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鑫鑫
摘 要: 大学生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文化素养的培育,有利于健康成长,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然而,因為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历史、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渗入、自身社会经验和阅历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面对这一问题,分析造成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以习近平文化自信观为指导,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完善媒体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等路径入手,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意义深远。
关键词: 大学生 文化自信 培育路径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持文化自信”[1](194-195)。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积累和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近现代以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广大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研究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要搞清楚文化、文化自信等相关概念,要分析清楚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运用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等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指导,寻找出原因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文化自信相关概念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文化不仅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而且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内容。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历史精神、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的传承、赓续和创新。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我们的文化主要包括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和积极实践,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自信心。也可以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及组织群体对自身价值观、理想信念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纯粹的敬畏和崇敬,可以辩证地看待理解、认同自身的文化价值,并对自身文化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文化自信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是五千年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集中表现。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文化自信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认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认同。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整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中国教育从小学开始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初中、高中的政治课,大学期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诸多课程,这些课程的积极开展帮助大部分中国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和增强中国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但是,刚刚成年、初入社会的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心有所动摇,对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缺乏正确认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40-4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史,中华文化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优秀代表之一。进入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文化自信,需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自信观。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体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主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广大大学生应该以习近平文化自信观作为指导思想,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帮助下,克服困难,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观。
既然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如此重要,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又存在一些问题,就要努力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同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路径。
二、部分大学生缺少文化自信原因分析
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和文化自信培养,总体是健康的、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受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尚未形成等因素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
(一)中国近现代屈辱历史,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缺失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曾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但是,明清采取闭关锁国的保守国策,导致中国错过工业革命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停滞在落后的农业社会。1840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进入近现代百年的屈辱历史时期,中国人的自信在一场场失败的战争中、一款款屈辱条约里遗失殆尽。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知耻而后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中国人民重新站了起来。
经过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人民富裕了起来。但是,部分大学生未能辩证唯物地审视历史,因而缺乏文化自信。
(二)他国文化和思潮的冲击,致使部分大学生在文化领域产生某种迷茫
随着科技和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可以方便、轻松地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媒介查找国内外的学习资料。但是,正是由于这种便捷的网络途径,对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文化观念造成负面影响。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大环境下,不同国家间正常的思想、文化、价值观交流值得肯定,但是部分别有用心的他国机构、组织、个人的恶意破坏,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三)社会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不易正确建立
中国经历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社会主要矛盾改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民已经从简单的吃饱穿暖需求转变为不仅要物质上得到满足,而且要精神追求上得到满足。当下社会风气出现一些问题,给一些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因为种种原因,部分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发自心底的文化自信,如何鼓励大学生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培育大学生积极乐观、阳光自信的人生态度,进而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应该着重加强针对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建设、完善媒体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将千千万万的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加强针对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16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流传至今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是重要的精神食粮。虽然经历了近现代百年屈辱历史,但是大学生要看到,在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大难面前,中国人民表现出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表现出的勤劳、勇敢、睿智的奋斗精神,短短几十年将中国建设得如此富饶、强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强大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3](170)。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最大最靠谱的底气。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已经取得的抵抗外国侵略、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必将一如既往地将中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要有这份自信心。
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4],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评价和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历经千辛万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神话,“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拼搏奋斗的真实写照。当代中国人、中国共产党人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如既往地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就必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宣传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增加涉及红色革命文化的课程环节,有条件的可以经常组织大学生到红色革命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大学生要努力学习革命先烈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向革命先烈致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学生要以史为鉴,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大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贡献自己的力量,齐心协力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身作则,从而影响和促使部分大学生把暂时丢掉的文化自信捡回来,知耻而后勇,重塑文化自信。
(二)重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建设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1](213)。意识形态引领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学生要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认知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全国人民,尤其是大学生就可以及时识别并战胜西方糖衣炮弹的攻击和西方社会思潮的入侵。“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41),我们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1](200)。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国家层面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优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正如近年来中国电影、电视产业的迅速发展,一批优秀作品如《红海行动》《战狼2》《流浪地球》等已可与好莱坞电影相媲美。又如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对整个社会都发挥了很好的引领和启示作用。学校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从上到下,从宏观整体到具体个人开展好马克思主义思想培养教育,杜绝任何歪门邪说理论的传播,制止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和谐的组织、机构的发展。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建设需要不断坚持和努力,任重而道远,大学生要坚信,中国文化领域建设必将像中国经济建设一样,实现腾飞。
(三)完善媒体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153)。加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思想工作建设,在大学校园内体现在重视加强防范邪教教育,校园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校园内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宗教观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做好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及时识别并远离邪教组织。同时,党和政府也在不断规范社会上各种宗教活动,防范邪教发展,做到及时发现、查处及教育。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3](158)。各类新闻媒体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做好正面的引导,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3](162)。在加强和完善新闻、报纸等传统宣传方法的同时,还要利用好“抖音”“火山小视频”“学习强国”APP等新媒体进行宣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近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学习强国”APP学习平台建设,覆盖面之广、内容之丰富、学习之便捷,深受大学生喜爱。其次,在大学校园内,完善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督促和鼓励全体大学生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原著学习,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亦是不错的方法。
总之,“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194)。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努力将千千万万的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努力培育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国家、社会和学校需要在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指导下,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培养,着重以大学校园为载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完善媒体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等培育路径入手,培育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观。这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有利于逐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终将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6-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