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兰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数感占据着重要地位,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系统的数感培养,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使概念能够更加具体化,有助于学生使用数字量化的方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感,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模拟生活情境培养数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模拟生活场景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就和教学内容有了一个结合点,就会表现出对学习内容的关注,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模拟和创设生活情境,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心理特点和接受程度等来开展创设。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容易接受动漫故事、游动物园、购物等情景,中高段学生更易于接受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设置,如竞赛、航天科技等。
例如,对小学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教学“2+3”,有一定知识基础、有良好数感的学生能快速地得出答案,但是数感不好的学生可能就被问题难倒了。这时,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创设“小熊过生日,先来了2个朋友,后来又来了3个朋友,一共有几个朋友来给小熊过生日?”的情境,借助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小熊是学生喜爱的动物,过生日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吸引,教师易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判断出使用加法还是减法,怎么列式和计算等。像这样模拟生活的情境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于数学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通过实践体验培养数感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强调的是体验与实践,逐步归纳和总结出抽象的知识和定义。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口头上的内容教学,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这样很可能会造成学生知识的断档,不利于今后的数学学习。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抽象的数学运算感觉困难时,教师可以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或组织学生运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学生在演示实践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语言上的表述和相关知识的识记,学生就易于掌握知识概括的方法,思维就会由形象逐步向抽象迁移,从而加强小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面积”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往往会混淆长度与面积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认清长度与面积的本质区别。在教学中,笔者组织了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用小棒学具分别摆出10厘米、15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小棒摆出长方形、正方形来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体验出长度是一条线,面积是一个面,二者定义完全不同。二是组织各小组选出4名代表,让他们手拉手形成一条直线,分别量出各组的长度;再让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看哪组围的范围大。通过以上两组合作,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促进了对抽象的数字和概念的具体化,也加强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三、训练结果猜想培养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猜想,是以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大膽的假设、比较、归纳等方式对算式结果进行猜想,从而达到以猜想增强数感的目的。
例如,进行“乘法”内容的教学,在学生能够掌握2×2=4和4×4=16之后,笔者提高学习难度让学生对2×16和4×16的结果进行猜想。在这过程中,猜想的结果相较于猜想的过程来说,并不是那么的重要。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于数字的敏感度,让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很好地发现、理解一些数学规律。除此之外,还能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四、开展估算训练培养数感
估算可以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对于结果有一个大致的预计,在日常购物的时候,可以根据对金额的估算选择需要购买的物品;在外出时,学生可以根据路程和速度估算需要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拓宽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产生估数的兴趣,再通过数与数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判断,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估算;其次是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固化,在学生掌握一定估算方法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举一反三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同类型的问题,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如这样一道题:一盒水彩笔9元,全班48人,每人买一盒,全班大约需要多少钱?学生基本上会用10×50=500(元)来进行估算。笔者随后将题目换成:一盒水彩笔6元,全班48人,每人买一盒,全班大约需要多少钱?有的学生回答:5×50=250(元)。也有的学生回答:6×50=300(元)。学生们产生了不同的估算方法,拓展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时,笔者再对题目进行加工:一盒水彩笔6元,全班48人,每人买一盒,全班大约需要多少钱,300元够买吗?笔者用生活问题来对学生的估算能力进行培养,在肯定与鼓励学生答案的同时,学生容易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做好反思与综合能力的教学,培养数感
反思性学习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效进行自我剖析、自我纠正和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学生对思维、行动、结果的再认识、再检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反思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辨、开展总结,进而形成积累,达成培养数感的目标。同时,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自然地使用数学知识,用科学严谨的意识和态度进行发散思维。学生在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中,可以做到对于数学内容准确表达,发现一类或一系列数学问题的解决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数学问题,实现数学信息的交流。
例如,笔者在教授“九九乘法表”的过程中,当学生了解到可以把4×5和5×5看成是加法的运算,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4个5相加,后者是5个5相加,笔者引导学生推算出剩下的数字规律,也能够更好地记住乘法表。通过引导学生将加法与乘法进行对比总结,将数学知识融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能够巩固学生的数感。
小学生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积累和升华过程, 学生要在长时间学习和训练中,充分感知、体验和强化,才能逐步建立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不间断地去培养学生的数感,才能让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拓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数字的敏感度和数学计算的灵敏度,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沙县翠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