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名师成长的“六大支柱”

2020-04-28 04:17汪宁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思维模式

【摘 要】名师培养至关重要。名师成长既要有高人指点,也要有“同仁共生”,更要靠自身追求。努力构筑名师成长的“六大支柱”:思维为基、健康为本、课堂为根、读书为源、研究为重、主张为要。在过程中真情做事,在过程中孜孜追求,在过程中不断进取,做到水到渠成。

【关键词】名师成长;思维模式;教学主张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94-0034-04

【作者简介】汪宁,江苏省海安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委(江苏海安,226600)主任,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學校的发展关键在教师。在教师团队发展中,名师就像雁阵中的领雁,既要指导雏雁起飞,又要引领群雁齐飞。只有名师的领雁高飞,才能保证整个雁阵飞得高、飞得远,这正是各地各学校十分注重名师培养的原因,如不少地方成立了名师导师团、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坊等。名师成长既要有高人指点,也要有“同仁共生”,更要靠自身追求,努力构筑名师成长的“六大支柱”:思维为基、健康为本、课堂为根、读书为源、研究为重、主张为要。

一、思维为基:优化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不同,人生结果各异。人有两种思维模式:第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相信自己的先天才能一成不变,急于一遍遍地证明自己的能力,其特征是封闭、僵化;第二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先天的才能、资质和兴趣、性情方面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其特征是开放、灵活。这两种思维模式可以转化、改变。

日本实业家稻盛和夫曾总结出一个公式:人生成就=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名师培养需要引领教师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式,并通过教师来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模式,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模式尽可能处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状态;使他们形成“人的才能可以发展”的信念,坚信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类在经过多年的热情、辛苦奋斗以及训练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知的。从而使他们不断激发学习动力、磨炼学习意志,并且在事情发展不顺利时也能拥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激情,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战的时刻依然可以茁壮成长。

二、健康为本:保证身心健康

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教师尤其是名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特殊,要求很高,压力巨大。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9年共同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指出,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心理问题是抑郁和焦虑。心理亚健康已成为教师群体面临的普遍问题,亟待解决。缓解教师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也需要教师本人加以重视、主动疏导、自我调适。

缓解心理问题的关键是提升精神能力。

提升精神能力,需要豁达大度。弗洛伊德说:追求快乐是人类的天性,经历苦难是人生的必然;当一个人处于不能克服、无法避免的痛苦中时,就会爱上这种痛苦,把它看成幸福。教师有了这种思想准备、胸襟气度,应对和缓解心理问题就会容易得多。教师要学会看淡人生: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提升精神能力,需要直面痛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人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所说:真正有害的从来不是压力本身,而是我们认为“压力有害”的想法。面对压力,与其恐惧,不如拥抱;与其逃避不适,不如追求意义。凯利·麦格尼格尔提出的“应对压力三部曲”可供教师们参考:第一步,承认压力的存在,不逃避它,观察自己面对压力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慢慢总结出自己和压力相处的规律。第二步,欢迎压力,充分利用压力下人体的积极生理和心理反应(有研究表明,压力会促使人体分泌催产素,并往大脑等身体多个器官输送养料和氧分子),积极应对压力。第三步,运用压力的能量认真思考:造成压力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如何促成问题解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科学地工作和生活,注意劳逸结合。

提升精神能力,需要自我对话。教师要学会独处,学会与自己对话,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说过:“学习运用独处的时间在童年时期就很重要,十来岁的孩子若不能忍受孤单,成年后就没有资格担负需要郑重其事准备的工作。”叔本华则说:“谁要是及早与孤独为友,甚至为孤独所爱,那么他就收获了一个金矿;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能够在孤独中,在他独特的思想和创见中,怡然自得。”

身体健康对于名师的成长同样重要,身体是工作的本钱,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要当好教师,必须保证身体健康。愉快的心情是从健康的身体里长出的花朵,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会促进其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两者相辅相成。要保证身体健康,教师应特别注意营养均衡(如一定要吃早餐)、生活规律(如尽可能保证充足睡眠、挤时间打盹)、适度锻炼(如挤时间运动并形成习惯)。

三、课堂为根:根植课堂教学

名师应该根植课堂,坚守教学一线,心系学生,像于漪老师那样“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一是强化备课。只有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名师要坚持厚积薄发,不断积累,不断完善,努力打造“有形课案”;坚持长期修炼,丰富自身学养、专业素养、文化底蕴,为上好课做一切努力和准备,努力打造“无形课案”。

