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论语》经典 提升德育实效

2020-04-29 12:10陈海兰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0期
关键词:论语法治道德

陈海兰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形成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时期,而作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课程——道德与法治科目,在小学教学课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是有效提高小学生思想品质的关键性途径。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仅需要人们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更需要人们擁有高涵养的道德品质,因此,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利用其较好的德育优势,充分发挥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例如通过引用经典的“论语”元素向学生渗透德育思想,就是为不错的德育教学方法,以大力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键字】小学   论语   道德与法治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168-01

分析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其中包括有《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生活真快乐》、《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及《天气虽冷有温暖》这些内容,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成为真正的小学生了,并且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并了解在家庭生活中的健康常识与安全意识,也希望小学生能够勇敢面对困难,如在寒冷的冬天积极锻炼,以增强个人的体质。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传授教材中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合理向学生渗透德育思想,树立小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利用《论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经过作者平时在教学中的不断研究与探索,发现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论语》,在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中有许多价值观念与德育思想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涵非常的契合。因此,如果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引用经典的《论语》内容,不仅传承了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也可以发挥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作用。另外,如今的小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小学生未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应试教育思想下,教师与家长普遍只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看视,而忽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加上父母亲人包办小学生的生活事务,使得如今小学生缺乏自理能力,且不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是缺乏感恩意识。对于父母的关爱,小学生习以为常,以导致在学校或社会生活,缺乏对他人的关爱意识,也不能设身处地地了解与体谅他人生活的艰辛,导致小学生形成了自私自利不良性格的发展。

二、引用《论语》经典,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2.1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通过《论语》融入德育思想

在《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德育思想内涵,例如在学习课文《上课了》时,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认真对待课堂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很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爱思考,只等着教师的讲解。在教学此节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孔子的《论语》语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小学生对此句话的意思不能完全的理解,可以先试图让学生自己猜想,调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后,教师再作为进一步的对其含义的分析。这句简短却意味深长的话是指,如果只是盲目机械化地读书,而不多动脑筋思考的话,则容易形成茫然无知的状态,而如果只是思考,却不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就会存在很多疑惑不解的情况。其含义是教育学生要懂得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有《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都是教育学生培养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

2.2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创设“孔子语录”育人情境

现阶段的许多小学生成长在被家长过于溺爱的环境中,因此学生对于父母所承担的各项压力无以体会,甚至很多学生理所当然的享受着父母的关爱与付出,却从来不体谅父母为生活所累时的艰辛,不懂得感恩父母。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爱人”的教育,如在学习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时,涉及到家庭问题,教师便可以利用此机会,合理渗透给学生关爱父母的思想。如引用论语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还有“弟子入则教,出则弟,谋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里的仁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最高原则,他对此定义为“爱人”。也就是我们应多对生活抱以“感恩”的心,懂得体谅并关爱他人,而作为子女应该发自内心地关心自己的父母,或延伸到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并例举各项关爱父母,理解同学的相关细节事例,以引导学生对“爱人”行为的发展,帮助小学生懂得“感恩”生活,养成心地善良与富有爱心的道德品质。

2.3结合课内外实践活动,发扬论语的德育作用

在小学生的学校生活中,每天在上课之余会有精彩的课间活动时间,从而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增添活力。例如在教学《课间十分钟》时,教师可以据据教材内容,在下课后带领学生展开实践的学习体验,和学生一起感受课间的相关活动。而在此过程中,发现有的同学不太愿与他人共享玩具,或是不爱融入集体游戏,教师使可以引用孔子的语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并给学生讲解,此句原意是指朋友间的相交相见,是为人生的快乐之事。以通过此句论语名言教育学生,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团结互相促进,也能让大家交到更多的朋友,获得更多的快乐。从而改善有的学生性格孤僻,不愿分享的不良习惯,让大家一起体会到交朋友的乐趣,和培养学生开朗大方的“交友”之道。

三、结束语

在进行小学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应将其形成刻板的理论教学模式,而需要通过各种深刻式教学体验的展开,来增强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印象。通过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引用伟大教育学家孔子的经典《论语》语录,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思想,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意识,在丰富的历中文化精髓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挥对小学生的德育价值。

[参 考 文 献]

[1]张民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析《论语》应成为大学生进德修业的必修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6):39-40.

[2]朱哲,鹿丽萍.有教无类,立德树人——孔子教育思想的伦理意蕴[J].伦理学研究,2009(5):75-80.

猜你喜欢
论语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