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鸣
颠倒诗,也称倒字诗、翻韵诗,是诗人为求押韵,或因讽刺讥嘲的需要,故意将某些双音节词前后颠倒入诗。古代颠倒诗多为严肃之作,后世文人认为颠倒一法意趣盎然,就用于讽刺,寓幽默于其中了。
唐代诗人黎映的朋友崔某因得罪皇帝的近侍,被贬去漳州。黎映写了一首颠倒诗:“惯向溪边折柳杨,因循行客到州漳。无端忤触王衙押,不得今朝看饮乡。”诗中各句末尾二字,是“杨柳”“漳州”“押衙”“乡饮”的倒置,全诗表达了对朋友不幸命运的同情。
相传,宋代时有一人中了解元,实际上此人胸无点墨。一次,此人读书时见书中有“蔡中郎”一词,大骂古人粗心大意,连“郎中”都不懂。其实,“蔡中郎”指的是汉代的蔡邕,在汉灵帝时做中郎将,而“郎中”是旧时对医生的别称。有好事者作诗嘲之:“改行当郎中,大门挂牌招。如何作元解,归去学潜陶。”诗中有意颠倒了“中郎”“招牌”“解元”“陶潜”四个词语,讽刺此人不学无术。
明代景泰年间,苏州有一通判,将坟墓前的石人翁仲称为“仲翁”,成为一时笑柄。当时有人作颠倒诗:“翁仲来将作仲翁,皆因书读少夫工。马金堂玉如何入?只好州苏作判通。”诗中有意颠倒“将来……”“翁仲……“读书”“工夫”“金马……”“玉堂”“苏州”“通判”八个词语,对不学无术者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明英宗一次出外打猎,群臣赋诗祝贺。某祭酒写的诗将“雕弓”误作“弓雕”,闹出笑话。一位监生作颠倒诗:“雕弓难以作弓雕,似此诗才欠致标。若使是人为酒祭,算来端的负廷朝。”诗中有意颠倒“雕弓”“标致”“祭酒”“朝廷”四词,对这位官员进行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