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逸 林美珍 古炽明 张秀琼 甘 澍 周春姣 夏 萍*
尿路感染发生率高,是常见感染性疾病。尿路感染患者中约有51.5%会出现发热,其中31.9%发展成为脓毒血症, 严重的脓毒血症致死率高达20%~40%[1-2]。由于泌尿系感染十分常见,且尿源性脓毒血症评判标准复杂,存在早期识别困难,同时脓毒症起病急、发展快,如不能及时处理,易导致严重不良后果。2017年,Rhodes A等发表《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处理国际指南》,建议在识别脓毒症或者脓毒性休克后,推荐在1h内尽快启动静脉抗生素治疗(强推荐,中等证据质量),同时建议医院制订脓毒血症质量改进计划,包括对急症、高危患者进行脓毒血症筛查(BPS)[3]。本研究旨在通过一起尿源性脓毒血症死亡案例的解析,探讨脓毒血症诊治的规范化流程,以便医务人员早发现、早处理,从而确保患者安全。
图1 尿源性脓毒血症筛查表(参考2016年SCCM指南)
图2 治疗脓毒血症的关键举措
某女性患者,42岁,既往肾结石病史。某日10:00因发热38.5℃于某院急诊就诊,护士分诊内科,医生诊断为泌尿系感染;12:00在急诊予抗生素静滴,步行回家;14:30突发高热寒战,神志不清,呼叫120送至急诊抢救;16:00转ICU,20:00请泌尿外科会诊,予请介入科放置肾造瘘管;第二日早晨,因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
事件发生后,该院在医教处牵头组织下,成立“脓毒血症专项质量提升小组”,成员来自急诊科、泌尿外科、ICU、手术室、影像科、检验科、药房等。分析此案例,患者因泌尿系感染就诊内科,符合诊疗常规。内科在泌尿系感染原因分析中,如能考虑外科因素,如通过检查考虑有无尿路梗阻等危险并请外科会诊处理,或按照普通泌尿系感染诊疗常规考虑有脓毒血症危险,予静滴抗生素后进一步检查和留观,明确诊断,患者结局可能会有所不同。
早发现、早处理是脓毒血症诊治的关键。有研究报道称,对于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抗生素给药每延迟1h都会增加相应病死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急性肾损伤、急性肺损伤等风险[4]。但临床尿源性脓毒血症目前并无明确的危险因素评判标准,存在早期识别困难。
对此,小组召开头脑风暴会议,确定尿源性脓毒血症容易漏诊的关键因素有:(1)原有诊断条目复杂,临床运用少;(2)多学科未达成共识,反应滞后;(3)护士备药、留取标本等没有优先和标准化流程;(4)患者及家属未及时理解并参与。
小组通过解读文献指南,按照新标准[1-3]为尿源性脓毒血症诊断筛查修订了简化量表,即《尿源性脓毒血症筛查表》。见图1。
患者识别诊断为脓毒血症,护理小组按照相关指引,落实相应治疗措施。见图2。
依据最新的循证指南,对医务人员进行基于“时间窗”的专科知识培训与考核。同时,依托医教处设立绿色通道平台。急诊绿色通道见图3。
图3 急诊绿色通道示意图
护士为脓毒血症患者提供疾病知识、情感和精神支持、照顾技能等指导,帮助家属尽快适应照顾者角色。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强调早处理,告知患者早处理的重要性,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进行术前宣教,取得患者配合。强调早发现的重要性,如在留取标本时,可以穿插指导患者自我观察病情,督促其及时就诊或复诊。提供多种宣教方法,包括微信、义诊等。
选取2017年1月-12月该院收治的符合尿源性脓毒血症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月-4月为常规组,2017年5月-12月为改进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数据统计表明,与常规组相比,改进组患者DTN从88.9min缩短至55.6min(P<0.05),DTN≤60min患者比例从20%上升至86.2%(P<0.05);患者住院时间由7.9天缩短至4.9天,人均住院总费用减少8 105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反映出上述改进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具有参考价值。
有研究表明,近年来,泌尿外科脓毒血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Kumar A等的研究认为,针对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治疗及早使用敏感抗生素是关键,每延长1h患者存活率就降低8%[4]。对于泌尿专科而言,早期的解除梗阻手术和专科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措施。但目前尿源性脓毒血症早期识别存在一定困难,处理尿源性脓毒血症尚无规范化流程,且涉及急诊科、泌尿外科、重症监护科及手术室、影像科、门诊部、检验科等多学科。因此,引入规范化流程,对脓毒血症实施精益管理,对患者诊疗及确保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尝试将脓毒血症这一急危重症诊疗与精益管理方法相结合,优化了工作流程,节约了治疗时间,对挽救患者生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本研究数据样本量偏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分析结果,这拟在后续研究中加以改进。
说明:李思逸、林美珍为共同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