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伟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3)
支原体肺炎通常因感染支原体(MP)而引发,呈现为间质性肺炎或毛细支气管炎样的异常改变,患儿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病,会散发进展为流行性疾病[1]。据相关报道指出,和其他常规的小儿肺炎相较,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有很强的隐匿性,患儿症状表现并不典型,所以,尽早确诊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对后续临床治疗具有关键的指导价值[2]。此文以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我院接收并确诊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89例为对象,旨在探究CT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报道如下。
1.1 病例来源:择取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我院接收并确诊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89例为对象,这些患儿都遵循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予以确诊,并通过病原学检验证实;症状表现以不同程度体温上升、咳痰咳嗽、胸闷、肺部有湿啰音等为主;排除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支气管炎、感冒等)所致呼吸道感染患儿;包括54例男性患儿,35例女性患儿,年龄4个月~12岁,平均年龄为(5.1±1.52)岁,病程2~23 d,平均病程(12.4±0.37)d。所有患儿及家属知情该项研究,并已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89例患儿都接受胸部X线和CT检查:①胸部X线的检查方法:设备选择多功能诊断X射线检测仪,引导患儿病侧靠近胸片,取病侧立位或者卧位进行X线胸片拍摄,特殊情况下加摄患儿胸部的侧位,依次对胸廓、纵隔、膈和胸膜等进行细致检查;分析肺部X射线征象时,通常由肺尖直至肺底部位,由肺门至肺周予以逐次观察,根据患儿实际体厚调整曝光参数,明确病灶位置,可实行集体阅片方式。②CT检查方法:设备选择16层螺旋CT扫描仪,将电压设置成120 kV,电流设置成80~160 mA,螺距1.2 mm,扫描层厚、层间距都为5 mm,扫描时间1.0 s;CT扫描的范围囊括整个肺部器官,由肺尖扫查至横膈,重点观察其中病灶的具体位置、体积大小、外观形态、分布密度等情况;常规平扫之后再实施增强扫描,使用的对比剂为碘海醇。患儿在家属陪同的情况下接受检查,如果患儿无法顺利配合操作,可给服1.5 mL浓度为3%的水合氯醛。
1.3 评比指标:患儿经X线、CT检查后,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表现,以病原学检验确诊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二者诊断正确率。
1.4 数据处理:使用SPSS22.0软件对各项数据予以计学分析,计数数据表达为(n/%),数据对比经χ2检测;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时以P<0.05来表示。
2.1 CT和X线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像学表现:89例患儿中,51例为右肺病灶,23例为左肺病灶,15例为双肺病灶;CT、X线诊断结果都呈现肺组织显著病变现象。CT诊断的影像学表现包括:不均匀性实变,可见不均匀的高密度影,一些患儿存在支气管充气征、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问题。X线诊断的影像学表现以间质性浸润居多,部分表现为腺泡型及混合型,显示肺纹理增多且变粗,边缘位置不清晰。
2.2 CT和X线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正确率情况:89例患儿经CT诊断的正确率(89.89%)高于X线(66.29%),二者对照差异性显著(χ2=14.480,P=0.000),详细数据见于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正确率情况(n,%)
胸部X线曾经是检查小儿肺炎的一种常见影像学方式,能较早识别小儿支原体肺炎儿童肺部纹理增粗及网状阴影等相关征象,但伴随医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大量研究资料指出,X线会对患儿形成较大的放射性辐射,并且针对一些复杂病灶的成像不够清晰,致使临床检出率下降[3]。而CT检查技术能弥补X线的相关缺陷,利用CT对小儿支原体肺炎进行检查鉴别时,可更为清楚地显示肺部病灶组织和异常病变的具体范围,能够准确识别支气管炎症、混合性病理改变、间质性肺炎等病理现象[4]。除此之外,CT检查的放射性相对较小,对儿童伤害性较低。该项研究的结果中,89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接受CT、X线检查后,CT诊断的正确率(89.89%)高于X线(66.29%),二者对照差异性显著(P<0.05);由此可知,相比胸部X线的诊断情况来讲,CT用于小儿支原体肺炎鉴别诊断中的效果更好,这是因为CT扫描的范围更广,成像更清晰,能够清晰、准确地反映肺部病灶的实际状态。
综上,CT应用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诊断工作中,能清晰显示肺炎病灶的形态大小、范围位置等具体病理情况,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临床中应继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