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群芳
摘要:本体性理念不仅要求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学习策略与学习技能的传授,这对于小学生古诗词知识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而且鉴于本体性理念的作用新课改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本体性”理念运用,创造思维性教学体系,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需要加强“本体性”理念融入,不断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就“本体性”理念下的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为教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本体性理念;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
引言:
本体性理念下的学习课堂是以课程知识作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层面拓展,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能力的目标。但是就当前教师“本体性”理念的理解来看,大部分教师不能够正确理解本体性理念,仅是将其当作一种教学要求来执行,这就影响了本体性理念的作用发挥。所以在新的教学形式下,教师应当转变自身传统观念,及时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
一、确定课堂教学取向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导者,其教学取向将会对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而就当前语文教师的教学取向情况来看大体上可分为四类。首先就是概括段落大意,然后进行课后题联系的思路,其二就是分析文章,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单词,其三便是锻炼学生的诵读能力,其四是感受法学习。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取向中不能够明确自己教学的取向,最终就可能使得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不知到需要干什么。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及时确定课堂教学取向,提高学生学习效率[1]。
例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山行》一诗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就应当明确本首诗所讲解的主要内容以及后期考试重点考察的内容,而后确定学生学习《山行》时掌握诗词段落大意并结合课后题完成对诗词感情理解的教学取向。当教学取向确定后,教师应当在《山行》诗词教学中需要先让学生对整首诗词进行诵读,理解古诗词中所讲解的基本场景,帮助学生体会诗词中所描述的意境。其次,当学生完成诗词的基本学习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诗人做诗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整首诗词中所包含的感情的理解。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诗词情感掌握情况进行检查,了解学生知识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引导,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学习技巧的掌握。通过这种确定课堂教学取向,而后在课堂上按照选定教学取向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模式,不仅可以有效落实本体性教学理念,而且也可以提升学生古诗词知识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古诗词学习体系。
二、回归古诗词本质,提高教学质量
本体性教学理念的落实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回归古诗词本质,避免出现盲目追求教学效率的情况。但是在当前本体系教学理念落实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加快自身教学进度,一味的效仿他人进行小组探究式教学,不分层次的进行问题探讨、分析、拓展,这样不仅不能够提升课堂进度,甚至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所以在后期的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回归教学本质,制定简单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提高学生语文古诗词掌握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望天门山》诗词知识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前确定“本节课要让学生熟练诵读诗词,掌握诗词的含义,体会诗词中所包含作者情感”的教学目标,这样可以为整个教学活动指明方向。而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先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诵读,了解相关词汇的意义,而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整首词进行翻译。并且教师在学生诵读和诗词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帮助,指明学生翻译中所出现的错误。此外当学生能够熟练诵读古诗词以及可以根据古诗词讲解形成意境后,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展示有关李白所描述的天门山瀑布,帮助学生理解李白在作诗时的心理感受。通过这种简单教学流程以及教学目标的设计,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诗词中的基本词句含义,而且减少因学习流程繁琐给学生所带来的学习枯燥感。
三、加強拓展延申,提升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古诗词知识并不是单一存在的,所以教师在运用本体性理念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学习时,也应当注意本体性理念中的拓展延申要求,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2]。
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中的《望洞庭》时,就可以先为学生讲解课本《望洞庭》基本知识,让学生理解诗词中所描述洞庭湖的壮阔,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当学生能够按照教师要求完成《望洞庭》诗词的学习人物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在可先收集一些描述大自然壮丽风光的诗词,并鼓励学生依照教师对洞庭湖知识的讲解来对所收集的诗词进行简析,从中体会作者作诗时的意境与感情。
结语:
本体性理念可以激发学生诗词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小学古诗词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应当创新教学方式,落实本体性理念。
参考文献:
[1]陈启梅.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祖国,2017 (1):170-170.
[2]彭道伟.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J].文存阅刊,2017 (20):15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