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芳
【摘要】小学古诗词教学中采取“联读”有着积极的作用,“联读”有组诗联读、诗文联读、诗书联读三种方式。组诗联读可以同诗人作品联读,同主题作品联读,同表现手法作品联读;诗文联读可以将古诗词与现代文和小古文联读;诗书联读可以将古诗词与绘本和文化类的整本书联读。“联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联读”策略
联读,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写法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把“联读”用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由此及彼,帮助学生扩大知识积累,在追寻与扩展中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从而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中进行理解、学习和运用。
一、组诗联读
组诗联读,指的是从某首古诗词拓展开去,把具有一定相同因素的课内或课外的古诗词联结起来进行阅读的一种教学设计手法或教学设计思路。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有以下三种设计思路:
1.同诗人作品联读:由“诗性”走向“人性”
同诗人作品联读,就是在教学某位诗人的诗词时,将该诗人相同或不同类型的诗词联结起来阅读。同诗人同类型作品联读可以让学生对诗词内容、主题的理解更深刻,对该诗人的写作风格有更深入的感知;而同诗人不同类型的作品联读又可以让学生对诗人的形象有更立体的认识。正所谓“诗言志”,志,心之所也。
同诗人同类型作品联读,如笔者执教的组诗教学“李白与月亮”,主要选择了李白的三首与月亮有关的诗《古朗月行》《月下独酌》《把酒问月》。这三首诗放在一起,是 “望月—邀月—问月”的层层递进。《古朗月行》中月亮给李白无限遐想,《月下独酌》中月亮带给李白无比慰藉,《把酒问月》中月亮又带来了无穷问题。可以这样说,李白是月亮诗人,他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这些诗中展露无遗。据说,李白生为月亮而生,死为月亮而死,是因为醉后在马鞍山采石矶赏月,跳入江中捞一轮明月而亡的。通过这样的组诗联读,就能读其诗,知其人。
同诗人不同类型的作品,以王安石为例,笔者设计了《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的组诗联读教学。《元日》创作于王安石初任宰相,实行新政时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泊船瓜洲》创作于王安石再任宰相时期,自江陵赴京途中经瓜洲时所作,当时的王安石心境复杂,百感交集。《梅花》是王安石自1074年至1076年间三次罢相,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写下的诗篇,表達了他在艰难处境下的孤独心态,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之处。这三首诗的联读,学生不仅仅是体会过年的欢愉气氛、思乡之情和热爱梅花的高洁品质,更是结合了诗人的政治生活背景,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让学生对诗人有更立体的了解。
2.同主题作品联读:从“现象”走向“本质”
同主题作品联读,就是在教学某首古诗词时,将主题与之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词联结起来进行阅读。小学阶段的古诗词主要有思乡怀人、歌咏抱负、热爱自然、忧国忧民等主题。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1课就是爱国主题作品联读的典范,分别是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这三首诗放在一起联读,虽然都是爱国主义主题,但是从编者角度看,它们之间有缜密的逻辑关联,从不同的视角表达爱国情怀。《示儿》是从普通百姓的视角,面对“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国家现状,不禁让人追问“不见九州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题临安邸》用辛辣的讽刺揭示统治者寻欢作乐的丑态,客观地回答了《示儿》中的追问;《己亥杂诗》是在寻找国家变革、社会变革的利器——“不拘一格降人才”。通过三首诗的联读,可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追问原因,寻求答案,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深入领会什么是爱国,同时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有的教师会把“主题”和“题材”混淆,“主题”就是主题思想,“题材”是表达主题所用的材料。同样的主题,可采用不同的题材来表达。比如特级教师张学伟的“乡愁”组诗联读:《除夜作》是除夕之夜游子家人两地相思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重阳节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宫词》诉说的是宫人的哀怨;《杂诗》以第一人称叙写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相思》是王维眷怀友人之诗。通过这五首古诗的联读,可以让人感受不同人物在不同环境中乡愁的滋味,揭示乡愁的本质是所处的社会生活。
3.同表现手法作品联读:从“见形”走向“得意”
古诗词具有音韵美、词汇美、形态美、意蕴美的特点,前三者指的是古诗词外在的表现形式,也就是阅读中的“见形”;而意蕴美指的是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即阅读中的“得意”。在古诗词创作时,诗人会运用一些写作的方法或技巧,即表现手法,让读者“见形” “得意”。小学阶段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等。这些专业术语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将相同表现手法的诗词放在一起联读,是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方法。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中《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这两首古诗均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表现“四时景物皆成趣”。《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第五、第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枫桥夜泊》中呈现的物象有:月亮、乌鸦、霜、天空、江水、枫树、渔船上的灯火、姑苏城、寒山寺、客船。置身诗中会看到月落的痕迹、乌鸦的飞行、客船的航行或停靠、渔火的闪烁、夜景的变化;听到乌鸦的啼叫、寒山寺的钟声,甚至寒夜的风声。通过所见、所闻,体味诗人心情起伏的变化。两首古诗,同是写秋,通过不同的意象,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前者是诗人寄情山水的怡然自得,后者是诗人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满腹忧愁。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三首古诗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这三首诗都是抓住动作塑造不同儿童的鲜明形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儿童“耘田”“绩麻”“供耕织”“学种瓜”,乖巧懂事;《稚子弄冰》中的儿童“脱晓冰”“当银钲”“敲成玉磬”“忽作玻璃”,具有奇思妙想;《村晚》中的儿童 “横牛背、信口吹”,自由自在。同样抓动作,塑造出不同的儿童形象,丰富了学生对古诗中儿童形象的多元化理解。
