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亮
摘 要: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包含人的本质观点和宗教批判观点两方面内容,在人的本质观上,费尔巴哈将“人”放在其哲学思想的首要位置,他认为虽然自然是人的基础,但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并且世間万物只有在进入人的视野之后,才有其价值与意义;在宗教观上,费尔巴哈提出宗教异化思想,认为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揭示了宗教神学的秘密,动摇了基督教和封建专制的根基,起到了积极的思想解放作用。虽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仍属于旧唯物主义的范畴,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但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费尔巴哈当之无愧的属于哲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最主要的理论贡献在于创立了人本唯物主义,赋予人主体性,深刻地批判了宗教的虚伪性和麻痹作用,引导人们从对彼世的向往转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其人本主义观点在当今社会也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人本观;宗教
1 人是感性存在物
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商品、货币、资本越来越成为人们追逐的物质,单个人在它们面前是完全无能为力、微不足道的,这种情况激发了哲学家们对“类意识”的呼唤和对“抽象人”的崇拜。这种这现实背景下,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诞生了。
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费尔巴哈提出人是感性存在物。首先,费尔巴哈对宗教中不死信仰进行批判,来说明人是客观存在,而代表身体与灵魂是分离的不死信仰是根本错误的。他提出,宗教所认为的人死后而单独存在的灵魂,只不过是活着的人对死去人的一种追念,是人的一种感性的表现。费尔巴哈认为,人只有在食物丰富、睡眠充足、精神愉快等生活需求被满足时,人才是真正活着的,在费尔巴哈看来,基督教“只想到如何去填补人的被幻想的缺陷,那是多么的可笑啊!为了人的缘故而创造出一个彼世的生存,但是,却想也没有想到要帮助人就在这里生存下去,那是多么的可笑啊;因为,人,只有当他有着一个属人的生存,完成他的属人的规定时,他才是生存着的。”费尔巴哈从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观点出发,提出人的本质是感性的存在物,将人的本质概括为“类”本质。
其次,费尔巴哈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阐述人的本质。费尔巴哈提出,“究竟什么是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呢?对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因为人具有感官意识,人因此区别于一般动物,成为自然界中最高等的生物。在回答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后,费尔巴哈进一步解释了什么是意识,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意识是“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动物也有意识,但动物的意识只能算是面对外在对象时产生的一种自我感、一种本能,它对自己的感觉和对外部事物的感觉是同一的、无差别的;而对于人来说,人能够区分自我感觉和对外部事物的感觉,人对自我的感觉就是人的思维活动,就是对自己本质的探索,人即使没有外在的对象也能够跟思维,也能够跟自己讲话,能够与自己的本质发生关系。由此说来,到底什么是人的本质、什么是类呢?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理性、意志、心。“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只有具备这三种属性,人才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费尔巴哈用实体的人取代了绝对精神,实现了从思辨理性到现实的人的回归,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人们真正的自我意识,鼓励了人们对现世美好生活的追求。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归根到底还是抽象、直观的,关注的重点还是在于“单个的、肉体的人”的爱和友情,仅仅从自然角度将人看作感性对象,而非感性活动,仍然是脱离实践的抽象的人。
2 以抽象情感为连接的人的社会关系
在费尔巴哈的人本观中,也特别强调了人的社会性的重要意义。他说,“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对孤立的人来说,不管他是否具有人的本质属性,他都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人。“哲学最高和最后的原则,因此就是人与人的统一。”这表明费尔巴哈对团体生活以及人与人的共处的重视。费尔巴哈还从真理观的角度论证了人的社会性,认为只有通过感性直观的交往,主客体之间才能统一起来,真理才会产生,孤立的自我意识只是一种抽象的意识。这表明,费尔巴哈是把人与人的交往当作真理性的标准。
在“你”和“我”的关系上,费尔巴哈认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他人对“我”来说就是“我”的感性对象,就是“你”,通过对“你”的观察和了解,“我”就得到了对自身内在的认识,“我”才明白自己的本质,“你”和“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构成人类这个群体。也就是说,人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才能意识到自己,确定自身的存在;只有借助他人作为眼睛,也就是作为反映的对象,才能印证我自己的内容和存在,“我”和“你”的相互关系,并不仅仅是我和你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而是在类的共同体中,作为个体的我与作为多数的类之间复杂的、多面的关系。为了实现幸福,对立和分离是不行的,人们必须联合起来,这种联合就是人性深处的欲望和需求,是人的普遍本质,即类本质。
