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丽
摘 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基于时代基础之上的创新,才能更充分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增强其实效性。本文主要从高校思政课堂主阵地、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以及思想文化根基等方面出发,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创新发展趋势: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本特色更加明显;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日益丰富;三是方法的创新促进育人机制建设的新发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而言,教育者如何融入大学生这个群体,从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尤为关键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应当更加具备人本性、人文性特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应当更加关注时代性内容的运用与延伸,将形式创新与内容创新结合;应当将显性的教育方法与隐形的教育途径结合,更充分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抓好高校思政课堂主阵地,因时而化、因事而进、因势而新
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并非难事,但是如何真正走进学生头脑,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因时而化、因事而进、因势而新,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当前世情、国情、校情的深刻变化,如何抓好高校思政课堂的主阵地是其中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在坚持高校主阵地的基础上,因事而化、因势而新。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话语体系,使之更加深入人心
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些课程体系都相对较为完整与严谨,为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大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好感度并不高呢?大学生在一定程度是对思政课程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形成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而并非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感受思政课堂的魅力。
这种观念是需要更正的,这种观念也对思政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与人格魅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创新教学的模式与方法,走进学生的内心;更要遵循时代的发展规律,创新教育教学话语体系,使话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切忌假、大、空;切忌老、旧、滥。既要在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基础上,又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隐形而持久的教育,树立一种问题意识的导向,哪里有问题,哪里就需要改进和创新。
(二)创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提升高校“第二课堂”的感召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日益丰富,如何充分利用这丰富多彩的载体,提升“第二课堂”的感召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也是至关重要的。近几年,很多高校推出了许多特色思政课程,校领导带头宣讲、各级党组织书记上党课、师生主题班会、情景剧、辩论赛、实践体悟等多种形式的校园内外活动。如北京市市级思政课的设立,将文化、艺术与理论融为一体,用国粹之美点燃文化自信,用文艺之风吹动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创新方式给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启发性,高校应该把握这一新的时代趋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使高校思政工作“活”起来,甚至“火”起来,提升高校“第二课堂”的感召力,切实增强立德树人工作的时代感与吸引力。
(三)适当借鉴国外德育模式,将直接德育途径与间接德育途径、潜隐性德育途径相结合
国外许多国家采用混合的德育模式,在道德教育上是颇有成效的,这对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的启发作用。混合德育模式主要是指学校既开设独立的德育课程,又利用全学科和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直接德育途径与间接德育途径、隐性德育途径相结合。尤其是隐性德育途径,主要是指产生潜移默化的无形途径、包括学校里的建筑、设施、学风、校风等。只有将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径、潜隐性途径充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方能真正发挥其深远持久的育人作用。
二、建立健全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
机制的建立与方法的创新应该是协同并进的,二者应该相辅相成,方法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机制的建立,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为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是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持續发展与创新的重要保障。
(一)切实推进大中小学全程育人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性的、连续性的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一个对应的思想教育机制,中小学时代相关教育的缺失单单靠大学四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弥补是不够,按照道德发展的理论,在12—18岁青少年这一阶段,人的可塑性与接受价值观教育的能力是相对较强的,而在成年之后,其实人们对这个世界基本的认识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了初步的雏形,在这个阶段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们在思想本能上就会经历一个从抗拒到感受再到接受的过程,因而该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在该阶段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这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并非取决于某一阶段,而是应该时刻进行,应当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和系统的规划,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紧抓全方位育人方法的完善,协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绝不仅仅是高校教师的单方责任,更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作用,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甚至网络空间整体育人的强大合力。“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1]良好的家教、家风对人的成长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子女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而对于社会这一层面而言,社会风气的导向以及社会公德的约束,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潜在的导向作用。再深入到学校这一层面,教师、朋辈群体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同辈群体的作用。因为同辈群体是大学生相对没有代际差距的群体,这一群体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高校应成立朋辈群体工作室,当大学生思想意识出现不好的倾向时,能及时发现并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总而言之,家庭与学校、社会之间应该建立一种良好的契约,加强沟通与互动,履行好双方共同的责任,协同作用。只有当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协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方能发挥真正持久的影响力。
三、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将“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正能量”
当今时代正处于互联网“最大变量”的时代,由于受到多元文化与网络舆论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判断变得多元极具多元性与复杂性,如何去拨开大学生的思想迷雾,让其沐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阳光之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与责任。互联网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应当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正能量”。
(一)充分利用微平台,将互联网思维、规律与大学生特征充分融合
新时代之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树立互联网思维,把握互联网规律,将思想引领、大学生特征与互联网三者充分融合,开拓教育新渠道、增添教育的新内容、营造教育的新氛围。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微媒体,如抖音、快闪等新平台,营造人文关怀的新环境;强化软件教学,丰富创新微内容,满足多样化思想需求;巧用微语言,引导微表达,实现微转换 。新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新平台的灵活运用,将更加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特点,AI技术的融入将更具实效性与创新性。
(二)因势引导网络舆情,发挥正能量作用
网络舆情是在网络空间的一种群体性社会心理反应,是网络言论和行为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热点、焦点以及敏感话题的产生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形成网络舆情,大学生也极易受这些网络舆情的影响,而对事件产生情绪化的心理,缺乏理性的判断。在此次的抗击新冠肺炎战“役”中,网络的舆情引导起到了非常重要且主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一些谣言的辟谣,对疫情的客观报道的反映等,都起到了正能量的引导作用。运用平台的作用因势引导舆情,用情感感化与信息认同的方法,使其朝理性的、良性的层面发展,发挥正能量的作用,而非任由其自由发展,若是任由其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网民的情绪舆情。而网络舆情的引导与转化,特别是网上的调控策略的实效将直接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双向激励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性,实现网络的自我教育方式
网络平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方式,但如何让大学生主动了解、参与并运用平台,若建立了平台,大学生参与平台的积极性并不高,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变成了空心化,只是虚有其表,那网络思政的自我教育力量就不能实现,也就失去了其作用。因而这就涉及到激励机制,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为参与网络思政平台的大学生提供一定的激励,特别是精神激励,强制性的了解并不能起作用,只有从心底的感受与认可,方能真正认同,这就需要在激励机制层面增强其实效性。
四、坚持文化融入,夯实高校师生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根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2]高校师生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根基的坚定程度与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否能够得到真正发挥,应该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夯实高校师生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根基。
(一)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文化感
历史感的缺失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而大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对历史的了解与认知实际上是淡漠的,对祖国、民族的历史感是有所缺失的,因而,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感是夯实其思想文化根基的根本,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深入了解,只有深切的了解并熟知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才能真正的感受到我们的党,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历程,而意识形态的教育往往是蕴藏在这样点滴的渗透之中,从情感的认同开始,再往深层次发展。历史感的培養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特别是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红色纪念基地以及聆听红色故事甚至让学生自己讲述红色故事,对于历史感的培养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德育方法与现实基础的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如何运用?如何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有效熏陶和正确引导,以及如何开展学生活动,养成良好习惯,建立合理认知等。在高校中,有许多老师开展多样的传统文化课、经典读书交流会以及读书沙龙等等,这些都是好的开端,应当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如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艺作品,国粹艺术等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多种形式的文化载体结合,使其更具多元化的内容与形式。
总而言之,基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始终保持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的鲜明意识与行动自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既要把握整体的创新趋向,在占领主阵地、健全机制、劣实根基以及运用平台等方面不断发展,也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把握新变化,回应新问题,这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能发挥出其真正的时代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家风[N].人民日报,2018.02.22.
[2]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7-0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