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价值及路径探索

2020-05-03 13:48祁燕苹
青年与社会 2020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高校大学生

摘 要: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新时代青年人的成长成才、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坚守和“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基础上依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宁德师范学院立足当地,探索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施路径,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搭建思政育人特色平台和重视网络宣传阵地建设等手段,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育人主渠道作用,筑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石。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影响着青年人成长成才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的思想价值观念影响着青年个人成长发展,更影响着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稳定性和坚定性。因此,用什么样的思想武装青年人的头脑兹事体大。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构建理论自觉、完善思维方法的科学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主义就掌握了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哲学武器。因此要引导青年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青年人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够主动将个人成长成才与社会需要、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在参与新时代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在追寻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年之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腾飞,思想的多元化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面临新形势,高校必须要坚持“四个服务”,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校只有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应对好西方意识形态攻击,坚守政治底色,筑牢思想之基。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梦”实现的意义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与探索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中产党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将为中华儿女是实现“中国梦”指明前进道路。因此,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前进的核心动力源泉。

二、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困境剖析

新的历史方位下,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密切关注大学生信仰教育。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高校一项大学生马克思信仰状况调查研究显示: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生信仰的占63.79%,选择宗教信仰占3.49%,选择其他信仰占2.54%,无信仰占30.19%,其中选择“宗教信仰”“无信仰”或者“其他信仰”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人表示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由此可见当前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选择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个人人生信仰的。同时,部分目前没有将马克思信仰作为人生信仰的学生有相当大的教育空间,经过高校的合理教育引导,也很有可能转变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但是这组数据也折射出高校在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依然存在提升空间。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与学生需求脱节

高校思政课主要面向大学生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知识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以渗透在高校思政课程教育过程中。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依然较为单一,课堂枯燥无味,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现实充分结合,对于一些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涉及较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多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层面,影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消化吸收和运用,导致马克思主义无法对大学生进行充分的行为指导和价值观塑造,进而影响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认知基础上升华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守。

(二)校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品牌化程度不够

通过对高校抽样调查发现高校在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集中在如“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等特殊时间接点,许多高校没有形成相关校园品牌特色活动,建立长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平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还多停留在读“文件”、学“讲话”、写“文章”、谈“体会”的层面,多以班会、读书会、征文、演讲比赛等形式开展,尽管活动形式已经相对丰富,但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程度依然不够,进而影响活动在大学生中间的推广度和认可度。同时,校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活动多由高校辅导员队伍组织开展,然而目前高校很大部分辅导员没有思政专业教育背景,专业理论水平限制了活动组织开展的质量,进而影响校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特色活动品牌的打造。

(三)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给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资讯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特别是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体的出现更是极大程度拓宽了人们传播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网络信息泥沙俱下。其中不乏西方国家以虚假的“人权”作为粉饰,将“民主、自由、公平”作为掩护,大肆输出和渗透资本主义伪善意识形态。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上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的价值取向在网络上肆意传播。还有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以历史虚无主义、党内个别同志腐败案例、新自由主义等来歪曲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大学时期的青年人生理发育已趋于成熟,但心理成长尚未完成,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的人生阅历尚欠,知识储备不足,加上青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成为互联网意识形态攻击的主要对象。这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进一步体现出马克思信仰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路径——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

新时代,高校应该明确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发力,积极探索,多措并举,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石。宁德师范学院地处闽东革命老区,坚持以“为地方发展服务,为学生成长长才服务”的办学宗旨,突出师范性、地方性、应用性,着力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贡献高校智慧。学校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中,着力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新时代地方发展的合格建设者。

(一)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育人主渠道作用

新时代背景下,首先要求高校思想教师进一步提升理论学养、道德修养和业务素养,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彻底性。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模式,选取当下时政热点素材、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融入思政课堂教学,让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入脑入心,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義观点来分析问题,让学生不仅从理论层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利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对高校青年理想信念的影响力。其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是思政育人的主阵地,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仅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事,更是全体高校教师的责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主动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行同行过程中,实现在学术育人的同时厚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最后,高校应主动拓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形式,寻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同时加强网络教育平台“第三课堂”的充分应用,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充分发挥高校在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二)多方位搭建思政育人特色平台,积极营造“爱马、护马、信马”的校园文化氛围

信仰教育想要真正根植于人心,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文化环境和实践行为,让信仰在实践中得以强化和应用。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场所,配合“第一课堂”的教育,以“点——线——面”多方位结合搭建思政育人特色平台,积极营造“爱马、护马、信马”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这结合地方资源,主动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在校内重点打造闽东畲族文化教育中心和闽东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利用闽东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闽东地区依山傍水的环境滋养了畲汉交融的民俗风情,经历了红旗不倒的斗争历程,孕育了闽东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宝贵精神品格,树立了“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和形成了“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优秀的地方实践经验成果,它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容易在学生中引起情感共鸣,是学校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点特色平台;其次,以党支部立项活动、团支部创建活动为载体,在全校范围内掀起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浪潮,各团支部结合专业特征、党支部结合支部特点开展“爱马、护马、信马”活动,让师生群体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思、用中完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纵深发展;再次,在专业思政教师的指导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主题的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理论宣讲等校园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和补充“第一课堂”教育,全面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三)重视网络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前互联网已经密切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学生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因此,高校应该主动加强互联网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首先,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学校网络舆论阵地宣传规范,建立网络宣传审核制度和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学校各部门、各学生组织的网络宣传平台严守学校网络宣传阵地,确保学校正确的网络宣传导向。其次,有针对性地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批判, 培养大学生提升网络信息甄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文明上网的意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世界、武装头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共产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深化。学校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搭建校园特色的互联网宣传平台,挖掘身边的正能量,在校园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师生制作的《宁师视线》校园新闻等,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互联网世界扬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旗,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2] 姜茹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66.

基金项目:文章为宁德师范学院2018-2020学年党支部工作立项课题《新时代马克思主题信仰教育路径探索》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XDZ13。

*通讯作者:祁燕苹,宁德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