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萍
有效设计应建立在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之上,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需要教师认真研读和分析文本,关注知识的内在逻辑和联系,科学整合教材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逻辑顺序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时间,构建师生间、生生间深度对话的空间,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内化新知,发展数学思考。
一、 情境激趣乐思
作为自然的、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参与学习的。创设符合学生发展规律、顺应知识特点的情境,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例如故事情境、活动情境、谜语情境、悬念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桥梁,形式多样、灵动活泼、富有挑战的情境怎能不吸引孩子的注意,不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不诱发他们的思考呢?
二、 深度挖掘促思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深层次地剖析例题、多角度挖掘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思考价值,可以更好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试以《认识厘米》的两个不同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认识2厘米和5厘米这一环节的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感受两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长度就是几厘米这个层次上,那挖掘出的思考含量就非常有限。在此基础上增加对板书的观察发现、讨论分析的活动,能促进学生思考。因为有了更深程度的思考,他们的认识和理解立刻提升了一个高度。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从刻度0到刻度几,长度就是几厘米;大刻度减去小刻度等于几,长度就是几厘米,并举例验证了这个规律的普遍适用性。在后面测量和画规定长度线段的教学中,这个规律又为不同的测量和画线段的方法做了有效的理论支撑。教学的各个环节因为这个发现使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得更加紧密。学生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分析、归纳、抽象等思考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 化静为动启思
拼、摆、折、画等形式的操作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数学知识的动作表象,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数学思考。
比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1元8角的基础上,再摆2个1角是多少钱?是1元10角还是2元呢?“1個5角和8个1角”是13角还是1元3角?学生的思维在激烈地碰撞,对元与角在实际中的转换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行是知之始”,动手操作符合孩子的天性,而伴随思考的操作则将教学引向深入。
四、 拓展空间诱思
在《有趣的七巧板》的最后一个环节,大多数老师的教学都是按照课本要求去做的: 照样子拼一拼,学生无须动脑思考只要依葫芦画瓢就行。这个环节如何设计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拓展探究的空间呢?“看影成形”这是一位老师的匠心独运:
对比之下,“看影成形”的设计是教师站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度,对教材进行的创造性开发。黑影的设计增加了拼的难度,学生必须要经历观察、尝试操作、调整、再尝试等一系列伴随积极体验的思考,才能有所收获。这种极富挑战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思考的空间,大大拓展了探究的时空,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
五、 推迟评价反思
教师可以推迟评价,根据问题特征,捕捉学生思路中的盲点,设计可以引发学生自省的讨论,促进学生积极反思调整。
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学生直观比较出这几个分数的大小后,结合平均分的份数,教师又启发学生思考: 为什么这几个分数中1/2最大?当学生正在为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而沾沾自喜时,教师没有急于判断结论的对错,而是相机出示了一幅图,并追问学生: 你们还这么认为吗?打破学生既得的认知平衡,在顿悟中学生自己完善思考:“只有对同样大的物体平均分,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
(作者单位:南京市青秀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