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理论的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机制初探

2020-05-03 13:48潘英陈薇
青年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精准帮扶

潘英 陈薇

摘 要: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精准就业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高校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精准帮扶工作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根据就业困难成因的差异化、个性化对毕业生进行精准识别分类是高校精准帮扶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对职业生涯规划咨询领域的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进行阐述、分析,探索将其用于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进行精准识别、分类,并针对每个类别给出相应的精准帮扶对策建议,为精准帮扶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实现帮扶政策的针对性和帮扶成果的有效性,推动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就业困难毕业生;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精准识别分类;精准帮扶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财富之源,新一代中央政府对就业高度重视,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发表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指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随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实现“更充分就业和更体面就业”,“反贫困最有效的途径是实现市场化就业”,高校作为毕业生帮扶工作的核心力量,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成为高校进一步落实“就业优先”和“脱贫攻坚”政策重要任务之一。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再创新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的同时,“择业难”“慢就业”等新问题、新趋势随之出现,而当前严峻毕业生就业形势下,纷繁复杂的就业影响因素增加了高校就业精准帮扶的难度,因此,从毕业生自身角度出发,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精准识别、分类,进一步分析不同困难类别的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措施,构建帮扶机制,是高校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阐述

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ognitive information-processing model)是美国彼得森等学者(Peterson et al.1991)提出,该理论认为,生涯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类似的认知信息运作,具体表现为一个人如何做出生涯决策,以及在生涯问题解决和生涯决策过程中如何使用信息,并指出,可以从加强信息加工的能力着手提升个体信息的生涯问题解决能力[1]。

彼得森等学者将生涯问题解决能力按照特性,组合成“信息加工层面的金字塔”(pyramid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omains),将信息认知分为三个层面:知识层面、决策层面(生涯决定)、执行层面(后设认知)。知识层面包括两大部分:职业知识和自我知识,职业知识是与工作世界有关的信息,自我知识是对个人经验、个人兴趣、能力、价值与需求等特质有关的信息;决策层面即做决定层面,苦恼的形成,大半来自日常生活中必须做决定的压力,该层面包含了基本做决定的五个步骤:沟通、分析、综合、评价与执行,简称CASVE;执行层面包含哪些主宰对认知决策的选择与排序的“后设认知”,是一种对认知历程的觉察,扮演者综合性监督的角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面向毕业生调研中涉及求职过程中面临的困惑方面的内容,结果显示:15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缺少求职技巧、缺少实习经验、担心做出错误选择”三大困惑。而对18届毕业生的调研中,“担心做出错误选择”一跃成为学生们反馈最多的困惑。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是生涯选择和发展理论体系中迅速扩展的重要理论,它吸纳和弥补了过程取向理论和结构取向理论的精华和不足,用最简明的金字塔模型呈现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内容和技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意义,在缓解毕业生“担心做出错误选择”方面困惑的应用具有深远意义,为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引导提供新的视角,为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精准帮扶机制的建立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能够更加精准地根据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个性化、差异性进行识别、分类,进而针对不同类别困难类型采取相应的精准帮扶措施,从而提高帮扶成效,增强毕业生就业择业自信心,最终实现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二、基于CIP理论的就业困难毕业生分类及困难成因

将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其应用于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识别、分类中,即以毕业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为出发点,根据未就业毕业生对自身生涯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识别出真正存在就业困难需要帮扶的学生,文章根据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信息加工层面的金字塔”的三个层面,根据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将困难类型分为知识认知模糊类、CASVE-决策犹豫类和元认知-执行管理缺乏类三类。

