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不断深入,各学科也加快了改革之路。体育学科亦是如此。很多一线体育教师尝试将音乐融入体育教学中,且已经获得了一些成绩。对于学生而言,体育课是让学生学会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最好方式,也是学生掌握正确锻炼方法的重要途径。教师在体育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更要关注学生的运动体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学会运动技能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对于体育学科的兴趣,提升体质,陶冶情操。那么该怎样有效的将音乐元素融入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拥有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个问题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从音乐与体育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在探讨音乐元素引入体育课堂中的重要性及运用时机的同时,进一步阐述了音乐元素渗透到体育课堂的优势及促进作用,为体育教学的改革奠定了新的基础和方向。
【关键字】自体育课堂 音乐元素 作用体现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165-02
1.音乐与体育之间的关系
音乐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在新课改背景下,音乐被逐步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且已经成为某些体育运动的核心所在。将功能性音乐融入到体育项目中,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如让运动者通过运动来增强自身情感表达和创造力,有效调节运动者的情绪,促进其生理机能提升,消除身体疲劳及培养运动者机体协调性等。
动作节奏是音乐与体育拥有的共同特性。音乐节奏,是指音乐在时空上的轻重、缓急。在音乐中,节奏是灵魂所在,所有优美的旋律都是依靠音乐节奏运动而产生。从动力学层面来看,所有的运动都是力和速度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节奏变化。音乐最先为体育所接受的东西就是节奏。实际上,体育与音乐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节奏来实现的。通过音乐对运动节奏的影响和控制,让音乐和体育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达成利用音乐节奏规律参与体育教学,进而达成改善教学以及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因此,节奏也就成为音乐和体育之间的纽带。当今天社会各项技术都在发展,体育和音乐项目同样在发展中,且呈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趋势。
2.音乐元素引入体育课堂的必要性
体育课程是我国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都承担着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让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使命。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要想真正取得实效,不仅要调整教学内容,还要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体育兴趣,让学生能更好的融入到学习中。而音乐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体育教学中将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不但能够让学生感觉耳目一新,还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促进学生体育和美育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音乐引入体育课堂符合教师教学的需要
传统的体育课堂是依照三个部分来展开的。其模式较为固定,内容单一,因此很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但并不喜欢体育课。常常是教师在那喊口令喊的口干舌燥,学生在那练的无精打采,没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就成了新时期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果在此时将音乐融入到体育教学中,让学生配合音乐的节奏来展开运动和练习,而教师只需要在旁适时展开指引,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导上,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能够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在体育课上,将音乐融入到课堂里,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让整个课堂氛围更加轻松。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也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运动成绩。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之下,枯燥的运动也变得更加有趣,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2音乐引入体育课堂符合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首要身份就是一个个体。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因此只有在丰富的学习状态下,个体的潜能才能够获得充分的挖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体在音乐伴奏之下运动,可以让左大脑获得注意,使大脑供氧量提升,进而使营养物有效转化,防止生理和心理疲劳。学生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运动,不仅提高了學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得到了锻炼身体的效果,同时还培养了乐感和节奏感,得到了愉悦身心的成效。音乐以其特有的语言,作用于人的心理,引起主体联想,激发感情。故音乐引入体育课堂符合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
3.音乐元素在体育课堂中运用的时机
3.1导入阶段 (音乐吸引,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
课前几分钟虽然不属于课的主体部分,但研究表明,课前教师如果播放适合的音乐,由此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能影响人的身体机能,激发人体能量的释放,从而使学生有一定的活动欲望,迅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对接下来的学习阶段具有良好的效果。
3.2热身预备学习阶段(音乐渲染,创造良好运动氛围)
热身预备学习阶段的基本任务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集中精力从而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体育运动。音乐还能够让学生提起精神,使身体器官功能迅速活跃,并进入工作状态。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益处。音乐融入运动可以让学生用积极,愉悦的状态展开运动。
