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媛
实物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实际物体为载体的档案,它通过实物形态与结构来反映人类既往活动的历史信息。
本文探究的实物档案:民国时期,云南省立云瑞中学四联会组织演出的《升官图》话剧票。
本实物档案是民国时期的一张话剧票。材质为普通纸票,白色,长方形,单张完整,由主票面与存根两部分组成。主票上文字为铅印宋体字,排列分为横排与竖排。横排文字,从左至右,由上到下,分别为:“云南省立云瑞中学四联会,为筹募清寒师生员工福利金演出”“升官图”“甲种卷”“E 排18 号”等。竖排文字从右至左为:“地址:昆女中大礼堂”“日期:8月9日下午八时”“演出者:云瑞中学四联会”“导演□□(名字被黑墨涂抹)”。存根横排印刷,依次有“存根”“月日”“种卷”“寄售人”等字样,留空之处未填数字。话剧票上还钤有蓝色菱形印章,其文字由上到下:“云南省立云瑞中学四联会 图章”字样。(见图1)
(图1)
本实物档案中的“云南省立云瑞中学”,创办于1935年,是当时云南省教育厅编制的一所省立中学,原校址在今天昆明光华街上的抗战胜利纪念堂。清末,此地是云贵总督衙门,民国初期,滇省行政中心迁移至五华山,设在山上的“云南两级师范学堂”迁到总督衙门,随后改名为“昆华师范学校”。
20世纪30年代,政府重视教育,把卷烟税收拨为教育经费,使得我省教育获得有力支持,专门在昆明城西建了学校区,昆华师范学校迁往城西,留下校舍,教育厅决定在此另办中学。当时,光华街东头的正义路上有座牌坊,坊上匾额有红底金字,南面“天开云瑞”,北面“地靖坤维”,因此在此地新办的学校就以牌坊匾额为名,定名为“云瑞中学”。
云瑞中学位于城市中心,校舍宽敞,校园幽静,古木参天。学校开办初期,共有6 个班,张凤歧为首任校长,他选聘良师,教学认真,立下良好学风,老师对教学严格要求,水平较高,加之是新创学校,引起了社会各方关注。
1938年,日军对云南空袭,9月28日,潘家湾一带被轰炸,各学校奉令疏散下乡。云瑞中学也迁到官渡区五甲村,借用水寺、兴隆庵、宝丰庵,皈依庵等四座庙宇为临时校舍,继续教学。后来,由于日机轰炸,原光华街上的校址已是断垣残壁,无法回迁。经教育厅协商,将旧校舍可用的建筑木石材料,拆运到文林街天君殿巷新址,并拨发资金,进行修缮。1942年10月初,云瑞中学由五甲迁到文林街,这才安定下来。
1944年云瑞中学添招高中班,但限于经费只能一年招生一班,到1949年只招到高四班,初中则维持春、秋季各招一班的旧制,最后一班为第二十六班。1949年省教育厅将原在黄土坡的省立龙渊中学迁至云瑞校址,云瑞高中部学生与龙渊合并,两校初中学生则并归富春中学。解放后,1950年龙渊又并入昆一中,云瑞中学撤编,原云瑞校舍改由昆明军区后勤部使用。
云瑞中学总共存在15年,规模只属中等,大半时间在战争年代度过,办学困难甚多。但它学风端正,尊师重教,校纪严明,学生的行为规范,颇得家长支持,虽在战乱时期,教学秩序不乱。
曾担任该中学第四任校长的刘中兴先生回忆:特别值得追忆的是:“云瑞”学生的童子军训练过硬,被编为中国童子军1224 团。行军、野营、通讯、救护等训练成绩良好,集体活动中,军队特色鲜明,鼓号军乐齐备,动作熟练,多次得到好评。抗战时期,云瑞中学开展了很多文体活动,各班学生自办墙报,按《云霓》《云雁》《云鸿》《云霞》等名称刊出。
抗战爆发后,进步师生在学校传阅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邹韬奋的《萍踪寄语》、郭沫若主编的《救亡日报》和《群众》等进步书刊,在学生中产生了追求革命、向往延安的思想。
1945年,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在云瑞中学发展先进师生,让他们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了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
本实物档案中的话剧《升官图》值得探究,它是一部三幕讽刺剧,作者陈白尘(1908—1994),原名陈增鸿,又名征鸿、陈斐,笔名墨沙及江浩等,江苏淮阴人。中国剧作家、戏剧活动家、小说家。青年时在上海求学,1930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从事戏剧活动。1932年7月,任共青团淮盐特委秘书,因叛徒出卖而被捕,狱中继续创作短篇小说和独幕剧。1935年,出狱后,在沪从事文学创作。(见图2)
(图2)
抗战时,他坚持进步思想,创作大量剧本,代表作有《升官图》《乱世男女》《结婚进行曲》和《岁寒图》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参加电影剧本《宋景诗》《鲁迅传》的创作。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白尘对讽刺剧有独到贡献,被誉为“中国果戈理”。《升官图》完成于1945年10月,先后在重庆、昆明、上海等地上演,曾轰动一时,后来被当局停演。
该剧展现旧时代官场“百丑图”,坊间谓之新《官场现形记》。为避免国民党刁难,作者把故事时间推到民国初年,假托两个强盗酣梦里青云直上,淋漓尽致地暴露和讽刺民国时期大小官吏贪赃枉法、横征暴敛、尔虞我诈、权钱交易、无恶不作的共性。揭露了当时整个社会制度压迫人民和官场糜烂,显示了批判的力度和深度。同时,剧作首尾贯穿人民的觉醒与反抗,并由剧中人“老头儿”高呼:“鸡叫了,天快亮了!”宣告正义力量对反动派的裁判,预示国民党统治必然灭亡。
本实物档案中提到的“云南省立云瑞中学四联会”,是学校成立的内部组织,成员组合为教师、职员、学生和校工。主要工作是处理学校除教学外的其他日常事物,为学生及教职工排忧解难。如档案显示,“四联会”通过组织演出话剧《升官图》和《梁上君子》等,义演义卖,为清寒师生筹募福利金,为“穷学生”筹募助学金。
当时,昆明的话剧演出无固定场所,抗战初期多租用民生街的“国泰戏院”和龙井街的“新滇大戏院”(今云南艺术剧院所在地);抗战中后期主要借用机关、学校的礼堂或剧场影院,此剧就是在当时绥靖路(今长春路)的昆华女中礼堂出演。
这些话剧针砭时弊,讽刺旧制度,抨击腐朽,不仅开拓了文艺演出的道路,为昆明的文化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还有效地宣传了抗战救亡思想,开展了募捐活动,用实际行动支持了中华民族救亡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