(一)知识认知模糊类

这个类型可以分为职业知识模糊和自我知识模糊两种,处于“信息加工层面的金字塔”基层部分,对毕业生的择业心态、就业观念的前期准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一方面,对自我知识不清,就业困难毕业生可能会对自身的经验、兴趣、技能、价值观与需求等个人特质的信息理解片面或者模糊不清,这些特质信息以图式的形式存儲于长期记忆区,当需要进行抉择时,不能及时准确的从长期记忆中提取,不能对自己的经验、兴趣、技能、价值观与需求等做出准确探索和正确判断,对自身的定位模糊,缺乏择业的主动性,出现“扎堆”等现象,忽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发展前景,更有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进取意识和开拓精神;另一方面,就业困难毕业生可能缺乏对职业知识的认识,既包括个别职业的知识,也包括职业之间结构关系,具体来说,是毕业生对某一个职业,包括职业的工作内容、薪资水平、福利待遇、所需教育层次、工作环境等等缺乏亲身接触或体验,从而导致毕业生群体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持续存在,个人职业技能与工作岗位需求的适配度下降,出现毕业生将就业目标锁定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大型外企等,或寄希望于“等、靠、要”的现象。

(二)CASVE-决策犹豫类

也可称之为择业犹豫型,处于“信息加工层面的金字塔”的决定层面,包括沟通、分析、综合、评价和执行五个步骤。沟通,是毕业生在做决定的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在面对可能性的选择需要做决定的时候由于沟通出现“问题”通常会出现“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现象,就业困难毕业生则为“当局者迷”,其理想与实际状态之间有了落差,且落差越大,伴随的焦虑、失望、不满、忧郁的情绪就越强;分析,即“知己知彼”,在进行择业的过程中,就业困难毕业生往往可能存在急躁心态,不能正确的对自己和所选职业进行分析,对两者之间的关联不能进行思考和分析,而为抉择而困扰;综合,即“运筹帷幄”,就业困难毕业生面对就业选择时,可能会受思维方式的局限,缺乏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方式,不能将对自己的就业选项进行综合扩展或压缩,局限于当前的选择,且难以抉择;评价,就业困难毕业生在面临不同就业选择时,往往会使自己陷入价值观取舍,并且伴随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及内外价值之间的冲突,会出现焦虑不安、心浮气躁的现象,从而导致在面对抉择的时候犹豫、逃避、退缩等;执行,即计划落实,毕业生在两难取舍中择其一,明确行动方向和目标的同时,也需要割舍一些曾经执着的价值观,在新目标落实行动之前,通常会出现一段“下决定的后悔期”,而导致决定的执行阶段迟迟没有进展。

(三)元认知-执行管理缺乏类

即执行历程,处在“信息加工层面的金字塔”的最上层,主要涉及执行后设认知的能力,即“后设认知技能”,主要有自我语言、自我觉察和控制与监督三类,主宰着毕业生对认知决策的选择与排序。例如,作为一个独立而且负责的就业抉择毕业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信念“我是一个有能力做出决定的人”,称为自我效能,自我效能高的毕业生,往往会用积极的自我叙述增强自己的信心,反之,则为自我效能低。部分就业困难毕业生由于自我效能低,通常会对自己缺乏信心,使自己自缚手脚;自我觉察包括对行为的觉察和对情绪的觉察,就业困难毕业生往往在择业过程中并不能或没有完全察到自己是完成择业任务的直接行为者,在抉择的过程中时长是伴随焦虑情绪,从而使整个决策阵脚大乱,甚至无以为继,并伴随着绝对化要求、过分花概括或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例如,“我必须成功”“一个人若找不到工作就说明他一无是处”“如果这次我不成功就全完了”等等;部分就业困难毕业生在就业抉择过程中,缺乏对整个做决定过程的每个细节的觉察,以致不清楚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哪些方面存在差距,哪些地方需要暂时停顿补充信息,哪个阶段可能会产生心理冲突等等,而不能得到有的自我控制和监督,从而不能做出合理抉择。

三、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机制构建

精准就业的核心目的就是要针对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就业指导的主动性和执行力。为精准就业的核心力量,要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准确识别、分类,探寻困难根源所在,建立以毕业生自身为突破点,以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为驱动,以企业、政府为支撑的精准对接服务平台,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实行动态管理,切实落实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政策按照基于CIP理论的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分类,对不同类型建立相应数据库,准确掌握学生的就业动态状况,提供精准帮扶,促进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加强毕业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