二是强化环节。准确把握课堂的重要环节,如讲授——积极创造性地讲、高效地讲、限时地讲;提问——善问,妙引,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倾听——特别注重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观察——将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点拨——注意点在关键处,拨在关节处;调控——注意调控时间、难度、策略。不断提高自己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三是强化反思。进行课堂教学反思并写好课堂教学反思是教师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反思效果——看整体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预期的达成情况。反思所得——看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亮点所在、学生所得、教师所获、师生共生共长情况,特别是一些未预设到的偶发事件,往往会诱使教师不由自主地产生教学机智和灵感,必须及时记录、及时整理总结。反思所失——看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败笔所在、学生所惑、教师所憾。反思改进——认真客观分析整体效果、成功之处、失败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制定改进策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和完善。

四、读书为源:汲取智能活水

读书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汲取智能活水的重要途径。李政涛认为,教师读书应该读两类书,第一类是“有字之书”,第二类是“无字之书”。

“有字之书”主要是理论书籍,教师读书应做到“三多”。

一是多读纸质书。纸质书和电子书各有优劣,两种媒介的读书缺一不可。电子书携带方便、关键词检索方便、文字处理快捷,但事件顺序易混;纸质书方便浏览整体内容、批注实体感强、页码概念更强。以笔者的经验来说,纸质书的墨香更能讓人体验到读书的特有乐趣,年轻人特别是喜欢电子阅读的教师可以多读纸质书。

二是多读整本书。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快餐式阅读成了很多人阅读的主要形式,但快餐式阅读会让读者错失许多精彩内容。快餐方便快捷,但营养不全,只有整本书阅读才能读到全部精彩、重要、原汁原味的内容,让人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充分汲取养分。

三是多读跨界书。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看自己的专业书籍,还应该看些专业以外的书籍,甚至教育以外的书籍。

“无字之书”同样重要。一本是“人”这本大书。做教师、做教育的人,首先要学会读懂学生,其次要“读”同行和同事,特别是读懂、读好名师。另一本就是课堂这本大书,课堂是教师的生命意义和全部精神所在,课堂教学的研究永无止境。

五、研究为重:走上幸福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快乐,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从事的研究是多重研究:研究理论、研究学生、研究教育、研究教学。

一是研究理论。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哲学、脑科学等各种理论,切实认真研究、融会贯通,名师的成就山峰有多高,理论研究的底盘就必须有多宽。

二是研究学生。关注和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性格特征、个性特长、成长困难,充分尊重、理解、关心、呵护学生,及时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培养得越好的教师,在实践中越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出反应,越能理智、灵活、有效地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

三是研究教育。时刻牢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自身教育“四位一体”的教育。

四是研究教学。研究课程标准,教师要让课程标准伴随备课的全过程、研讨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全过程;研究教材,“沉入”教材,潜心涵泳,深度对话;研究试题,研究试题及解法、变式训练、迁移训练、命题制卷;研究课题,尤其是与教学紧密相关的草根化的微型课题,切实针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取得真成果。强化教学的打磨,在磨课、磨题、磨文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

六、主张为要:形成独特风格

教学主张是指教师基于对教学规律的深刻理解及学科课程目标内容的准确把握,在教学实践的土壤中形成的富有特色、高度统摄的独到教学见解。

教学主张是名师培养的关键所在,余文森认为,一位教师即使著作等身、荣誉无数,如果缺乏自己的教学主张,从专业上讲,他依然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教学主张的形成需要漫长的过程,既需要孜孜以求也需要水到渠成,正如成尚荣所说:教学主张、教学风格的追求与形成,要积极,但不能心急;要刻苦,但不能刻意。这需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实事求是。

教学主张需要有独特的表达和标识,应该不断完善,使之更为科学、更有哲理、更具审美。如李吉林“情境教育”中的促进儿童发展“五要素”: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发展性;以情感因素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堪称教学主张的典范。

名师的成长永远在路上,必须打好基础、注重过程,始终保持强劲的动力和坚定的定力,在过程中真情做事,在过程中孜孜追求,在过程中不断进取,不急躁、不折腾、不跟风,埋头苦干,扎实做事,自然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哈蒙.有力的教师教育[M].鞠玉翠,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叔本华.人生的智慧[M].韦启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M].张定绮,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5]凯利·麦格尼格尔.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M].王鹏程,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6]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M].楚祎楠,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7]余文森.教学主张:打开专业成长的“天眼”[J].人民教育,2015(3):16-21.

[8]梦芝.你的人格魅力终将成就你自己:每天读点弗洛伊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思维模式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县级电视台新闻采访工作的创新探析
合作学习:激活学生思维的潜能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思考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分析
逻辑创新的思维模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影响阅读对话的三个瓶颈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新闻编辑素养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