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剑云
芡实,又称“鸡头米”“鸡头”,是睡莲科芡属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干燥成熟种仁,在南方较常见。
中医认为,芡实性味甘、涩、平,入脾肾二经,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且有“防燥不腻”的优势。芡实的补肾效果强于山药,可用于脾虚久泻、白浊、带下等。
有的人平时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胃虚弱,难以运化湿浊,多表现为小便频多、白带增多、腰酸腿软或大便不成形。这时,可用芡实加点白糖蒸熟当点心服用。
茯苓是拟层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树根上,形如甘薯,球状,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内部粉色或白色,精制后称为白茯苓或云苓。也就是在药店常见的一粒粒、白色的小立方体模样。别看茯苓其貌不扬,其实早在1700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把它列为上品了。
茯苓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作为食疗可辅助治疗脾胃虚弱与心悸、失眠,最简单的做法是用茯苓熬粥。
需要注意的是,本草中还有土茯苓,两者名称相似,但与茯苓完全无关。土茯苓是百合科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入药部分只选择干燥后的根茎,外皮黄棕色或灰褐色。
百合为百合科植物的干燥肉质鳞茎,根如大蒜,味如山芋。一般在秋、冬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凈泥土,剥取鳞片,用沸水焯过或微蒸后,焙干或晒干可用。据说,先人之所以为其取名为“百合”,是因为百病都合适,什么人都能吃。
百合味甘、苦,性微寒而润,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给秋冬季干燥咳、咳嗽带血丝的病人食用百合莲子汤或百合蜜,可起到滋阴润肺作用;用新鲜百合煮粥,加点冰糖,对老年人慢性支气管扩张,甚至肺结核患者,颇有裨益;还可用百合炖肉,适用于身体虚弱者及慢性支气管炎、浮肿患者;对于火气大、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神经衰弱失眠的人群,可用百合15克、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煎水服用。
淮山,也叫山药,色白入肺,味香入脾,汁液黏稠入肾,可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虚热消渴等,与芡实、薏苡仁一同被一些中医称为“脾三药”。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意思是,若能够保证脾胃一年四季不受到伤害,身体免疫力就强大,不容易生病。
一个女学生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很不错,但是上了高中,上课时总是听不进去,身体发胖,舌象齿痕非常明显。其实这并不是她懒散,而是脾气虚的表现。后来,她在医生的推荐下吃了一段时间的淮山红枣粥,脾胃慢慢变强,上课时注意力也比较集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