3.3技能拓展学习阶段(音乐活用,优化课堂主要环节)
技能拓展学习阶段是体育课堂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讲练结合的重要环节。它要求人体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使人体机能充分激发,在较高的水平下完成各项任务。如果练习时间过长,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觉得课堂枯燥无味。在这环节中教师如果妙用音乐,其不仅能够有效调节气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精力更加集中,训练起来也事半功倍。
3.4淡出总结阶段(音乐欣赏,稳定恢复学生情绪)
淡出总结阶段是整节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依照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性质,选择一些慢慢降低运动负荷的活动,让学生的身心都能够慢慢从兴奋状态来转为安静状态。恰当的音乐能够使学生较快的稳定情绪恢复身心。
4.音乐元素渗透到体育课堂中的根本优势
音乐和体育本身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其对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作用却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具体理论如下:体育本身就对人体的心理和生理有积极作用,但体育能够造成人体疲劳也是事实。而音乐可以让人类左大脑获得休息,使大脑的供氧量提升,进而使营养物有效转化,防止生理和心理疲劳。音乐以其特有的语言,作用于人的心理,引起主体联想,激发感情。体育和音乐结合起来,就能够有效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运动中实现技能提升。也可以更好的实现《体育与健康》中健康第一的宗旨,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1音乐使体育教学形象化
现阶段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空间感知能力不够强,教师可以借助生动的语言和手势来对其展开指导,让他们清楚活动方向和体位关系。比如说在学习三级蛙跳的时候,播放录制好的青蛙叫声,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就自然会想到青蛙跳时候的具体动作,然后配合着音乐节奏进行练习。再比如说学习莱格尔跑的时候,通过播放形象具体口令简洁的音乐,学生就能根据音乐提示按照要求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4.2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运动感知是运动技能形成的第一阶段,是接受过程,学生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受把握动作要点,并尽可能牢记在大脑,但由于这个阶段是技能形成的初步阶段,所以准确性较低。音乐的速度跟节奏有助于增强听觉的感受程度,通过音乐伴奏能使动作和乐曲产生“共鸣“激发人体潜力,振奋学生的精神,消除学习内容的枯燥感,使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例如:在武术课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的练习基本套路动作,久了学生会觉得枯燥,但是如果在练习过程中加上《男儿当自强》或者《中国功夫》、《中华武魂》等类型音乐,不仅能起到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作用,还能提高学生的兴奋性,从而达到练习积极的效果。
4.3音乐有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动作成绩的提高
各种运动技术都可根据一定的节奏来完成,而动作节奏可反映不同阶段的运动特征。在运动中,力度,空间尺度和持久性等都能构成技术的节奏变化。在运动实践中,节奏对运动成绩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奥运会冠军刘翔参加的110米栏比赛,三步栏间节奏步时越大,成绩就越差,三步栏间节奏步时越小,成绩就越好。假如运动节奏被破坏,不仅会对学生成绩造成影响,还会对其技术动作顺利完成有影响。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节奏感训练。学生在练习时,可适当的给予节拍提示,让他们在节拍的提示下能准确地掌握动作频率。例如在教习莱格尔跑的时候,可以放一些节奏明快的音乐,让学生踩着音乐节奏来展开运动,就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运动节奏感,并使相关技能动作更加规范。另外配合音乐学习,还可以对学生的神经中枢的功能予以改善,提升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4.4音乐能放松学生的身心
音乐可以使学生加快稳定情绪、抑制疲劳,达到休息的目的。体育课程快结束时,学生的身心都较为疲劳。如果这时候不能予以有效缓解,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厌恶情绪。为了让学生的机体从兴奋状态过渡到相对安静状态,教师可以选用一些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边听伴奏边做放松活动,在恢复身体状态、放松身心同时欣赏音乐,还进行了美育的教育。
5.音乐元素在体育课堂中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5.1首先要搞清楚音乐在本课中的作用并掌握好运用时机
合适的音乐可以使本来缺少活力的动作变得有生命力,从而更好达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需要根据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选择符合教学情境内容的音乐。音乐运用的时机要恰当,不能影响教师正常的讲解示范。
5.2体育教师平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加强学习,根据教学需要搜集、整理一些音乐备用
教師本身具备的音乐素质不同,所搜集运用的能力也自然不同。体育课堂上音乐的使用也是需要技巧的,不是什么音乐都适合当下教学内容,什么时候能用,哪些项目配什么音乐才适合,选好的音乐是否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等,都是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
5.3要处理好音乐和体育教学的关系,防止喧宾夺主
不要为了追求一些效果而刻意去使用音乐,更不能盲目把音乐扩大化。虽说音体不分家,但是还是得分清课堂的主体。经常性或者一直在体育课堂上使用音乐,容易造成学生的听觉疲劳,这个时候,“度”的把握就尤为重要。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音乐的加入,为体育课堂的增色,教学效果的提高注入了新血液。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体育工作者,如何合理运用音乐为体育课堂增色,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内容最优化是我们必须认真探讨的一项课题。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新课标下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10301)】
[参 考 文 献]
[1] 万建丽.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音乐[J]. 读写算, 2012.(5):40-42.
[2] 孙淑萍.对音乐运用在体育教学中的探讨[J]. 新校园·学习(中旬刊), 2011.(12):40-42.
[3] 张连庆.音乐辅助——优化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R]. 青岛:东川路小学院报,2009.
[4]于海.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