二、诗文联读
诗文联读,就是将古诗词和普通文本放在一起联读,联读文本的选择可以是关于背景的、帮助理解的、示范运用的、拓展延伸的,等等。诗文联读是帮助学生架起古诗与自我言语表达的桥梁,促进学生分析、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发展,使其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1.古诗词与现代文联读:既能“意会”又可“言传”
学习古诗词,教师经常会让学生说一说古诗词的意思。学生通常会逐字逐句翻译,生硬有余,情韵不足。古诗词与现代文联读,给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支架,让学生有序、有意、有情地进行有效表达。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将其与叶圣陶的《瀑布》和李有贵的《黄果树瀑布》进行联读。《瀑布》片段:“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此为视觉角度对瀑布的描写;《黄果树瀑布》片段:“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此为听觉角度对瀑布的描写。这两处描写中均用了生动的比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全诗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将读者带到了瀑布的面前。通过联读,学生可以从现代文的表述中学到从不同的角度,按一定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语言富有张力。
2.古诗词与小古文联读:既见“意象”又入“意境”
古诗词和小古文虽然都属于古文的范畴,但古诗词通常具有必然格局,而小古文一般没有固定格局,凭小我阐扬书写,之乎者也之类。两者联读,让学生徜徉在古文之中,感受音韵之余,尽享情韵之趣。
例如,教学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课中的古诗《村居》,“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与朱文君《小古文100篇》的《放风筝》联读:“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讓学生了解“纸鸢”即“风筝”,风筝怎么放呢?在青草地上,迎着东风,你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追,你追我赶,你来我往,这就是乡村生活的美好意境。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檐”“溪”“草”构成了乡村独有的景致。《小古文100篇》中有《乡村》 一文可供联读:“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通过联读,丰富了学生对“乡村”的理解,丰厚了对“村居”的意境感受。
三、诗书联读
诗书联读,在这里是指古诗词与整本书联读。书有很多,如何选择适合的书进行联读很重要。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选择与古诗词有直接联系的书作为联读对象。诗书联读,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也可以用一段时间来完成。
1.古诗词与绘本联读:广阔的思维和多元的表达
图文结合是小学阶段学习古诗词的主要方法之一,绘本是“画出来的书”,以绘画为主,附有少量的文字。将古诗与绘本联读,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渔翁》是中国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的一首优美的诗,写山水间一个黎明时分的景象。诗中的自由安逸的生活情趣对于当时处在禁锢之中的柳宗元来说,是多么珍贵和美好啊!当美国绘本作家乌利·舒利瓦茨读到这首优美的中国诗之后,绘本《黎明》诞生了。该绘本借用了中国水墨画晕染的技法,通过画境来表达诗意,从黎明前的第一道微光开始,到最后突然爆发的颜色,不疾不徐,排版和色彩呼应。处在二战时期,生活在恐惧和逃离中的乌利·舒利瓦茨,和柳宗元都有着坎坷的经历,都有着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渔翁》与《黎明》的联读,绘本的画面给学生强烈的带入感,让学生能慢慢静下心来,感受其中的意境,体会到诗人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由人生的渴求。同时,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外文化融合的魅力,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多元的表达视角。
2.古诗词与文化类整本书联读:深刻的思维和个性的表达
杨振良老师编写的《水远山长:汉字清幽的意境》一书,是与古诗词联读的优秀范本。该书的目录就极富特色,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说山”“春风又绿江南岸——说风”“千里怀人月在峰——说月”。在进行组诗联读的教学中,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章节,实现诗文联读。如“千里怀人月在峰——说月”,围绕“月”的主题,学生读一读文,品一品诗,读一读诗,品一品文,领会相同意象表达的不同意境。书中对诗句的品析、情感的抒发、感悟的表达等,就是对古诗词赏析做了最好的示范。通过这样长时间的诗书联读,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深刻,会整合、聚焦、发散、创新,用自己的言语体系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感悟。
“联读”策略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适时,基于理解,指向重点,突破难点;要注意适度,立足目标,关照特点,关注学情。“联读”是一种策略,不是目的,如果一味地为了联读而联读,那就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