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感受“德法”课之美

2020-04-28 06:24汤晓梅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审美道德与法治

汤晓梅

【摘   要】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发掘美学因素,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就是培養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作为“德法”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适时铺垫、及时质疑等多种形式把真善美的种子注入孩子心田,滋养他们的生命,提升儿童的认知,让他们感受“德法”课的美!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审美

卢梭曾在《爱弥儿》中表示:“教育是一个像花朵一样自然的、有机地生长过程。”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发掘美学因素,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就是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作为教师,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音乐渲染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的引领,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不断提升学生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正确认识,从而去感受道德与法治课所蕴含的美。

一、适时铺垫感受行为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我们的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案,顺着教学设计的思路走,而应根据课堂的变化有效引导追问,课堂也能产生让我们叹为观止、无法预约的精彩。

比如在本人在执教《我不耍赖皮》一课时,我在课堂中创设了我和丁丁一起上学的一个大情境。在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学校里上下楼梯要注意靠右行、不推挤、会礼让等规则之后,我把学生的目光由学校规则的发现转向了校外生活的规则。我创设了我和丁丁到了放学的时候,大家在公交车站台等车上车的情境。利用讲台前的一块空地,让孩子们知道哪儿是站台,哪儿是马路之后,让一个6人小组的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演示“上车”。随着音乐旋律的响起,孩子们知道“公交车”来了,自然地要上“车”了。走着走着,一个男生突然停下了脚步并顺势向后挪动了一小步,小手一摆,一句话也没有说。排在最后的女生就立刻上前。我一愣,又立即走上前,问那小男孩:“你刚才为什么又退到后面位置了呢?”小男生羞涩地说:“我是想让她先走。”其他同学都静默了。在刚才的交流中,学生们都知道不推挤,却唯独没有提到“礼让”这一点。这位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要礼让。

这就如叶澜教授说的:“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们有了一定的认知,在情境中自然地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彰显着他的行为之美,这是没有预约的精彩。

二、及时质疑感受思维美

生活中的学生是一颗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一个个需要激活的花苞。课堂上在明理基础上,在课堂存疑处适时质疑,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才能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会洋溢着思维火花之美。

一位教师在执教二年级的《我们小点儿声》一课时,学生明白了在生活中关门、移动桌椅、课间活动、小组讨论时要小点儿声,这样做,这样的声音才会使人感到舒服,这样的行为才是文明的表现。上到这儿,课堂秩序井然。此时,教师话锋一转,抛出一个问题:“是不是声音越小越好呢?”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绪由刚才的一切小点儿声引向深入。学生静思片刻,各抒己见,最终明白: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声音说话。

这样在学生明理的基础上及时引发质疑,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洋溢着思维美!

三、多种形式感受艺术美

现今,我们的课堂教学都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以图、文、生、像并茂的方式进行形象化教学,显得更加直观。

在一位老师执教《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汉字形体的优美,运用了多种形式进行。老师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观察书本上不同字体的文字的美,接着通过几位学生上前板书感受文字美,然后让台下的学生猜测他们写的什么字。学生们认真观察、辨别,其实这就在无形中让学生从形体上来识别字,去感受美。最后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兰亭序》作品并伴有文字介绍。这样,优美的书法作品直接呈现到学生的面前,有效吸引了他们的眼球。

总之,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中观察着汉字字体,同时展开了想象,调动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了艺术美。

四、图像情境感受文字美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就主动了,积极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刚进入课堂的学生注意力很快转移到课堂上来呢?这是我们老师们一直追求的。

一位老师在执教《我们共同的家》的课堂伊始,向孩子们呈现,孩子们一看到这,小眼睛发光,真是津津有味,老师说:“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字?”此时,孩子们有的眉头紧锁,有的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然而答案均不对。在一次次不成功之后,孩子们的目光就自然地投到老师那儿。老师说:“孩子们,你们看,上部有点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的轮廓呢?”有的孩子就说:“像房子。”“房子里图像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动物呢?”一个学生自言自语:“有点像猪。”周围的学生哈哈大笑。老师说:“这位学生很有想象力,要大胆说。”顿时,孩子们都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老师继续说:“这是甲骨文的‘家字。上面就是房子的侧面型,下面就表示里面圈养着猪,这就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我们的祖先是在树上‘架木为巢,后来为了防止外来的侵袭,房子的结构就变成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做猪圈。”老师说完,发现孩子们都沉浸在那情境之中了。这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我们在座的所有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家,它的名字是……”一堂课,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展开了。

这位教师利用图像,引发了学生浓浓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猜测中进入,在老师的讲解中感受到甲骨文“家”的真正内涵,无形之中让孩子们感受古文字之内在美。

“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作为“德法”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适时铺垫、及时质疑等多种形式把真善美的种子注入孩子心田,滋养他们的生命,提升儿童的认知,让他们感受“德法”课的美!

猜你喜欢
审美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