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光,杨 华
(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江苏 无锡 214002)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临床多种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各项护理干预措施的优化改进可显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1]。为进一步研究剖宫产产妇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效果,本研究总结分析我院剖宫产产妇相关基础性资料,评估分析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的实际效果。
2019年1月-2019年12月为本研究时间范围,择取样本共48例剖宫产产妇,以护理方案差异为分组依据,将48例产妇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全部产妇均接受剖宫产,且同意参与本研究。总结并评估两组产妇基础性临床资料,研究组年龄区间值24-35岁,平均(29.88±2.63)岁,孕周区间值37-40周,平均(38.52±1.44)周。对照组年龄区间值22-36岁,平均(29.74±2.55)岁,孕周区间值38-40周,平均(38.79±1.47)周,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对照组产妇行基础性剖宫产护理,护理人员告知产妇剖宫产手术流程及注意事项,术中配合医师完成各项操作,术后监测产妇恢复情况。
研究组产妇行优质护理服务模式,院内成立优质护理小组,以护士长为组长,高年资护理人员为组内成员,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剖宫产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剖宫产护理流程,明确护理人员责任,定期检查护理措施落实情况,以提高护理质量。(1)术前护理:剖宫产产妇入院后护理人员需主动热情接待,为产妇介绍院内环境及医护人员组成,以缓解其陌生感。剖宫产属创伤性操作,产妇多伴有恐惧紧张心理,为此护理人员需主动与其交流,鼓励产妇表达自身诉求。为改善产妇术前心理状态,护理人员需将健康教育与心理安抚结合,告知产妇剖宫产流程及安全性,并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告知其保持情绪平稳有助于确保剖宫产手术顺利完成。护理人员可在病房内为产妇播放舒缓的音乐,以缓解其不良心理状态。同时,护理人员需妥善完成剖宫产手术术前准备,协助产妇完成各项检查,并告知其术前注意事项。(2)术中护理:护理人员预先调节手术室温度及湿度,产妇入室后主动迎接,告知其保持情绪平稳。术中配合医师完成各项手术操作,准确及时传递手术器械,常规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师处理。(3)术后综合护理:①康复训练:术后护理人员告知产妇保持平卧位,指导产妇完成腹式呼吸练习。待产妇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后,可将其体位调整为半卧位,并协助产妇完成床上翻身运动,配合进行上肢、下肢及盆腔肌运动,每次床上运动时间为20min,每日运动3次。术后48h,护理人员可协助产妇完成床边站立及下床行走等运动。指导产妇完成膀胱训练,导尿管于术后24h内拔除,以预防术后感染。②饮食指导:术后排气前需控制产妇饮食量,保证食物清单易消化,排气后护理人员可指导产妇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等食物摄入,可食用鸡蛋、瘦肉、水果等食物,避免使用烧烤及油炸类食物。③疼痛及卫生护理:剖宫产产妇术后多伴有手术切口疼痛,为此护理人员需评估其疼痛程度,轻度疼痛产妇可通过转移注意力及心理安抚等方式缓解其疼痛,重度疼痛产妇需通过药物止痛,并告知产妇避免抓挠伤口,以预防感染。同时,护理人员需指导产妇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更换贴身衣物,保持外阴清洁卫生,并告知其母乳喂养等新生儿护理内容,以改善产妇机体健康状态。
对比两组产妇术后VAS评分、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采用SPSS 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检验方法为x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对比两组产妇VAS评分、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
表1 对比两组产妇术后VAS评分、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剖宫产属侵入性操作,产妇多伴有恐惧心理,如护理措施不当,极易诱发各类并发症,影响术后恢复效果,为此,护理人员需依据剖宫产产妇特点及手术流程优化护理干预措施[2-3]。
总结分析本研究相关数据内容,研究组产妇VAS评分、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多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可认为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效果显著。与基础性剖宫产护理相比,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以剖宫产产妇为核心,分析产妇对护理服务的需求,结合剖宫产流程对护理措施进行改进及优化,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本研究中,术前护理侧重于心理安抚与健康教育等人文化护理服务模式,可改善产妇情绪状态,使产妇感受到被理解及被尊重,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术中护理以护理配合为主,护理人员熟练精确的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4]。术后护理中加入康复护理模式,通过主动运动及被动运动、膀胱训练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显著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配合术后饮食、疼痛、卫生等综合性护理措施,可改善产妇身心健康状态,显著缩短排气及住院时间[5]。
由此分析可知,剖宫产产妇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效果显著,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