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岩溶石山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探讨
——以巴马瑶族自治县盘阳河长寿旅游带为例

2020-04-30 13:52韦羡侠莫仁斌
广西农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巴马用地长寿

韦羡侠 莫仁斌

(1.广西泰诚土地咨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530028;2.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广西 南宁530022)

我国以滇、黔、桂为中心的西南片区,岩溶石山地区集中连片,是世界集中分布三大喀斯特地貌区域之一[1]。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岩溶分布大省,111个县级行政区中就有80多个属于岩溶石山地区,岩溶面积约占到国土地面积的42%[2]。喀斯特地貌密集分布,造成区域自然资源匮乏、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长期制约着当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和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入列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份,是喀斯特地区的典型代表之一[3]。近年来,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下,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2020年如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目标。但与发达地区比仍属欠发达地区。巴马县盘阳河流域两岸风光秀丽,村屯错落有致,以盘阳河风景区为主体的巴马县长寿旅游快速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2019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印发了《广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同年11月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的实施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进一步部署,要求从2020年起,每个县(市、区)每年选取2~3个村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力争用2~3年时间,建设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乡村振兴示范片[4]。巴马瑶族自治县以此为契机,开展盘阳河长寿旅游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探索区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巴马瑶族自治县是喀斯特地区典型代表之一,谋划好盘阳河长寿旅游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加快岩溶石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良好借鉴作用。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以乡镇为实施单元整体开展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对闲置、利用低效、生态退化及环境破坏的区域实施土地空间综合治理的活动[5]。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省推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深刻改变乡村的生产布局、发展方式和生态环境,成效斐然。2018年,该项工程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6]。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就土地综合整治如何助推乡村振兴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着重探讨岩溶石山地区条件土地综合整治。

1 主要问题与资源禀赋分析

1.1 盘阳河旅游带概况

盘阳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位于东经107.17°,北纬24.20°,有两大水源,分别来自凤山县林峒乡文里界上坡脚和天峨县更新乡当里村拉黑屯,两个支流流经凤山县、天峨县后在巴马县境内汇合,流入大化县,在大化县乙圩乡汇入红水河干流岩滩水库,全长145km,巴马县境内60km,是珠江水系西江干流红水河段支流。盘阳河在巴马县境内流经巴马、甲篆两镇辖区内,全长约60km,盘阳河与巴马河、龙洪河、所略水库等相连相通,形成“一干多支,多脉归一”的空间布局,区域村屯错落,河湾断续,奇峰峻峦,风景旖旎,盘阳河把这些景区“串”在一起,形成一条具有长寿传奇色彩的国际著名长寿旅游带,沿线国土面积3.99万hm2,25个行政村361个自然屯471村民小组,总人口11.74万人。

1.2 旅游带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2.1 沿岸基础设施落后近年来旅游康养业促进盘阳河沿岸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当地基础设施未跟上旅游开发步伐。一是由于规划缺失,流域普遍存在农民建房选址随意,村庄布局杂乱无章,配套和公共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质量不高,村容村貌与现代旅游要求尚存一定距离。二是沿岸村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未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三是人文历史资源和红色革命题材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

1.2.2流域产业发展单一盘阳河流域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是典型的农业生产区。近年来随着世界著名长寿地区建设逐步推进,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并带动生态养生、长寿生态食品加工、商贸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一、二、三”产业格局逐渐形成。但受土地细碎、布局凌乱、利用低效多重因素影响,主打旅游产业基础薄弱、产品单一、产业链短。其他产业开发难度大,规模小、区域特色未显现。

1.2.3 水域生态质量退化巴马是世界第五长寿之乡,每年吸引十万余“候鸟人”到盘阳河沿岸村落长期居住。康养旅游业快速发展,盘阳河沿岸近年来新建大量餐馆旅店,污水垃圾给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带来巨大压力[6]。同时河流两岸护岸不全,河床长期受河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河道自我净化能力下降。此外,流域生态脆弱,石漠化加剧,天然林减少,植被退化,流域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盘阳河水生态呈恶化趋势。

