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祥文 景元美
“以优带差”中的“优”和“差”是泛指,优和后进也是相对而言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全方位考虑,明确具体的“优”和“差”,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以优带差”的策略。
一、技能“优带差”
案例:篮球课上,进行行进间高手投篮的教学时,A学生由于在小学就参加篮球训练,所以这个技术对他来说非常简单,而B学生平时参加的是足球训练,只在课堂上学习过篮球相关的技能,因此,此技术的学习对他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足球课上,进行脚背内侧传球教学时,B学生对此技术轻车熟路,但A学生则对此技术的学练较吃力。
分析:學生技能的储备、技能学习时的接受能力等存在着差异,篮球技能好的学生,足球技能可能较差,足球技能好的学生,篮球技能可能较差。因此,教师需提前摸清学生的技能储备情况,根据教学需求确定哪些学生可以作为“优生”,以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帮带作用。
策略:针对上述案例的情况,可以让A学生与B学生在篮球和足球课上组成帮带小组,使他们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同伴的帮扶补足自己的“劣势”。这样的帮扶小组,一方面可以使“以优带差”得以有效贯彻,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并非处处是“后进生”,从而保护其自尊。
二、体能“优带差”
案例:耐力跑教学时,教师让班级耐力跑最好的学生去帮扶班级耐力跑最差的学生,结果两位学生都过来向教师诉苦。好的学生抱怨差的学生跑得实在太慢,他带着感觉烦闷;差的学生抱怨好的学生不考虑自己的感受,盲目催促自己快跑。
分析:两位学生如果在某一体能方面相差太多,不在同一层次,那么他们组成的帮扶小组就容易出现问题。“优生”往往因为自身水平高而瞧不上“后进生”的进步,“后进生”因为离“优生”的成绩太遥远而产生放弃的念头。因此,教师在体能教学时,可以采用水平相差不大的学生进行“以优带差”。
策略: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根据800m跑的测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每相差10s一个层次。在分组进行““以优带差”时,相差10s左右(9~11s整)的学生为一组,教师组织800m及以上距离的定距跑时,要求“优生”尽可能甩开“后进生”10s以上、“后进生”尽可能与“优生”相差10s以内。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每个人都有可能达到目标,所以每位学生都积极跑动,从而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兴趣“优带差”
案例:在体育活动课中,笔者发现A学生一会儿在篮球场边上看别人打篮球、一会儿在足球场旁看别人踢足球、一会儿又在羽毛球场边看别人打羽毛球,但自己始终没有参与到任何一个项目中去。可以看出,他自己很想活动,但不知道自己去参加哪项运动。
分析:A学生的表现表明他兴趣的不确定性,在众多体育项目中,他不知道哪个项目更适合自己,从而导致他在多个项目前踌躇不定。学生兴趣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其中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参与其中的体验是促进兴趣形成的重要因素。
策略1:教师通过了解,和A学生关系好的B学生喜欢篮球运动,可以让B学生平时打球时带着A学生一起参与,让A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篮球运动的魅力,从而使其对篮球产生兴趣。
策略2:组织某一运动项目好的“优生”比赛,让A学生在一旁充当啦啦队员,通过精彩的比赛来感染A学生,让其有种上场跃跃欲试的冲动。如,在学校举行班级足球联赛时,学生能够自发地为场上技术娴熟的队员加油,在这种氛围影响下再进行足球课程的教学,哪怕是一些平时不太喜欢足球的女生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优生”的带动作用显而易见。另外,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足球比赛,将足球“优生”分到不同的小组,让其自己选队员组队,教师协调组织,然后小组间进行PK,通过比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情、课型等具体情况来确定“优生”。如,分组游戏时,可以让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做“优生”;技能分组练习时,可以让技术好的学生做“优生”;在考核分组时,可以让学习态度端正、做事认真的学生做“优生”;在小型竞赛时,可以让有责任感的学生做“优生”。总之,“优生”的选择与调用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而且要根据“优生”的特点制订“以优带差”的策略。
——吕祥文(上海市闵行区莘松中学,201100);景元美(上海市闵行区莘松小学,2011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