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都匀绕家板凳舞初探

2020-04-30 06:47黄梦婷
艺术评鉴 2020年5期

黄梦婷

摘要:在贵州省黔南都匀市洛邦镇境内,定居着一个自称“绕家”的待定民族,因为绕家人民族识别问题,导致绕家人过去的户籍出现很长段时间的混乱,但现在除了部分老人其他人统一为瑶族。板凳舞的来源与绕家祖先迁徙有关,据说绕家人为了躲避长期的战争以及朝廷残酷的镇压而不得不迁徙,板凳舞就是在绕家迁徙演变而来的。绕家板凳舞属于自娱性舞蹈,是表现绕家人现实生活的舞蹈,也是绕家过冬必不可少的表演。

关键词:黔南都匀   瑶族绕家人   板凳舞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041-02

一、绕家人概述

在贵州省黔南都匀市洛邦镇境内,有一条延绵十多公里的河流,在这条河流两岸定居着一个自称“绕家”的待定民族,他们自给自足,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绕家人以农耕为主,渔猎等劳动为辅,有上绕家与下绕家之分,位于河坝的绕家人称之为下绕家,而位于都匀绕河的绕家人则称之为上绕家。在绕家村里基本上是杨和许两个姓氏的绕家人聚族而居,一般不与其他民族与姓氏杂居。

绕家人最初在1949年被归为彝族, 但因彝族与绕家在语言、文化以及风俗上差异甚大,在1981年有关部门再一次对绕家人进行民族识别,虽然确定绕家人为少数民族,却没有最终认定绕家人的民族属性。随后在1993年进行的绕家民族识别中,又将河坝“下绕家”认定为瑶族,但“下绕家”并不认同。1997年, 上绕家人代表赴云南考查后,他们认为自身的生活习俗、婚丧,信仰、节庆等与瑶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否认自己为瑶族,而现在绕家在民族属性上暂定为瑶族。因为绕家人民族识别问题,导致绕家人过去的户籍出现很长段时间的混乱,在身份证或户口本上能看见不同民族同时出现,如一户人家的户口本里曾同时出现苗族、布依族、彝族、瑶族、绕家等不同民族,但现在除了部分老人其他人统一为瑶族。

绕家人因进出山交通不便所以至今保持着古老的生活方式。房屋多是古老的土木结构吊脚楼,绕家人居住的多为两层楼房,二楼是堂屋和厢房,堂屋是客厅并设有神龛,厢房是卧室;楼下为畜圈与厨房。房屋具有干燥通风和便于储存粮食的作用。

绕家人热情好客,因为远离城市的喧闹没有太多的便利,所以每家都会养着马匹作为搬运物资的工具。大米是绕家人日常的主食,因为充沛的雨水以及足够的日夜温差,让这里盛产着大米、玉米、辣椒、花生等作物。绕家人饮食以大米为主粮,喜食鱼,酒以及糯食,他们以鱼祭祖与待客,以糯食作为节庆、互访、待客、祭祖的礼仪性食品。绕家男人很少进厨房,家里饮食都由绕家女人来负责,厨房一般有两个灶台,一个做饭一个烤酒,还会有一个坛子装木炭,天冷时便拿来烤火和做饭。平时绕家男女老幼都爱自备食物集中在一起“打平伙”聚餐,不仅可享受美食还能加强亲族关系。

绕家节庆较多,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但是对绕家人来说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他们的“过冬节”,这一天是绕家人为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节日。绕家人“过冬”祭绕河,祭祀物品也都是还原祖辈的生活,必不可少泡桐叶和芭茅杆。祭祀中除了鱼全是素,祭祖时所用的鱼也要有鳞的鱼,煮时不能残缺,做饭菜不能放油,也不能吃肉,只能吃鱼和豆腐。祭祀的酒要用糯米酿的甜酒,不能用水酒,开封后用碗装祀祖。祭祀的物品,在“过冬”这天摆在自己家的神龛下请祖宗享用。在“过冬节”上香敬酒祭虎时,口中念“yo”,“yo“为虎之意。绕家人都忌讳不叫虎用“yo”代替,而“yo“是对虎的尊称,因为绕家人崇拜虎。

二、板凳舞的来源

板凳舞的来源与绕家祖先迁徙有关,据说绕人家为了躲避长期的战争以及朝廷残酷的镇压而不得不迁徙。绕家祖先在迁徙途中为了辨识方向以及保护自身安全,所以手持木凳、木棒敲击发出声响以驱赶野兽,同时也可通过敲击声来相互联络。最后绕家人選择了绕河谷隐居,从此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绕河河流的名称也是由于绕家人的居住而命名,是都匀境内唯一因为少数民族居住而命名的河流。绕家人为了纪念这段迁徙历史故将此演变为绕家板凳舞流传至今。绕家板凳舞属于自娱性舞蹈,是表现绕家人现实生活的舞蹈,也是绕家过冬必不可少的表演。板凳舞是绕家人宣泄情感而进行的具有节奏强烈特性的舞蹈,有利于表达人们喜悦之情,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具有娱乐观赏功能,同时绕家板凳舞用于祭祀庆典也是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在绕家人祭祀祖先与绕河以及庆祝丰收时都会跳板凳舞,用舞蹈来表达对祖先的感激以及自己喜悦的心情。过去的板凳舞只有中老年妇女在室内跳,而现在的板凳舞年轻女子与女童都可跳,跳舞场地也可在室外。

