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庆伟 阎 姝
保证药品质量,保障药品供应是提供药学服务的基础[1]。随着国家医改的不断深入,药学成为成本单元,药学服务模式需要从供应型转变为服务型。新医改提出要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控制药品流通差价率。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取消药品差价补助。只有通过信息化手段将物流服务延伸到医院,实行医院内部药品供应链管理模式, 才能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2]。天津市南开医院采用供应商供应链延伸模式实行药品管理,既降低了人员成本,又为医院提供了增值物流服务。
搭建符合医院管理标准的信息接入平台,同时结合第三方服务链延伸模式逐步形成“药品供应-院内配送-二级库管理”的新模式。供应链平台建立后,供应双方可对药品订单、确认、发货、收货、发票、结算、退货等各环节进行全程管理。供应链建立前后模式对比见图1。
图1 供应链建立前后模式转变
取消医院自租库房,由第三方建立外租库,投入专门的设备、信息技术及其他仓储物流设施,配备药学相关专业工作人员管理库房,建立完善的配送网络管理系统,保证药品需求信息和物流通畅[3]。通过供应链平台出入库的操作,实时刷新电子货位标签库存,方便库房管理人员随时掌握库存。根据药库药品的入出记录,动态生成补货计划。对接医院信息系统(HIS)药库的出库信息,结合电子货位标签的提示,指导出库。
打通供应链平台与网采平台的信息通路,实现医院采购计划和收货反馈与网采平台的信息对接。药品采购由原来的各调剂部门组长向药库提写计划,转变为由药库按照各调剂部门药品销售量在电脑系统自动生成计划。药品采购计划自动生成后,药库向供应商发出采购订单。供应商按采购计划准时将药品配送到医院各调剂部门(药房)(图1)。此模式将院内的药品从传统的“药房申领→药库发货”的“拉”式模式,转变为“药库掌握药房消耗→药库主动补充”的“推”式模式[4]。既节省了医院运营成本,也提高药品的周转率,做到了零库存管理。
在药品的配送环节中,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不但能有效回避医院的弱势业务,还能有效减少医院内部非增值性流程[5]。对供应商配送到医院的药品,药房通过条形码扫描验收。验收信息自动批量导入HIS,节省人力、物力并且保证入库信息的准确[6-7]。采用物流信息处理识别技术,能简单、有效地识别购入药品包装箱的条形码药品信息,根据药品条形码设定药品存放位置进行存放[8]。此外,扫描条形码后,可定点显示当前药品的信息;不同供应商条形码验收可同时进行,由计算机分类统计实际确认结果。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将电子发票直接下载到药库。改变以往手工输入发票的模式,信息直接导入HIS,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票录入手工操作以及主观判断导致的疏漏。
该院供应链服务延伸模式于2013年底建立,2014年投入运行。实施后,库房租金由商业担负,库房占用资源减少,每年节省库房租金36万元,每月减少库存药品金额24.5万元。另外,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药品采购计划时长缩短66.7%,验收入库时长缩短82.5%,发票录入时长缩短47.4%。每日药师投入患者药学咨询时间由实施前的1h增加至3h。该模式有效降低了医院的运营成本,实现了医院药品零库存。在药品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医院流动资金的周转速率。
通过建立服务链延伸模式,减少了各调剂部门提写请领计划、上药架等工作,减少药库人员3人,使更多药学人员专注于药学服务。引入第三方平台服务供应商,使分工更为明确,由专业的平台服务商提供建设、维护和运营服务,药品供应企业则专注于药品的经营管理,保证了医疗机构的用药质量和及时供应[9]。依托供应链集中平台,为各商业公司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对接各商业药品的销售数据,使医院通过平台对各配送商业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在药品入库环节,实现条形码验收,验收信息自动批量导入HIS,节省了人力、物力并且保证了入库信息的准确。
将HIS与上游供应企业(ERP)连接起来,实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跨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协同效率,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物流成本[10]。供应链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供应商和医院采取联盟的方式结成一种利益共同体,达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及药品管理整体最优化的目的[11]。需要注意的是,供应链服务延伸的管理模式必须与医院的药房托管模式严格区分开。医院药品的采购仍由药库严格按照采购流程在采购中心平台生成采购订单。二级库用药仍由药库人员按采购计划指定供应商库管人员进行配送。医院临床用药及药品遴选仍由药事管理委员会决定。医院供应链的核心在于改革供应链的本身,承担外包服务的企业不参与医院药房运营,医院始终掌握着药品采购、临床用药管理和药品遴选的主动权。
药品供应链延伸模式提倡的零库存管理、节省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虽具有一定优越性,但其依然存在着对技术和物流要求较高,药品配送滞后,频繁小量配送导致药品账务不清晰且频繁占用工作人员时间等弊端[12]。对于药品供应链延伸模式,还需药品供应商与医院协作,组织培训相关工作人员,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制度,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使这种服务链延伸管理模式可持续健康发展[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