她努力帮我把玩具小屋子修好,并做椅子和桌子。
谢谢妈妈为我做餐点,也谢谢她辛苦赚钱,让我上学。祝妈妈天天快乐!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天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