1.3 主要资源禀赋分析

1.3.1 蕴藏丰富的土地综合整治潜力盘阳河长寿旅游带土地综合整治区域面积4208.02hm2,其中农用地面积3841.63hm2,占总面积的91.29%;建设用地面积101.80hm2,占总面积的2.42%。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13号)等文件精神和相关技术规范,长寿旅游带有较大的中低产田改造、残次林地与低效园地整理、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同时,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是当前“三农”最明显的短板,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农村最薄弱的环节,长寿旅游带也面临同样困局。统筹推进残次林地和低效园地整理、现有耕地提质改造,可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加快农业机械化和现代进程,促进区域现代特色农业的产业发展;有序开展农村宅基地、废弃工矿用地和其他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理,可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提升建设用地使用效益和集约化水平,为旅游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1.3.2 拥有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资源盘阳河是巴马县城区和沿岸居民饮用水源地和两岸农田灌溉水源地,享有“巴马母亲河”美称。盘阳河流域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较高,动植物资源丰富,是研究广西岩溶区珍稀特有植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和河池市生态安全格局骨架“三江(红水河、龙江、刁江)六县(东兰、巴马、凤山、天峨、都安、大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盘阳河是珠江水系西江干流红水河段支流,发挥着重要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农林产品提供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生态区位突出。盘阳河具有独特的水、空气、地磁场等自然生态资源,是巴马“长寿现象”聚焦地,是康旅产业和长寿品牌的战略支撑点。

1.3.3 已有层次分明的农业产业基础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巴马县山青水秀,风光绚丽,文化悠久,民风浓郁,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在盘阳河流域着力推进“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核心区”和“全区大健康产业龙头基地”建设,大力培育的大健康产业,经过多年努力,先后荣获“广西优秀旅游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十余项荣誉称号,主打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巴马县有“中国十大富硒之乡”的称号,富硒资源主要分布盘阳河流两岸耕地。巴马县制订巴马镇特色富硒农产品生产开发示范区建设规划,大力推进系列富硒产品开发,产业初具规模。当地企业依托“世界著名长寿之乡”金字招牌,积极开展有机认证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形成系列名牌产品,在区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

2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构想

2.1 土地综合整治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总目标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综合整治就要充分利用区域禀赋资源,围绕乡村振兴的总目标统筹推进现有耕地提质改造、低效园地与残次林地整理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或复垦,着力解决农村土地资源不活、乡村产业不强、村庄规划不齐、集体经济不活等问题,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解决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问题,培育农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助推乡村振兴。综合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总目标传导思路见图1。

图1 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总目标传导示意图

2.1.1 现有耕地提质改造巴马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田园休闲观光等产业。盘阳河沿岸靠近水源、地势平坦、土壤硒含量高的旱地可通过土地平整、增加灌排设施等措施垦造为水田,并与邻近农田整合,建成集中连片、具备机械化耕作条件的“富硒”稻米生产基地;欠缺水源旱地通过小块并大块、移土增肥、完善田间道路等措施,因地制宜建成相对集中、设施完善、生产便利的有机蔬菜、生态型玉米、特色火麻种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地势复杂区域通过坡改梯、完善基础设施、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发展生态田园休闲观光、山地农耕休闲观光体验、生态养殖等产业。

2.1.2 低效园地和残次林地整理旅游带境内分布一定数量低效园地和残次林地。应因地制宜整理,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产业发展和群众收入提高。农业产业基地区域内坡度小于25°的零星园地和林地,按产业基地标准整理为耕地,提高基地耕地集中连片程度,并根据产业需求通过工程、生物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提高耕地质量等别。景区内的园地和林地结合生态田园观光、生态牧业、山地农耕体验、乡村农庄度假等旅游项目规划布局,按照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牧则牧、宜景则景的原则进行布局重构和质量提升。其他区域低效园地和残次林地优先整理为耕地并尽量增加水田比例;对确实难以整理为耕地的,尽量作为水源涵养森林进行保护修复,着重对速生桉纯林和针叶纯林进行更新改造;仍需保留原种植结构的,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集中连片开发等方式,促使种植结构调整和种植方式改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7]。

2.1.3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旅游和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对盘阳河流域乡村风貌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巴马县致力打造大健康产业高地[8],规划在盘阳河沿岸建设养生酒店、霍普金斯国际健康中心、健康大数据中心等一大批项目,需要大量建设用地,这需要大力开展建设整理,盘活区域建设用地资源。首先要通过村庄规划和国土用途管制,逐步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其次要通过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弃地以及其他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整理,优化农村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提升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效益和集约化水平。再次建设用地腾退,为农村基础配套、公共设施、文体事业和新产业提供建设用地,支持农村乡风文明、基层管理和产业整合发展。最后,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开展节余建设用地指标流转,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支持。

