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过程中存在问题初探

2020-05-03 13:45罗小红
青年时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高职院校

罗小红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在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文化底蕴比较薄弱、传统文学课程边缘化、师资力量薄弱化、校园文化单调、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呆板等。解决这一问题,需举全校之力,多管齐下,采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专业师资队伍、丰富教学形式等在内的策略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进程,让中华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流行起来,让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践行者。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问题;对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的积淀中代代相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教育部2014年3月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世界文化交融日益频繁,传统文化对青年人的影响力也逐渐变小。以高职院校为例,成长于新世纪的青年一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不重视,传统文化成为少部分人爱好的小众文化。

一、现状及问题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9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这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高职院校理应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职业性是高职院校的“标签”,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使命。相较于本科教育来说,高职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学生普遍缺乏一种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精神。为此,笔者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3份,回收率96.5%。通过分析了解到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底蕴比较薄弱

自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远远低于本科院校,学生的文化成绩普遍偏低,他们掌握的文化认识仅限于背诵几首唐诗宋词,阅读几篇小说名著,缺少实质性的探究和感悟。调查结果显示:53.4%的学生认为能背诵的古典诗词量不足50首,且基本上都来源于语文课本,这个数值相对于浩瀚的传统文化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由此可见,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普遍较弱。

(二)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力度不足

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培养都十分注重学生的专业性,对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视度远不如专业课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课程边缘化

高职院校走过了二十多年,发展迅速,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但是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重“技术”,轻“文化”,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占据了绝对优势,像承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语文》之类的文化课逐渐被边缘化,这也影响着学生的判断,以为一技在手行天下,至于怎样才能走得更好、更远,从来没认真的规划。

2.师资力量薄弱化

在文化课程被边缘化的趋势下,高职院校在引进师资的时候更注重教师的专业性、职业性,高学历、高水平的文学教师往往很难脱颖而出。尤其在实行2+1、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后,传统文化课逐渐退出课堂教育,学校原有的文学教师不得不“改行”,转上文科类的专业基础课。这严重制约了文学教师自身的发展,导致这类型的师资力量越来越薄弱。

3.校园文化单调化

部分高职院校对建设校园文化不够重视,比如用1栋、2栋之类的数字来区分学校建筑物,教室内部环境布置同样缺乏文化气息,仅四面白墙,没有专用的宣传栏、板报。总之,学生的所到之处,目光所及的地方都鲜有传统文化的影子。

(三)教学形式单一,降低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仍以单一的课堂授课为主,教师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而非引导,更别提迁移了。单一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僵化古板,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师生互动不多,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对策

尽管学生的文化成绩不高,但他们对传统文化还保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希望在大学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进程。

(一)因势利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学

培养职业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使命,要想稳定传统文化在校园的地位,必须将传统文化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相结合,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79.8%的学生希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

校园文化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道德品行发展和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因此,用传统文化知识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很有必要的。

1.结合传统节日,弘扬传统美德

调查结果显示有53.3%的学生希望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传统节日作为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载体功能,将其纳入到校园文化教育体系,有利于弘扬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促使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

2.用传统文化,点亮校园文化

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应体现在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像空气一样弥漫于整个校园。学校可以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设置专栏、张贴名人画像;给校园道路、建筑物赋予文化韵味浓厚的名字,如鲁班路、求真楼、文轩阁等,让传统文化变得可观、可感。

3.搭建桥梁,引进地方文化

高职教育主要服务于当地经济,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地方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工作,将地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推进地方优秀傳统文化进校园,因地制宜地培养人才。

(三)培養师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保驾护航

在调查中了解到有78.8%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文化选修课,在有限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当中,教师的术业有专攻,或擅长古典文学、或精于小说鉴赏、或工于书法艺术欣赏等,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既有资源,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最大化的发挥。通过定期开展国学知识讲座,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四)灵活教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流行起来

科技的进步,不但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很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应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让经典诵读、国学讲堂等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在校园内流行开来。

1.开展经典诵读,将传统文化大众化

经典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为落实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8年10月印发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全国高职院校的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大都只为了参加各级比赛,仅有极少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可调查结果显示有77.2%的学生渴望做经典诵读活动的参与者,享受诵读的快乐,感受经典的魅力。因此,搭建诵读平台、丰富诵读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途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电视节目的播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广受好评,激起了全民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这为高职院校的文化教育做了很好的示范,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诵经典、唱经典、演经典等形式让更多的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2.定期举办国学讲堂,将传统文化活动常态化

有40.3%的学生表示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听国学讲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人文资源,无时无刻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具有国人圣经之称的儒家经典《论语》,自古以来凡是名人志士或有成就的人,无人不读《论语》。那么定期举办国学讲座,将知名作家和学者请进校园,将传统艺术请进校园,构筑优雅大气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树立文化自信。

3.建设资源库,将传统文化知识数字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的课余时间被网络无限挤占,传统文化知识最终被学生“束之高阁”,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是“低头一族”,学生“机不离手”。教师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网上校园文化资源,建立资源库,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比如制作微课可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渠道发布,学生通过手机终端就可以接收到,并在网络论坛、微信群、QQ群里展开探讨交流、合作学习,从而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内的受众群体与影响,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进程。

三、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国之所需,民之所向。高职院校作为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应该责无旁贷,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进程,让更多的学生传承华夏文明,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田明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及方法[J].学周刊,2019(30):192.

[2]王慧琰,孙兰军.中职学校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研究[J].职业,2019(18):34-35.

[3]卜洪漩.“中华经典诵读”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65):71-72,92.

[4]罗文娟.“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高专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9):69-70.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高职院校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对联文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