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玲,陈晓杰,刘祖发,张辰浩,刘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100102
冠心病(CHD)是临床常见的心脏病类型之一[1],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功能出现异常,心肌结构发生变化,最终可发展为慢性心力衰竭(CHF)。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流行病学显示[2~4],CHF的病因中CHD占到一半之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CHD的根本病理变化[1],但研究显示患者不仅表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往往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5,6],出现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升高。目前,CHF的西医常规治疗主要包括强心、利尿、扩血管、抗凝等,中医则根据辨证特点多选取益气、活血、利水等药物治疗[7]。基于中医理论,我们观察了益气活血、通阳泄浊自拟方对CHD伴颈动脉斑块并发CHF患者心功能及血脂水平的影响,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CHD伴颈动脉斑块并发CHF的患者8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CHD、CHF诊断标准[7,8];②经超声检查证实存在颈动脉斑块;③中医辨证为气虚痰瘀证[9]。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原发功能障碍性疾病;②其他疾病所致CHF;③合并脑血管疾病;④合并恶性肿瘤;⑤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⑦患有严重心律失常或3个月内的急性心肌梗死病史;⑧心功能Ⅳ级;⑨过敏体质。将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66.20±12.57)岁,病程(3.20±1.32)年,NYHA心功能Ⅱ级9例、Ⅲ级3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66.15±12.76)岁,病程(3.17±1.34)年,NYHA心功能Ⅱ级8例、Ⅲ级3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心功能分级均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行西医常规治疗,包括休息、吸氧、限钠限盐,给予扩血管(单硝酸异山梨醇酯)、抗凝(肠溶阿司匹林)、利尿(螺内酯或呋塞米)、降压(依那普利或厄贝沙坦)、改善心功能及强心(比索洛尔、地高辛等)、抗炎(阿托伐他汀等)等药物治疗,并根据患者情况维持电解质平衡。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另予益气活血、通阳泄浊自拟方口服。组方:黄芪、益母草各12~15 g,瓜蒌、葛根、丹参、淫羊藿、何首乌各9~12 g,桂枝3~6 g,薤白、石菖蒲各6~9 g。以上中药配方选择颗粒剂,每日1剂,分2次服用,每次开水冲服60 mL。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 指标观察方法 ①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根据《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气虚痰瘀证中主证及次证拟定[9],主证为心悸、胸痛、气短、胸闷,次证为体胖多痰、倦怠乏力、肢体困重、面色或口唇紫暗,主证与次证依据重、中、轻、无分别计6、4、2、0分与3、2、1、0分。②治疗前后心功能: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EV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VDD)、每博输出量(SV)。③治疗前后血脂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IMT变化,取两侧平均值;应用多功能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
1.4 临床疗效判定方法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心力衰竭得以控制,NYHA心功能提升2级或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心力衰竭缓解、NYHA心功能提升1级;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心力衰竭未控制、NYHA心功能无提升或病情恶化。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主证、次证及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主证、次证及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LEVF、LEVDD、S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LEVF、SV较治疗前升高而LEVDD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LEVF、SV高于对照组而LEVDD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颈动脉IMT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脂、颈动脉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脂及颈动脉IMT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血脂及颈动脉IMT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0.05。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疗效显效6例、有效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00%,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2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63.5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CHD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临床上引起CHF的常见病因。在西医理论中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CHD的主要病理变化,血脂水平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10~12]。长期脂代谢异常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可导致动脉血管内中膜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如病变位于冠状动脉,则可引发心肌缺氧缺血,导致CHD发生。CHD患者可出现心功能下降,随着病情加重,可发展为CHF,最后因CHF而死亡。研究显示,CHD患者往往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6]。因此,CHD伴颈动脉斑块并发CHF的患者,可表现为心功能降低、血脂水平升高等。
在中医学中,CHD可归属于“心悸”“胸痹”“水肿”“痰饮”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而“诸血者,皆属于心”,血是心主神明的物质基础。中医理论认为,CHD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13~15],其病虽在心,但同时与肾、脾、肝等脏腑失调也有关;并发CHF则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可为心、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及血气亏损引起阳虚、气虚,标实为血瘀、水湿、痰饮等痹遏胸阳、阻滞心脉所致,患者中医辨证可有标本俱病、虚实夹杂的特点。CHD伴颈动脉斑块并发CHF患者,血脉不畅,阳虚及气虚兼有;同时,血瘀致心脉失衡,血不利则痰滞及水停,患者可出现心悸、胸痛、气短、胸闷、体胖多痰、倦怠乏力、肢体困重、面色或口唇紫暗等表现。因此,在治疗上可通过益气活血、通阳泄浊等方法改善患者以上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联合益气活血、通阳泄浊自拟方治疗后,心功能及血脂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且患者颈动脉斑块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这表明益气活血、通阳泄浊自拟方用于CHD伴颈动脉斑块并发CHF患者,有助于改善其心功能、降低其血脂水平。在益气活血、通阳泄浊自拟方中,黄芪有益气活血功效,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也证实其具有改善心肌缺血及抗氧化、调节血脂的作用[16];丹参有祛瘀通络的功效,研究证实其可改善心肌功能、抑制心肌重构[17],同时有扩血管及抑菌消炎等作用;瓜蒌、薤白具有宽胸化痰、通络之功效,因此可减轻浮肿等症状,同时还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脂及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18];淫羊藿、何首乌可补肝益肾,对于改善心肾功能有益,尤其是何首乌,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有强心作用[19,20];石菖蒲、葛根具有祛湿生津、开窍豁痰功效,石菖蒲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益母草具有活血利水之功效,桂枝可通心阳以治疗心悸。以上药物共同作用,可培正祛邪,达到调和阴阳、补益气血、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等功效,发挥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降低血脂的作用。
综上所述,益气活血、通阳泄浊自拟方有助于改善CHD伴颈动脉斑块并发CHF患者的症状及心功能,降低血脂水平,提高治疗效果;但是,由于影响CHD伴颈动脉斑块并发CHF患者治疗疗效的因素较多,虽然患者给予相同的西医常规治疗,但由于客观因素影响并不能完全做到所有用药的一致性。因此,本研究结果尚需要更大样本量、更长久的随访研究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