三、板凳舞的表演形态

(一)动作

绕家人爱喝酒,喝酒就要唱歌,唱到开心时还会将平时坐的小板凳拿起互相撞击拍打节奏,脚下也会跟随节奏踏地跺脚随之舞动,在对歌拍打节奏途中谁的节奏错了谁就喝酒,这就是绕家的板凳舞。绕家人通过跳板凳舞来表达自己的精神状态、思想情感、以及欢乐的心情。

跳绕家板凳舞时通常板凳每撞击三下便吆喝一次,脚下跺地或跳动三下便停顿一次。板凳舞上身动作以双手撞击凳子为主,凳子相互撞击的方式有用板凳凳面互击、板凳侧面互击、双人单手凳面互击等。在拍打板凳的同时会用单脚跺地,跟随节奏踏出响声,脚下动作灵活多变,以跳动和跺地动作为主,有“单跺”、“双跺”以及“单三跺”,也伴有高抬腿击凳(单腿弯膝抬到90度直角,双手从动力腿左右两侧至下方撞击凳面)及直踢腿击凳动作(单腿直腿抬到近90度,双手从动力腿左右两侧至下方撞击凳面),出现最多的是三跳一停步伐,如右左右停,停顿时右脚或在后踏步或在前勾脚,右后踏步时左腿伸直站立,右前勾脚时左膝弯曲。除了跺地以外还有前勾踢腿动作,该动作表现为右左右踢左腿,左右左踢右腿,踏右脚,踢左腿,踏左脚,踢右腿,右左右跳跃同时顺时针旋转一圈然后踢左腿。

绕家板凳舞在起势时都会有准备拍,也就是“单三跺”,在重复两次“单三跺”后舞蹈才正式进入,而单次的“单三跺”也是每一次舞步变化的准备拍,如在第一个舞步变化第二个舞步的连接点时都会出现一次“单三跺”来做为给舞者的提示。简单来说,是因为绕家人在平时生活中的板凳舞是喝酒到尽兴之际会跳的舞蹈,跳舞时会因为某人的节奏、动作出错而罚酒,但如果反复很多遍一套动作依然没人出错时就会换另一套动作继续进行,单次的 “单三跺”就是换动作的提示。

(二)队形

板凳舞的队形灵活多变,队形跟随动作变化而变化。如每年在绕家过冬节上的板凳舞队形多变,有圈、横排、竖排、方正等队形。过冬节的板凳舞表演分为女童与中青年女子两个部分,女童的队形相对中青年女子而言更为单调,多为固定的方正队形,这是因为板凳舞的队形变化因舞步的变化而变化,而女童的板凳舞舞步相对于中青年女子板凳舞舞步动作更为单一。平时生活中跳板凳舞的队形多为两直排,因为绕家人在亲朋好友聚会喝酒到尽心时便会拿起小板凳跳起板凳舞,在跳板凳舞时如果谁敲打的节奏错了,或是舞步错了就会中断舞蹈被罚酒,所以舞到途中大家通常会形成两派,也就自然形成了两直排方便于发现对方的错误。

(三)节奏

跳板凳舞时舞者口中所喊的节奏为:呀呀咦,呀呀咦,呀呀咦咦,呀呀咦,动作节奏鲜明欢快,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2拍,撞击凳子时通常每三下,同时跺地三下,然后停顿一拍。绕家板凳舞是无音乐伴奏的舞蹈,舞蹈时的节奏都是通过舞者敲击凳子发出的响声作为伴奏。但在现在的绕家过冬节表演的绕家板凳舞女童部分是有播放音乐伴奏的,節奏鲜明欢快,依然是以4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2拍的节奏类型。

(四)服饰

节庆时所跳的板凳舞都会着盛装而舞,绕家女子盛装有头饰、花衣、裙子、围腰以及下装。女子蓄长发挽高髻于头顶,额头系发带,称为“额帕”,是由蜡染而成的蓝黑布手工做成的中间宽两头窄的长条形,两头尾端留有长流苏。或是佩戴“头帕”,头帕佩戴后头发完全被包裹其中同时垂盖在脑后,覆盖在额前的头帕末梢也有流苏,与额帕相比头帕更能防风御寒,也是蜡染而成的。有的女性也会佩戴银饰,如将银瓢插于高发髻上,银瓢上有自然垂下的银链,或是佩戴银耳环、银项圈、银手镯。

绕家人刺绣花色多样,有动植物花型、几何花型。所有花型都可根据绣花者的个人审美及喜好适度调整。花衣裙子和裤子,花色多样,颜色多变。花衣在领口用环扣连接从胸前拉出一片绣花腰片围腰系带在后,裤脚、袖口均绣三道花锦。围腰将绣花外露穿戴在花衣内,长不过膝,正好盖在百褶花裙之上。脚蹬特色的青色土布并绣有花鸟蝴蝶等绣花的翘鼻布鞋。

(五)道具

绕家人日常生活中跳板凳舞时所使用的道具板凳就是绕家人生活中常使用到的木质轻便四脚小板凳。逢节庆所表演板凳舞所用的板凳道具通常会刷上红漆,并在板凳单侧上绑上缎带加以装饰。表演板凳舞时的道具板凳大小长约20cm,宽约10cm。

参考文献:

[1]宋荣凯,许明礼,许兴华.贵州都匀绕家“冬节”的社会功能[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