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焱 秦琪
摘要:“八桂书风”作为广西书法的重要风格流派,是广西书法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理论来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八桂书风”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功。总结以往,放眼未来,本文将从“八桂书风”提出的概念与特征入手,通过理论分析,对“八桂书风”在当下以及未来的可行性做进一步的论证分析。
关键词:“八桂书风” 书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048-02
“八桂书风”自2007年由原广西文联主席潘琦同志倡导提出之后,迅速成为21世纪广西书法的代名词。这是继20世纪90年代“广西现象”之后更进一步的高层次对广西书法做出的深度整合。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广西的书法事业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提高,但是在这样一片蓬勃发展的态势之下,我们仍有必要在当下对“八桂书风”的发展进行总结,并基于全国书法发展的大背景,对未来“八桂书风”的发展做以更加清楚的认识。
潘琦同志在提出“八桂书风”书风时曾说:“所谓‘八桂书风即生活和工作在广西的书法家,在从事书法艺术创作实践中,受广西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的影响,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一种对书法艺术追求的目标一致,书法审美的心里相通、书法理念相似、价值观念相同的书法艺术风格,称之为‘八桂书风。”[1]从潘琦同志这段对“八桂书风”概念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三点认识:其一,我们可以看出“八桂书风”的相对开放性,因为“八桂书风”并不是把书家“身份”紧紧的局限在广西本土,而是开放性的把“生活和工作在广西”的书家都可以算作聚集在“八桂书风”下的书家。其二,“八卦书风”的开放是相对的开放,是有条件的开放。简言之,就是八桂书家的身份我们可以不在地域上做强行划分,但一定是要受广西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的影响,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熏陶,进而在书法观念上、审美上,要达成一定认同的书家。所以我们说“八桂书风”的开放性是有前提、有条件的开放。其三,通过前边所述,既然在“八桂书风”概念中明确提出观念、审美的一致性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对“八桂书风”代表作品的艺术面貌进行推测,应该是一种具有浓重广西笔墨情调的视觉呈现。
通过上述三点我们对“八桂书风”概念的梳理认识,以此参照十多年来“八桂书风”的发展,并结合当下书法发展的整体趋势,我们可以对“八桂书风”未来发展的可行性做出初步探究性的构想。
在“八桂书风”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厘清:第一,生在广西或者说在广西工作生活过较长时间的书家,其作品是否就能够很好的表现出“八桂书风”的特点?第二,是否广西书家在全国书法赛事中获奖的人数多了,就能够代表“八桂书风”的成功?首先,我认为广西本土书家或在广西工作、生活过较长时间的书法从事者,其作品也未必能够做为“八桂书风”的典型代表作品。诚然,“八桂书风”代表作品的呈现,肯定是由受到广西自然、文化影响的书家来完成。但是,这样一批受到熏染的书法家,应该算作打造“八桂书风”代表书家与代表作品的基础和前提,还需要对这样一批书家进行锤炼和整合。其二,对于“八桂书风”的发展情况,只是单一基于在全国书法赛事中获奖的数量这一点来衡量,也应该是不够全面的。回顾在近几年的全国性书法大展中,确实有不少广西书家提名获奖,并且其中更不乏以多种书体同时入选的能手。但是这些获奖作品是否能够代表“八桂书风”,是否能够很好的体现广西特征,我们仍要划以问号。基于上述两点论述,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八桂书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前期工作上确实做了较为充足的准备,但在其建设上仍不乏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一些较为重要的论证工作还有待完善。通过“八桂书风”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八桂书风”最为核心的关键是统一思想观念的认同,进而是具有广西“味道”书法作品的呈现。
