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石,徐 晖,刘锡滨,王佳明
(大庆油田总医院耳鼻喉科,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本文报道了鼓室注射地塞米松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收治的12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其中,实验组女29例,男31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8.33±5.33)岁;参照组女30例,男30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47.54±4.1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开展高压氧治疗、血管扩张剂治疗、神经营养药,参照组增加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每次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每日一次,3天之后逐渐降低使用剂量。实验组增加鼓室注射地塞米松,通过1%丁卡因对患者实施鼓膜表面麻醉,选择仰卧头侧位姿势,让患耳朝上,通过碘伏进行消毒,基于耳内窥镜引导下在患耳鼓膜后下象限进行鼓膜穿刺,将0.5 mL地塞米松注入到鼓室内,保持轻缓的注射动作,并且患者需要维持30分钟此体位,尽可能不要让患者进行吞咽动作,确保药物停滞于鼓室之内,间隔2 d进行一次治疗。两组均开展10日治疗。
比对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纯音听阈情况、临床治疗有效率。
恢复正常的受损频率听阈水平,满足健耳要求即为痊愈;受损频率听阈提升程度超过30 dB即为显效;受损频率听阈提升程度为15~30 dB之间即为有效;不符合以上标准为无效。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96.67%高于参照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n,%)
实验组突发性耳聋患者纯音听阈情况对比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纯音听阈情况对比(x ±s,dB)
针对突发性耳聋传统的治疗药物主要有维生素、血管扩张剂,但还没有得到统一的临床标准,不能获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在突发性耳聋治疗中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获得显著作用,但也有一些患者因发生恐惧心理,需要予以其合理的心理干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2]。
本文计算表明,实验组与参照组之间的纯音听阈情况、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