准确的自我认知是职业发展的第一步,美国学者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指出,职业的发展是自我形成的过程,自我概念的建立是个人自身条件与外界条件、各种反响相互作用、折中和调和的过程。将高校学生的自我认知的探索、引导前移到入学阶段,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和持续性职业生涯教育与服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报告、职业测评、职业生涯咨询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探索,及时觉察自己的兴趣、技能、价值观与需求,为职业选择奠定良好基础;职业认知引导方面,应采取集体指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国家、地方就业相关政策的广泛宣传和精准解读,通过介绍往届生就业情况或邀请优秀毕业校友回校分享自身经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就业方向、前景、所需和基本技能,引导毕业生在就业行业、就业地域和就业目标等方面等做出理性选择;另一方面开展个性咨询,以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为主要方式,建立精准帮扶联系卡,对就业困难毕业生采取“一对一”服务,充分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诸如就业APP、微信公众号等实时推送就业信息,为毕业生传递有时效性、有针对性的岗位需求信息。

(二)提高毕业生自我生涯决定技能

生涯决定技能的本质是一种协调性高、技术性高的认知技能,即一种“具自动化处理特征的高度发展的连续性程序”。增强毕业生决策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毕业生自身经过长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积淀。就业困难毕业生在求职择业季面对抉择时,需要为其提供系统化、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咨询服务,对毕业生进行引导,运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的决策平衡单等工具,对需要进行抉择的每一个职业选择进行假设情景演练,引导毕业生既做到置身事外,以旁观者的角度做出理性判断,又要设身处地的冷静思考,觉察到自身在CASVE的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为进一步分析解决之道打下基础;第二,高校应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搭建交流平台,及时为毕业生提供与就业选择相关的岗位实习机会,鼓励毕业生将实习和就业两者相互联系起来,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就业选择,引导毕业生从长远发展角度进行职业选择,以免扎堆而错失良机;第三,高校要提供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在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求职择业能力,增强毕业生在面对择业时的决策自信心和主动性。

(三)增进毕业生后设认知管理技能

增进毕业生后设认知管理技能主要包括加强求职者自我言语、自我觉察和控制监督三个层面的管理,其中自我言语包括毕业生在生涯信念和自我效能方面的内在对话,自我觉察是对毕业生行为情绪的一种判别,例如,是否存在非合理信念,自我控制则涉及范围比较广泛。总之,高校增进毕业生后设认知技能需要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咨询之合力,首先,需有专业的教师队伍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存在的后设认知及其所属范畴进行判别,例如,自我语言对生涯决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自我觉察方面是否存在非合理信念,非合理信念是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是职业生涯方面的问题,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存在的控制与监督机制是否存在且有效等等。清楚以上問题后再进行有针对性引导,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的矛盾、焦躁心理,提升应对职业生涯危机的能力,提高就业后的稳定性等,例如可以对学生存在的不合理择业思想及附加在某种职业上的“标签”等绝对化、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的认知进行精准引导,引导其树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就业观。

四、结语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生涯咨询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方面的实践和应用相对不足,文章对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识别分类、精准帮扶方面进行初步探索,坚定了该理论在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但其实际操作及其本土化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3]此外,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精准帮扶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应把启发式、主动式的就业精准帮扶机制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过程中,加强精准帮扶的全程动态管理,并集政府、企业、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共同力量,协力合作,增强毕业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提高毕业生就业决策能力,坚定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合理信念,引导毕业生树立合理科学的就业价值观,最终实现毕业生的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 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199-203.

[2] 吴英璋,金树人,徐文耀.“增进套碗教师身心健康四年计划”第一阶段计划研究报告[R].台北:训育委员会,1992.

[3] 刘朝霞.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大学生职业咨询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6,10(30):142-143

基金项目:文章为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CIP理论的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路径探索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2018B06。

作者简介:潘英(1987- ),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滁州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陈薇(1980- ),女,安徽滁州人,硕士研究生,滁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精准帮扶
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四大平台”建设
东海县精准帮扶的实践与思考
以公平促精准:农村贫困对象识别和帮扶的关键
精准帮扶视角下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