对于什么是“八桂书风”下的典型艺术形态,潘琦同志的四点概括,可以说是较为完整全面的做出了阐释:“清秀中显灵气;洒脱中见精神;厚实中见禀性;严谨中显旋律 ”。[1]对于这四点特性,笔者结合当下全国书法发展的总体态势,认为这四点概括应该是具有相对前瞻性的理论描述。可以说既符合广西的本土特性又契合未来书法发展动向的理论指导,之所以有上述论述,原因如下:一是潘琦同志所述的四点可以说是基于对广西文化积淀中最为核心特性的总结概括,由此四点所衍生出来的相关理论,对广西书家反映到书法创作上具有相对可行性。因为这四点特性是与广西书家的生理、心理高度契合的,所以在创作中,可以很好的对作品的整体风格基调进行处理与掌控。二是纵观全国的书法发展,因时代发展,文人的书斋文化被展厅的视觉冲击所替代,作品总是一味的“大”,一味的强调对比和视觉冲击,再结合一些西方的理论和具体艺术流派的创作过程,各种极具创新的风格、形式层出不穷,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可喜的,一派蓬勃景象,但同样也存在一定值得我们所担忧的地方。照如此发展,假许时日的中国书法,是否还可以承担起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这一重要认同。这也是我认为广西“八桂书风”未来发展具有可行的重要思考来源。潘琦同志所述四点特性,正好是当下书法发展中的“另类”,但绝对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主流形式。换言之,“八桂书风”所倡导的也就是从广西自然文化积淀中所提取的这四点,对当下书法的发展有一定的警醒、调整作用,应该在未来书法发展中属于一种主流倾向。我相信按照“八桂书风”四点特性创作的书法作品,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应该有较大的发展与认可空间。
历史上书法风格在不同时期,确实存在一定的流变现象。比如张怀瓘在《六体书论》中所说的“先质后文”就是典型因时代发展美学意义上书法审美风格的转变。但在书法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与典范一直是指导书法发展的“风向标”。众所周知在唐太宗提出“尽善尽美”之后,王羲之就被作为“标杆”式的人物存在。自此以后,任何形式的书法创新,都是在以“标杆”为中心一定范围内的书法活动。也正如从文俊先生所述:“如果借用传统组系之扇形展开的形式来说明,则中线下垂有若纲常,左右摆动即为权变;钟摆不动,时间就会停止,纲常只有摆动权变,才能实现自我延伸。”[2]结合现在的一些书法现象,可以说是在进行超“权变”的自我创新,这些所谓的书法创新只得作为暂时的一股潮流,最终一定是不被历史所接受的,更加不会被作为“传统组系”的一部分为后世所学习。
我们再来说潘琦同志倡导的“八桂书风”,通过四点风格的概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与历史上对王书的描述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孙过庭在《书谱》中曾说:“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可能因地缘关系,“八桂书风”的四点特性与书法的“正宗”王书有着内在的相通性,是灵秀与旋律的完美结合。但我们细细品味“八桂书风”,似乎又与正统王书略有区别。可能受广西民族地域特有文化影响,似乎比王书作品中更多了几分八桂大地本土的朴实。又与王书的优美不同,“八桂书风”的特性中又包含了广西书家特有的一种率真。所以说,这也就很好的体现了从文俊先生所说的“则中线下垂有若纲常,左右摆动即为权变”,如果僵持“纲常”时间则会停止,若“权变”超出书法自身的弹性范围,将很难归入传统组系。综合来看,“八桂书风”应该是在弹性范围之内“自我延伸”的最好例證。
“八桂书风”作为21世纪广西书法的代名词,其倡导结合广西特性所提出来的四点要求,对指导“八桂书风”的发展和提高广西书法事业在全国的影响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作用。作为广西书家应该积极投身“八桂书风”建设之中,首先,应该根据“八桂书风”的四点特性,积极探索,完善真正属于“八桂书风”具有鲜明广西特色的书法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八桂书风”下带有民族特色的审美体系和评价体系。争取在指导“八桂书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上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其次,做为八桂书家应该以笔墨积极探索在“八桂书风”相关理论下具有广西“味道”书法作品的视觉呈现。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打造出属于广西本土而又具有创新意义的书法作品。利用八桂大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不断的感染一代又一代从事书法事业的后来人。
参考文献:
[1]潘琦.“八桂书风”初探[J].南方文坛,2008,(04).
[2]从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