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君 李兴萍
摘 要:红色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及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对促使当代高校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爱国精神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探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现状展开分析,具体包含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高校紅色文化教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关键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教学
一、引言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实践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和借鉴中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爱国情怀,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中的重要资源,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精神有着积极意义。
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现状
现阶段,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存在差异,尤其是对红色文化的感知与认知各不相同。部分学生在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思潮影响下,对红色文化产生认同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等由此而降低,而以上内容恰恰是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部分[1]。红色文化的本质内容和价值取向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基础,高校红色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取得的成效
进入21世纪之后,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渐加强,通过开展多元化红色文化教育活动,高校已取得一定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红色文化教育在高校课堂中平稳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是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当前,高校红色教育已融入于思政教育课堂中,红色文化作为高校思政课堂的重要资源,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教师积极挖掘红色文化中的有利资源,将其融入与课堂当中,不仅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使得红色文化得到较好的弘扬与传承。其二,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部分高校通过利用博物馆或校史馆,并引入知名学者或专家,开展专门的红色文化讲座或红色文化活动展览,大力传播红色文化。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具有红色文化意义的节假日或纪念日,开展多元化红色文化活动和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国庆节、建军节等,展开多元化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2]。其三,结合新媒体环境拓展红色文化教育阵地。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部分高校充分运用新媒体媒介,例如构建红色文化网站、红色文化论坛等,高校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互相交流红色文化,较大程度的提升了红色文化的教育效果,促使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当前阶段,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未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国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同时,也蕴含着中国人奋发图强、英勇不屈的斗志和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信念。因此,将红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使其价值得到有效利用,对培养学生的奋发向上、爱国的精神有着积极意义。但是,结合目前情况来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大多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和充分,大部分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度不高,因此,即便在参加红色文化活动或参观红色景点时,也只是为了一时的新鲜感,并没有对其中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了解,对其了解仅限于表面[3]。
第二,红色文化教育方式缺乏创新。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但从具体教育方式来看,其依然存在滞后之处。主要表现在,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依然停留于传统型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真正能够使高校学生更好且全面、系统化的开展革命精神教育的红色主题活动并不多。通常采取的教育形式大多只是观看革命题材电影或实地参观革命英雄事迹等,且大部分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大多以红色主题书籍或影视、歌曲,采取的教育方式较为单一,由此导致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对红色文化及红色精神并没有得到全面认识,其红色思维较为局限。结合当代高校学生的个性特点来看,其思想行为方式较为独立的特点,对高校这种较为陈旧的教学方式可能在内心产生厌烦甚至是抵触心理,因此,参与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兴趣并不高。虽然部分高校意识到利用互联网平台可能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在校园网站上建立红色文化教育论坛,但总体来看,新媒体的运用程度依然有待提升,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第三,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学生契合度不够。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已有多年,然而,互联网调查结果显示,有关红色文化教育的评价,大多学生认为其过于“完美化”与“模式化”,与当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契合度不高。就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及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及帮助还存在不足之处,让部分大学生内心产生红色文化与自身有着较大距离,难以靠近[4]。这就导致当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之后,学生依然对红色文化未形成全面认识,更不愿意深入探究学习及生活中的红色文化及红色精神,对于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更是持以敷衍态度。如此一来,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在没有学生身心发展充分契合的情况下,无法有效发挥其教育价值。
三、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分析
从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来看,亟待在教学模式及方法上创新,针对当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应制定科学化与规范化的红色文化教育方案,并结合多方力量在明确红色文化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实施与时代发展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指导和评价。如此才能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教育对学生自我发展及综合素养和思想觉悟培养的积极作用。
(一)加强红色资源整合
基于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对教学资源缺乏深入挖掘及整合的问题,高校应将专业特色与学生发展需求进行有机结合,积极拓展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使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真正实现集约化、系统化,进而促使其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效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方面,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生党建工作有机结合。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核心部分,学生党建工作尤为重要,当前,国内许多高校自身的发展历程都与新中国的命运有着紧密联系,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可以结合校史,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红色文化原色,并将其与学生党建工作的各方面进行融合,以此达到红色文化教育的目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学生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共同学习和挖掘校史中国的红色文化,这不仅对学生更好认识身边的红色文化有着较大助益,拉近学生与红色文化教育的距离,帮助学生储备更多利于其身心发展的“红色养分”,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的亲和力与实效性。
另一方面,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还需要加强与多元化实践活动相结合。在高校思政育过程中,社会实践也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媒介,实现线上宣传、交流与互动,线下组织参与多元化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实践活动育人的感知力。在此之前,高校应充分结合当地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与有关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以此构建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在假期时间通过参观红色老区、教育基地等寻找红色文化资源,并以拍视频、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这些红色资源整合于線上渠道,与更多学生一起共享,进而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效果。
(二)引导大学生自育
为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高校应充分站在受教育者角度,即帮助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行全面认识,并为其提供有效指导。这不仅需要高校、政府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红色文化教育宣传的队伍中来,重视红色文化教育宣传工作,还需要重视帮助高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事实上,自我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及德育的重要部分,要求高校教师需要重视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大学生自育。尤其是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感知程度,在循序渐进的模式下,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改变传统型“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充分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深入探索问题的本质及内涵,在此过程中,充分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有效培养,以此提升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同时,高校还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举办多元化易于让学生感兴趣的红色文化学习活动,这将比枯燥、单一的课堂教学和讲座更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占毅.红色文化:提升高校文化自信的源泉[J].继续教育研究,2018(1):59-65.
[2]刘翔,潘丰文.依托红色文化推进高校育人工作新发展[J].决策与信息,2018(8):111-114.
[3]余亚琼,钟叶萍.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智库时代,2018(23):106.
[4]刘光林.新时期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7):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