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晓芳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音乐戏曲作为一种新的文艺形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冀东音乐戏曲艺术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方面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改变。人才是冀东音乐戏曲艺术发扬光大和延续传承的关键。本文基于冀东音乐戏曲文化传播与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冀东音乐戏曲文化的传播路径,在此基础上围绕音乐戏曲文化的人才培养提出针对性策略。
关键词:协同创新 音乐戏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146-02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逐步加快,中国文化加速融入全球现代文明,文化生态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流行音乐依托商业运作的有力支撑,形成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极大冲击,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延续造成了较大的阻滞影响。统计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传统剧团数量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传统剧目的演出场数也在不断的减少,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后继乏人。冀东地区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面临文化多元化和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如何有效保护冀东音乐文化的传承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冀东音乐戏曲文化传播与发展现状分析
现代文明背景下,人们对于音乐和戏曲文化的接受存在明显的区别。音乐常常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而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但是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喜爱却远未达到对音乐的热衷程度,甚至存在负面的反感情绪。冀东音乐戏曲艺术主要包括评剧、皮影、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三枝花),以及冀东民歌、唐剧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艺人们的代代传承,冀东地区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文化体系,成为冀东地域文化的标志。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的全球化,在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下,冀东音乐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一是外来文化艺术的广泛传播带动广大年轻人的艺术欣赏水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流行音乐迅速成为年轻一代所追捧的主流艺术形式。而戏剧、影调、大鼓等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民间艺术,却因受到演出市场的影响,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其赖以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传统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了发展的土壤。二是目前从事传统民间艺术表演的老一辈艺人相继离世,而年轻艺人还难以独立承担起传承传统戏曲艺术的重担,许多传统戏曲曲目表现出传承和发展的断代危机。目前从事传统艺术表演的民间艺人演出收入非常低微,这也是造成很多艺人转行和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传统戏曲事业的一方面原因。从当前冀东音乐戏曲文化传播和传承的现实情况来看,冀东音乐戏曲文化传播和保存的主要形式主要是录音、笔记和相片等简单的方法,而这些方法相对于音乐戏曲文化本身的巨大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而言,并非永久性保存的措施。
国家的发展繁荣既要体现在经济方面的发展强大,又体现在文化领域的特色内涵,即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冀东音乐戏曲文化是老一辈艺人与人民群众辛勤和智慧培育出来的带有地域文化的艺术结晶。通过不断加强对冀东音乐戏曲文化的科学保护和延续传承,是当前和今后应长期坚持和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冀东音乐戏曲文化人才培养与供给困境
音乐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和繁荣,其关键在于人才。而优秀的人才又来源于有效的艺术教育。目前,冀东地方戏曲文化的人才培养面临青黄不接的现实困境,人才匮乏现象非常严峻,突出表现为师资队伍的青黄不接。
首先,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当前冀东地区在音乐戏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师资力量还存在严重的不足。过去在一些地方院校中还设有至少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年老的教师已经无法承担治学与人才培养的艰巨使命。一些中青年教师在经济大潮和外来思想的冲击下,也纷纷离开教学岗位。另一方面,一些年轻教师因缺乏经验和教师素养尚未形成,在教学专业水准、教学手段等方面显得差强人意。这也是造成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队伍和师资力量的薄弱使得艺术人才的专业水平难以提升。
其次,从当前高校艺术专业的生源质量来看,戏曲艺术市场的逐渐萎缩,加之社会偏见的影响,使得戏曲音乐专业的招生难度越来越大。相比20世紀90年代以前,戏曲音乐专业无论是从招生生源还是从学生本身的艺术天赋和素质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幅度的下滑,多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才选择报考艺术专业,而很多考生对于艺术的兴趣、悟性远无法达到专业学习的要求。再加上部分人对于传统音乐戏曲的偏见和误解,导致学生也无法正常的开展专业学习,逐渐形成消极和抵触情绪,最后很难在专业上有所突破和做出较高的成就。
再次,从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方面,目前音乐戏曲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仍然比较陈旧,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体系落后,缺乏地方特色。从高校专业对比情况来看,传统的音乐戏曲专业一般都属于专业调整和被压缩的对象。因此在教学设施、教学设备以及课程专业设置上都难以受到高校管理层的关注和重视。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所采用的课程标准还比较陈旧,无法体现地方特色,课程设计中专业课程拓展面比较狭窄,仍然只局限在一些传统剧种知识和表演技巧方面,课程随意性和片面性问题较为突出,导致学生专业视野狭窄,缺乏对传统艺术的全面理解认知。
三、音乐戏曲文化高端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是深入挖掘冀东地区音乐戏曲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明确音乐戏曲专业建设方向。在音乐戏曲专业的学科建设方面,要不断强化作品与音乐戏曲技术理论特色的结合,在突出戏曲作曲特色专业方向的同时,促进专业与其他专业协调发展,构造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互补的学科发展体系。大力办好音乐戏曲本科层次教学,促进开展研究生教育和本硕连读教学模式,为音乐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培养和输出高层次专门人才。与此同时,和音乐戏曲专业相关的其他几个专业方向,如音乐学、民族器乐专业等,在戏曲化教学方面也要积极的开展创新尝试,融合戏曲办学特色和办学思路,共同打造音乐戏曲特色办学模式。
二是注重和积极推进冀东地区音乐戏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音乐戏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与音乐戏曲发展特色相匹配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学科建设的成败。冀东音乐戏曲专业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配套的、科学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针对冀东地区音乐戏曲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发展特点,高校应积极增设具有戏曲特色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共同课,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重新设计教学大纲。在教师安排方面,多聘请校内外具有专业戏曲知识和多年音乐戏曲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专任或兼任的专业课教师给学生进行授课。同时,组织专业力量进行教材的编写,逐步构建具有鲜明戏曲文化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
三是积极开拓创新,以创新思维强化音乐戏曲文化的艺术创作与实践,鼓励原创音乐作品和戏曲曲目创作。高校一方面肩负传统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同时也要注重开拓创新,不断为传统艺术注入新鲜血液。如在学院建设方面,应逐步健全和完善教学、科研、创作等具体的制度和体系建设。通过戏曲艺术创作和具体实践检验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同时也能够反映高校的教学实力和戏曲特色资源。与此同时,通过对音乐戏曲高端人才的培养和输出,进一步深入挖掘冀东地区传统戏曲剧种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不断强化和彰显传统戏曲剧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提高传统剧种延续传承与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蕾,孙玉芝.冀东音乐戏曲艺术的协同创新传承与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5,(13).
[2]田同旭.论古代戏曲音乐的形成和民族文化融合[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3]吴洪涛.加强戏曲艺术在我国基础音乐教学中的地位[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03).
[4]黄蓓.东方文化视域中的古代戏曲研究——评郑传寅先生新著《古代戏曲与东方文化》[J].戏曲艺术,2009,(01).
[5]骆兵,徐彩云.古代戏曲在国学中的身份认同及探讨意义[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9,(03).
[6]谢英,陈雅谦.闽南古代戏曲演出与鬼神信仰及习俗的关系[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