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在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20-04-28 08:44田金娟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9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家属急性

田金娟 王 楠

(阳谷县人民医院,山东 聊城 252300)

急性心肌梗死不仅可引起剧烈疼痛,还可并发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多种并发症,常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在行介入治疗前,护理干预十分重要,因为病情发生突然,所以患者不良情绪和应激水平较高,若不及时给予有效干预,进一步加重其病情[2]。本研究就选取我院ICU(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探讨心理干预护理在其中的效果,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ICU(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不同护理分为两组,对照组(n=40)接受常规护理,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5~78岁,平均(57.24±2.54)岁;入科时间47~92 min,平均(64.57±5.24)min;文化程度:13例小学及以下,15例高中及中专,12例大专及以上;心肌梗死部位:15例下壁,17例前间壁,8例前间壁合并下壁;观察组(n=40)接受心理干预,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5~78岁,平均(57.25±2.534)岁;入科时间45~91 min,平均(64.55±5.25)min;文化程度:12例小学及以下,15例高中及中专,13例大专及以上;心肌梗死部位:14例下壁,17例前间壁,9例前间壁合并下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研究;③发病至入院时间<3 h;④意识清醒者;排除标准:①出血倾向者;②其他器官严重功能障碍;③合并其他心脏疾病;④合并心肌梗死并发症者。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急诊护理:①生命体征监测: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水、电解质和吸氧等对症治疗[3]。②心理干预:及时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使用鼓励性、安慰性语言改善患者交流、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提高治疗配合度。③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治疗、抢救、用药等相关知识,尽可能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让患者做好相关准备[4]。④安全转运:转运前清点抢救药物和相关物品,确保完整,并在转运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时向医师报告异常情况,并积极配合处理。观察组再接受心理干预: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对比(±s)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对比(±s)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应激水平对比(±s)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应激水平对比(±s)

1.2.1 针对性心理支持: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且存在持续剧烈的胸骨后疼痛,所以患者难免不会出现焦虑、紧张、恐怖等不良情绪,对此护理人员应先与患者及其家属密切交流、沟通,保持友好、亲切的语气,耐心倾听患者诉说,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体会到护理人员对其的关心、爱护,护理人员则在与患者的相互交流中了解其内心情况,并注意观察其肢体语言,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有效调节其不良情绪[5]。并邀请患者的家属参与其中,告知其心理支持和家庭支出对患者的重要性,让其参与患者的护理,并告知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应避免使用敏感词汇,以免引起患者心情出现大波动。若患者交流、紧张情绪较为严重,可进行全方位的心理支持,明确告知患者不良情绪为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需要正视不良情绪,并指导其通过看书、下棋、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同时教会患者如何以鼻吸口呼等方式放松心情,环节紧张心理,同时介绍以往的成功案例,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6]。

1.2.2 消除不良情绪:若患者存在较大的恐惧心理,应先向其普及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并使用通俗语言简单明了其病情情况,交流过程中多是由暗示语言,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然后详细向患者讲解自身病情和治疗护理方法,并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并介绍当前医学技术治疗该病的优势。在患者住院期间,可通过宣传手册、PPT、电视、海报等方式扩大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住院期间每周开展一次知识讲堂,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参与,不仅要讲解疾病知识,还要告知良好的心态和充分的休息对健康的重要性,并指导其如何合理选择膳食,促进疾病康复[7]。

1.2.3 应激处理: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应激源的概念、危害、种类、应对方式等,促进心理干预在其心中的重要性提高,同时指导其如何发现应激源,一旦发现应先进行详细分析,再以此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8]。

1.2.4 应对技巧:日课强调良好的心态对患者自身疾病恢复的重要性,日常护理中不仅要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还应教导患者相关处理技巧,指导其如何通过积极的行为、认知等技巧来解决相关问题。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和应激水平以及护理满意度。①心理状态: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评价,分值30~80分,评分越高表示焦虑、抑郁程度严重[9]。②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评价,内容包括护理操作、护患配合、护理环境、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10]。

1.4 统计学处理:选用CS14.0统计学软件,计数、计量资料以n(%)、均数±标准差表示,χ2、t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护理前观察组SDS与SAS分别为(70.21±1.32)、(76.30±6.45),对照组分别为(70.44±1.87)、(77.37±6.41),护理前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t=0.6355、0.7438,P>0.05);护理后观察组SDS与SAS分别为(42.54±3.21)、(41.48±8.50),对照组为(58.24±2.44)、(60.68±8.56),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对比差异明显(t=24.6264、11.7618,P<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应激水平对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肾上腺素、HR、DBP、SBP水平分别为(0.39±0.24)μg/L、(97.84±5.33)次/min、(88.37±6.71)mm Hg、(121.51±6.75)mm Hg,对照组分别为(0.49±0.23)μg/L、(106.27±5.19)mm Hg、(93.28±6.67)mm Hg、(133.57±6.46)mm Hg,两组患者肾上腺素、HR、DBP、SBP水平对比差异明显(t=1.9026、7.1667、3.2822、8.1637,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100.00%(40/40),对照组为87.50%(35/40),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明显(χ2=13.3333,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的一类危急重症,具有发病急、进展快、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越发年轻化[11]。虽然现代医学水平极大的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但从实际来看,患者往往会出现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分析如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骤,患者没有准备,再加上疾病带来的持续剧烈疼痛,不够了解疾病知识,可引起恐惧、焦虑等不良情况[12],同时有的患者还担心家庭的经济状况等,加大应激反应,导致体内血管紧张素、肾素、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13],这一系列变化又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加大心脏负担,增强血管阻力,最终加重其自身病情,所以在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前,应先进行心理干预[14]。

本研究心理干预中不仅加强了健康教育,还针对患者各种不良情绪制定了有效的干预方案,并邀请其家属参与,有效稳定了患者情绪,提高治疗配合度。结果显示,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证实了以上措施效果。同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肾上腺素、HR、DBP、SBP水平对比差异明显(P<0.05),分析是心理干预有效调整了患者情绪,提高了主观能动性,有效降低HR、血压、肾上腺素等应激水平,稳定了生命体征,为手术做好准备。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明显(P<0.05),分析是心理干预取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提高了治疗配合度,也就提高了治疗效果,患者满意,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15]。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在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家属急性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包炎1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