费尔巴哈虽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费尔巴哈所说的关系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为什么要依靠“爱”呢?他认为,每个个体的人都具有孤独性,都渴望他人的关爱和帮助,通过爱,人与人之间便可以连接起来,使得美好的品质得以传递,人们个体的缺陷得以相互弥补,人们加起来便成了完善的类。费尔巴哈希望用爱的力量来扩大和完善存在于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协作与交换,以便由现实社会中的分离和竞争变为协作和自由的合作。这种“爱”的思想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也是密不可分的。费尔巴哈认为,由于现实中的人处于孤独、分离的状态,人和人之间缺少沟通和了解,由此便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虚幻的上帝,造成对上帝的依赖。在此基础上,费尔巴哈将希望寄托于建立“爱”的宗教,在“爱”的宗教中,人们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关爱,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虽然费尔巴哈也谈及人的社会关系问题,但他所理解的社会关系仍然是停留在自然直观以及宗教层面的,人和人之间的联系也仅仅是友情、爱情和宗教上抽象的爱。但费尔巴哈的交往观也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对爱的宣扬有助于改善人们之间的关系,增加人与人的相互理解、信任和友善。另外,通过吸收、借鉴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思想,马克思的哲学观点在专项过程中更加注重分析和探究人的社会关系,以此得出了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3 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宗教批判思想是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根源于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因为区别于动物来说,人是具有意识的,这种意识不是一般的意识,而是把人自身当作本质对象、意识到自己的本质的意识。这种意识是通过与自身对话而获得的。动物也有意识,但动物的意识不能使它自己与自己对话,就不能意识到它自己的本质和类,就不是真正的意识。费尔巴哈提出人的本质归结于理性、意志和心。其中“理智是寓于我们之中的中性的、冷淡的、廉洁的、清醒的本质”,是人的规则和尺度;意志是同道德与法律相同一的本质;爱是上帝与人之间相互的爱,是上帝对人的慈悲与同情。费尔巴哈认为爱是最重要的属性,“爱就是上帝本身,除了爱以外,就没有上帝”。
但由于人并非完善的、全能的,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因此人就无法达到他的绝对本质,因此人自身会设想一个最高的存在者,一个无限的、智慧的、全能的、属神的存在,即一个将理性、意志和爱统一起来的理想化的存在。这个理想化的存在就是上帝,上帝站在人的对立面,是人跟自己的分裂,而“上帝跟人的这种对立、分裂——这是宗教的起点”。虽然人与上帝是对立、分裂的,但对于人来说,上帝是与他本质相一致的,是在超越自己本质的基础上,能够激励他、规定他、支配他的。也因为上帝与每个人自身的本质相一致,所以对个体来说,对自己的上帝都是非常信任的,不会怀疑的,这就使得人们对上帝、宗教的感情是牢固的、不可打破的。
费尔巴哈对宗教产生的心理根源进行了剖析。费尔巴哈认为,“上帝起源于缺乏感”和利己主义。由于社会生产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的认知程度较低,无法解释自然界中存在的许多现象,不由得将这些现象神秘化,于是会将一些有利于自己的现象当作善良的神,将不利于自己的现象看成是恶魔、是一种报复。出于对这种神秘力量的敬畏、恐惧以及对自身利益的顾虑就是宗教产生的思想根源。随着这种敬畏心理的发展,宗教成为人们的精神慰藉,因此费尔巴哈也说宗教是人的精神鸦片,会麻痹人的思想。
通过揭露宗教产生的根源和本质问题,费尔巴哈进一步提出要用愛来代替宗教神学,因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和依赖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信仰和依赖,对上帝的爱就是对自己的爱,宗教中的天使就是善良、友好、道德的人们,宗教中的恶魔就是野蛮、凶恶、自私的人们,人们应该破除对上帝的迷信,转而相信自己、依赖自己,即通过建立“爱”的宗教来取代传统的基督教,用人与人之间的爱来代替神学信仰,使人们从信仰所带来的对立分裂中统一起来,使人性脱离宗教对人束缚与压迫而得以复归,使人们对上帝的关注转移到自身,相信自己也可以拥有如同上帝一般美好的品格,从而不断积极追求自身的发展。
“爱”的宗教不是有神论的宗教,而是一种无神论的宗教,是依靠人们之间纯真的爱来维系的宗教。这种爱普遍存在于人们之间,例如夫妻之间的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等,尤其是人对自己的爱。费尔巴哈对“爱”的宗教的宣扬,有利于帮助人们意识到追求现世的幸福的重要性,并且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要善于群策群力,在相互的帮助下实现幸福。不难看出,“爱”的宗教实质在于对人的本质的肯定,是一种人本主义宗教观。
4 费尔巴哈人本观的当代价值
首先,为以人为本思想提供理论支撑。费尔巴哈人本观将人提到了首要地位,重视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强调从整个人类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他认为,每个人都生而平等,不应该有高低之分,应当让每个人在获取生产资料、接受教育、争取发展机会等方面都是平等的。这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必须团结群众、心系群众,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过生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其次,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费尔巴哈爱的宗教思想强调用人与人之间的爱来代替宗教神学,寻求人们之间的互助互爱和理解信任,为改善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理论借鉴,有助于美化人们的心灵。在当今社会,随着各领域、各行业竞争的加剧,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的是竞争甚至对立关系,人们之间充斥着矛盾和紧张的氛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要通过爱的教育来宣传人们之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精神,建设和谐友爱的民族和世界。
最后,有利于破除宗教迷信。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观批判了基督教对上帝和天国的宣扬,揭开了宗教神秘的面纱,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而在当今社会,信仰宗教的民族和人民仍不在少数,因此,在今天重新理解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思想对于唤醒沉湎于宗教迷信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服醒脑剂。如果人们能够像费尔巴哈那样将爱心作为信仰,对于破除宗教迷信也是一种有利的举措。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不能缺乏宗教界的力量,但也决不能让迷信阻碍科技和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伯鍨,张一兵.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田园.费尔巴哈“类”概念再解读——马克思思想转变的新视角[J].河北学刊,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