2.2 地质灾害治理与生态修护

与其他区域相比,岩溶石山地区地质环境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制约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为土地资源安全、高效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区域内进行全面地质灾害治理和系统生态保护修复。

2.2.1 地质灾害治理旅游带主要涉及岩溶区、碎屑岩区及河谷阶地地貌,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治理的目的是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的安全隐患,保护隐患点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修复地质灾害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促进巴马盘阳河流域国际旅游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防治可根据工程造价和预期效果一般选择工程防治或避让两种方法。采用避让措施损失较大的地质灾害,宜采用工程治理措施制止灾害发生或扩大;采用工程治理造价高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宜采取避让措施。

2.2.2 石漠化治理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影响,岩溶地区石漠化严重,造成地质灾害频发、土地土壤退化、植被逆向演替、自然景观损坏,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发展治理石漠化,通过产业兴旺增加农民收入,降低石山地区群众对土地资源依赖程度;坚持高质量发展治理石漠化,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特色农业代替传统农业、草食畜牧业;坚持山水田林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治理石漠化,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坡地改梯地等措施,提高岩溶区植被覆盖面积、稳定水源涵养能力,改善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和当地农民居住环境。

2.2.3 矿山生态修复喀斯特地区孕育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盘阳河长寿带分布18座砂页岩、石灰岩钛铁矿山,其中14座已闭坑成为废弃矿山。前期矿山无序开采,严重破坏当地土地资源和自然景观,留下大量矿渣污染物和地质灾害隐患。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结合旅游带旅游开发、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和水生态保护修护,按“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通过危岩清除、攀缘植物复绿、废渣清理、土地平整、覆盖耕作层土壤,因地制宜复垦为水田、旱地林地或整理为建设用地,增加区域的林地、耕地面积可为旅游发展和产业兴旺提供建设用地。

2.3 河流污染防治与景观提升

巴马县的核心价值青山绿水,被誉为“上天遗落人间的最后一片净土”。而盘阳河是这片净土的中心点,具有特殊的生态区位和战略价值。河流污染防治既是维系巴马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下游水质安全的重要保障。土地统合整治要统筹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沿岸景观,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和环境友好滨水经济。

2.3.1 河流污染防治县域内工业不发达,目前河流鲜受工业排放污染,多受居民生活、种植养殖和旅游业污水排放影响。当前河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优质水平,但坚守质量不降级、生态不退化有一定压力。大力发展旅游、养生、特色农业,丰富旅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条,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沿岸污染减排。进行全面系统村庄整治,完善污染处理、监测设施,确保生活、养殖污染达标排放。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用量,降低农业污染排放。通过石漠化治理,优化生态空间,稳定水源涵养范围,提高水源涵养质量。

2.3.2 河岸景观提升盘阳河沿岸是当地居民生活和游客休闲场所,仍然保留原有村庄面貌和自然风貌,景观舒适感和吸引力与游客期待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对其形态、生态、文态、业态作系统改造提升。在河岸护岸改造过程中注重景观提升,充分利用天然蜿蜒曲折河道塑造形态优美的步道、骑行道、儿童娱乐场所,形成多样水岸形态;在水岸空间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物栖息地,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空间;在景区布置独具特色的文化雕塑、景观构筑物,展现巴马长寿之乡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在旅游带沿线植入服务旅客的各类展览、住宿、餐饮、娱乐、交通、通信网点,突出滨水绿地与周边用地的互动,打造可持续的滨水经济。

3 结论

岩溶石山地区自然资源匮乏,但也蕴藏着丰富的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资源。由于长期处于艰苦环境,群众改善落后现状意愿强烈。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推动区域资源要素配置,扬长避短,突出优势,力补短板,围绕乡村振兴总目标统筹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对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各类土地整治增加农村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和群众收入多元化提供条件,促进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通过生态保护修复和村庄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宜居。通过公共事业设施建设加强政府对乡村干预与支持,实现乡村文明和有效治理[9]。然而,土地综合整治只是搭建乡村振兴硬件平台,最终解决“三农”根本问题还需要相关政策配套,加强软环境建设,进一步促进区域人才回归、资源回流、文化重塑、产业升级[10]。

猜你喜欢
巴马用地长寿
长寿秘诀
自然资源部:坚决防范临时用地“临时变永久”
长寿的5个“微条件”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世界最长寿的人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