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
文本的解读方式虽因文而异,但仍有一些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笔者看来,尊重文本、高屋建瓴、分层解读、细品探微就是基本原则。下面以王鼎钧先生的《那树》为例加以阐述。
文本解读的第一层次是解读课程标准和单元说明。单元说明是最明显的编者意图。《那树》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它们融合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文中“那树”是一棵神奇可敬的树,作者用大量的铺陈写了“那树的美”。美的事物应该有美的归宿,但人类却反其道而行之,残忍地杀戮了他。文明的发展与自然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这成了左右那树命运的抓手。作者不反对发展,不反对文明,而是认为文明发展与自然有矛盾的时候,人们失去了理智,发展的欲望秒杀了生命的萌芽,把树送进悲剧的深渊,诗意的生活也就此消失。鲜明的对比,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人类的文明需要发展,而地球上的生命更需要呵护。
文本解讀的第二层次是解读教学文本的文章要素、知识源及人文价值。这些解读旨在让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熟悉文本。就语文教学而言,文本解读的对象不应局限于内容和主题的解读。教师聚焦文本中的关键点、紧要处,重锤敲打,能够以点带面,以小见大。
《那树》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冷静的叙述把作者的情感态度收敛起来,凝成了潜藏于文字之下更加深沉的情感暗流。文中作者反复运用“于是”就可见一斑。如: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
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于是人死了。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于是这一天来了……
细心品咂这个词,能读出深意。人撞树,树偿命,后面的三个“于是”看起来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可是仔细分析,却又发现多么奇怪滑稽,荒唐可笑——人的冷酷无情、道貌岸然,树的有情有义、可敬可爱彰显无遗。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几句话,能体会到作者“节制而含蓄”的表情达意,感受到文字背后深沉的痛惜与愤慨。
文本解读的第三个层次是基于以上两层解读成果的进一步解读,是独立的文本与学生思维之间的碰撞。这既是熟悉学情,也是为上好一堂语文课所要精心准备的教学解读。这需要教师尊重文本、高屋建瓴,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作者对那树由绿着生到绿着死、到死了没有再绿的描写,到底想告诉大家什么呢?王鼎钧在《四千字·五十年》中写道,“我常说,文章本身有它自己的命,它跟谁有缘,跟谁没缘,缘深缘浅,缘聚缘散,有我们不知道的定数……那就更不用说文章的主题了……”阅读这篇文章,既要走进那棵树,又要走出那棵树。那树荫庇人类、护卫大地,可最后却由于人类的自私,被砍伐殆尽。表面看来,作者是描写老树的一生,但联系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无奈时过境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媚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文章的主旨往往是多元的,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解读模式和教学内容规定教什么。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文本才变得魅力无穷,为语文的深度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作者单位:宜昌市远安县教研师训中心)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