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阈下大学生校史校情教育的开展与思考

2020-05-03 13:56何骏钱敏
高教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大学生

何骏 钱敏

摘  要:古今中外任何一所高等学校的诞生、发展和壮大,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积累过程,凝结成各自独有的校史校情。校史校情是可资借鉴的育人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求实创新的意志品质。以“立德树人”为旨归,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有利于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吸收利用其他课程丰富的育人资源,进一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生;校史校情;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6-0165-03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have a rather long accumulation process, which condenses into their own unique history and conditions. The history and conditions are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a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They can help college students build up positive ideals and beliefs, serve the motherland patriotism, realistic and innovative will quality. With the aim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and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it is conducive to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main channel of educ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absorbing and utilizing abundant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other courses, and further constructing a full-staff, whole-process and all-round system of education.

Keywords: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undergraduate student; university's history and conditions; course ideology

百年大計,教育为本。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1]广大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期、学习的黄金期,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二十世纪初,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2]如今,一个世纪过去了,这些话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继续思考。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习总书记则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进一步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4]这些论断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以“立德树人”为落脚点,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校史校情资源,创新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对于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校史校情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抓手

“立德树人”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思想意识工作,我们要“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5]充分利用校本资源,结合翔实、具体而生动的校史校情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借鉴性。

(一)开展校史校情教育,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

古今中外,任何一所高等学校的诞生、发展和壮大,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积累过程。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美国的哈佛和耶鲁,中国的清华和北大,莫不如此。在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重要的历史性节点和标志性事件,无论得失成败,都是校史校情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资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6],求真向善、积极进取一直是大学高扬的精神旗帜;历经数代学人传承发扬而形成的大学文化也是历久弥新,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教育作用,指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铮铮誓言就是来自北京大学青年学子的肺腑之言,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青年,激励他们志存高远、努力前行。

(二)开展校史校情教育,树立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

有学者指出:“大学保存、传播和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它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7],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大学的成败总是和国运的兴衰紧密相连,中国和中国的大学更是如此。早年的中国积贫积弱,内无兴邦之力、外无御敌之能,深受列强欺辱而无计可施,当时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也是艰难的在夹缝中求生存。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先是占领了东三省,后又引兵入关,一时间中华大地生灵涂炭,几成人间地狱。“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当时北平和天津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也未能幸免,相继迁往昆明和兰州,分别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为国家和民族保留希望的火种,以求再造英才、重振国运。莘莘学子们也不负众望,克服了种种困难,以学爱国、学成报国,挑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为后来者树立了光辉榜样。

(三)开展校史校情教育,树立求实创新的意志品质

大学有着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史和校情都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史凝练成章、集聚成物,无论是纸质文献资料还是图书馆、教学楼或宿舍,都为大学校园文化平添了深沉的历史厚重感。校情则日新月异、精彩纷呈,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还是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都极大丰富了当下的大学校园,为其注入了新鲜养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作为高等学府和学术智库,大学里学生汇聚、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充满着求新、求变、求异的思想火花,引领着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向。在这里,没有形式上的繁文缛节,只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于知识的热爱,有的是信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莘莘学子,有的是主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豁达教师,他们相辅相成、教学相长,相互成就了彼此。学生在求学问道过程中磨砺了求实创新的意志品质。

二、“课程思政”是深化“立德树人”理念的积极探索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不同的学科和课程,虽然学术话语和研究方向各有差异,却都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都可以而且应当发挥各自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以此作为理论前提和基础,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是颇具前瞻性的积极探索。

“课程思政”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在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营造教育氛围,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将施教主体所认可、倡导的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并最终传递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主体,使后者成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9]通过树立“课程思政”思想并加以具体实施,可以促使各级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育人格局,進一步深化“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一)有利于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的作用

课堂既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更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但在具体实施和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易于被轻视和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程度不够深,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以知识传授为要义,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于学生的价值引领等。这样的现实就要求我们要以课程教育和课堂教学为基础,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紧密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达成事半功倍的成效。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不仅是语序和表述的变化,更是理念和措施的变革。“课程思政”也不是抛弃原有课程、重新开设新的课程,它是充分利用隐性教育“润物无声”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有机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专业知识融为一体,通过授课教师的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

(二)有利于吸收利用其他课程丰富的育人资源

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还是着眼于在校学生,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两课”课程来开展,在方法上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外部“灌输”为主,大多还是就事论事、就“思政”谈“思政”,其他课程中丰富的育人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两课”教学之外,通过改革创新,以全面引入“课程思政”为契机,借助专业技能知识的教育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震撼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更能吸引年轻一代学生的眼球。这样一来,可以形成“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并逐步放大,可以有效打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的樊篱,既能深化马克思主义对其他学科的理论指导,也能强化各学科门类之间的彼此联系,有助于构建线上线下生动、课内课外互动、校内校外联动、专职兼职流动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三)有利于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实现学生个体类本质的充分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各层级的力量、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学校无小事,时时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在改革理念上,就是要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树立‘课程思政核心理念,强调学校教育应具备360度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育人最主要的过程,也是教书育人最重要的途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是育人的基本实现形式,也是学校最具效能的实现形式,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11]学校里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包括但不限于专任教师,都有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历史重任和岗位职责,需要统筹起来发挥作用,贯彻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

三、结束语

从诞生了中世纪大学的意大利到造就了近代大学的德国再到代表当代高等教育高度的美国,从博洛尼亚大学到柏林大学再到剑桥、牛津和哈佛、耶鲁,世界上的每一所大学都有着或长或短的历史,不仅记录着学校发展的事迹,也折射出国家和社会前行的点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可资借鉴的育人资源。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十分重要。通过深入开展校史校情教育等特色课程的教学,我们可以“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2]昨日的校史影响着今日的校情,今日的校情也终将成为明日的校史。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替代,而是凝结着国家大政方针、社会进步发展和全体师生员工心血智慧的螺旋式上升,是值得我们后来人学习的重要课程。引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将校史校情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加以融合贯通,既突出了不同高校不同校史校情的独特性,也显现了党和国家对于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要求的一致性;既为“课程思政”的落实提供了新的内容,也为校史校情的传承创造了新的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国家明确要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坚持不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引领、塑造下一代,是确保这一目标顺利达成的重要保证和有效抓手。这既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特色和亮点。“立德树人”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根本的标准,在这一点上,学校党委行政有责任、院系部门有责任、全体教职员工都有责任。就我国高等教育的具体情况而言,还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分离的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并没有完全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去,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应有的重视。将“德育”和“智育”人为分开、分别由不同课程相应承担,这种划分看似合理且有效,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得我们的教育成效大打折扣、事倍功半。通过借助校史校情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创新,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和情感熏陶,发挥举一反三的作用,造就更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l,2018-09-10/2019-03-03.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238.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7(21):19.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3(02).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

oe/moe_1073/200509/11924.html,2005-01-20/2019-03-03.

[6]王晓文.《大学》、《中庸》解读[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4.

[7][英]E.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43.

[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9]王緒风,李雅歌.“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探析[J].新西部,2019(03):153+150.

[10]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11]高德毅.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12]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https://news.china.com/zw/news/13000776/20190318/35456414.html,2019-03-18/2019-04-28.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