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2020-05-03 13:45李梦吴昊玥
青年时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新媒体高校

李梦 吴昊玥

摘 要:随着互联网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技术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顺应时代潮流,聆听微声音,讲好微故事,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经营专业性、服务针对性、内容多樣性、传播裂变性和监督反馈性等优势,并竭力打造无微不至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细致入微的网络交流沟通空间。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引言

时代在发展,民族在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精神时曾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与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持续强化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特点。本文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自身的扁平化管理、网格化传播、移动性学习等特点浅析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路径研究,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和不断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提供路径参考和具体举措。

二、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9年8月30日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高达8.54亿人,该数据较2018年底增长2 598万,其中互联网普及率为61.2%,而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 984万,其中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1%,互联网显然已成为青年学生接触新鲜事物和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可是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的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裂变与重塑的关键时期,如果对新媒体传播的渠道和信息不能正确做出筛选和评价,便极易受到不良消息的污染和诱导。“95后”青年学生是伴随网络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不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式和新方法。此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自2013年至今,与高校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数量已经由2013年的3万多个发展到2019年的10万多个。不同高校已经建立了一定数量和不同种类的微信公众平台,这些平台已经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学生工作、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是因为体系建设、运营队伍、素材收集、保障机制、交流体系等方面的不足,一些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和发展正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微信公众平台是新媒体传播技术领域发展的新产物,也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作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传播载体,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大概分为官方型(如高校机关管理部门的自建平台)、半官方型(如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运营平台)、非官方型(如兴趣爱好、交流探讨的自发平台)。其中官方平台权威性高、信息量大、关注度高,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注入正能量,但是在素材的选择方面缺乏足够的精力和新颖的思路。而非官方平台自主性强、受众面广、针对性强、可以更好地发挥服务和沟通的作用,可是在内容筛选方面没有系统地培训和专业的规划。如何科学、高效、合理地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然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创新路径

(一)经营专业性,奏响主流旋律

作为互联网时代新兴的科技产物,微信公众平台是一把名副其实的双刃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发挥理论优势,围绕党的重大决策部署,聚焦国际国内热点事件发布正确言论,奏响主流旋律。因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有官方型和非官方型之分,所以在运营和管理平台时要开展必要的培训和适时的监督,经过不断的考察和选拔打造专业的微信公众平台运营队伍,在积极搭建微信平台的同时精心设计推送内容,将解决学生日常问题和思想政治引领有机结合,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性,正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传播者,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二)服务针对性,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既是学校发展的主体,也是个性成长的个体。在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强、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成长成才的不变目标,从舆论趋势捕捉青年学生的思想变化,从行为举动分析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切实做好青年学生成长道路的引路人和学习生活的知心人。在微信公众平台的页面设计和内容筛选方面,需要格外地注重青年学生的使用体验和转换效果,并结合青年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成长规律及时推送相关内容(如考试指南、活动安排、志愿服务、校园维权等),在适当的时间节点通过服务的针对性和内容的及时性实现个性化定制,开展个性化教育,使师生在交互影响中同呼吸共成长,从而不断促进青年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发展。

(三)内容多样性,拓宽互动渠道

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是严肃的,但教育形式应是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集思想引领、职业规划、成长服务、文化生活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但是归根到底是塑造学生灵魂和服务学生成长的工作,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科学性,而且也具备很强的艺术性和多样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地运用网络资源优势、图像传播技术、互动交流方式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开放性强、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学会采取主题教育活动和混合教学模式激发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不断拓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领域和新方法,持续强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动性和多样性,从而拉近学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理论距离,通过微视频、问答题、留言反馈、图文并茂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高校微信互动平台的主观功能和客观优势。

(四)传播裂变性,加大宣传力度

网络环境的匿名性和传播通道的多变性正在无阻碍地打破现实生活中的层次界限,某条信息可能会依靠特定的的外在条件和内部结构完成新的质变。在当下信息社会和网络资源互相交织的动态环境下,信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对社会公共空间的渗透,也可以瞬间将零散的个人意见汇聚为相对一致的集体态度,所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者应该格外注意推送内容的正确性和及时性。而在微信推送结束后,平台运营者可以及时下载和分析后台数据(如浏览量、转发数、完播率和评论互动等信息),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运营工作。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信息具备大众化、自由化、独立化等自媒体特征,而互联网与移动网络无线终端的无障碍连接使海量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地大范围传播,极大地提高传播者的独立话语权和个体影响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宣传力度。

(五)监督反馈性,应对突发情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技术革新,以微博、微信和腾讯空间动态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逐渐成为青年学生发表言论的麦克风和谈论交流的根据地。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使高校网络舆论经常呈现大规模扩散,很容易造成网络舆论失控和崩溃,甚至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次生矛盾。面对网络舆论的特殊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者应不断提高甄别和处理高校网络舆论危机的业务能力,制定和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应急工作预案,在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及时跟踪发布调查进展,妥善处理具体事件矛盾,安排相关人员心理疏导,把高校网络舆情尽早、尽快、尽力地解决在萌芽阶段,为营造积极向上与和谐发展的网络空间提供坚实保障。

四、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考建议

网络空间不仅是个人栖息的重要场所,也是意识形态的关键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积极地优化网络交流环境,合理设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主题内容及模块排版,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彻底性和感召力,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逐步渗透到校园网络生活的各个层面和环节中,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左安源,李栋祥.基于新媒体时代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政教育功能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4):84-87.

[2]陈湧.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对策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18(1):88-89.

[3]柴素芳,刘培.以微信为载体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37-45.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工作新媒体高校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