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的完善程度,决定着体育教育质量优劣,影响着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的达成度。因此,优化体育课程,及时有效地解决体育课程长期遗留的老问题和现阶段凸显的新问题,是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育质量要突破的关键问题。
一、体育课程“大”而“难”的老问题
谈起体育课程的老问题,大家有可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体化”问题,这既是长期未被解决的重大问题,又是多次曾试图解决但始终未能有所突破的疑难问题。具体表现包含课程内容缺乏衔接性、逻辑性问题,课程实施缺乏系统性、多元性问题,课程评价缺乏层次性、操作性问题等。
1.体育课程内容缺乏衔接性与逻辑性
体育课程内容呈现的主渠道是体育课堂,即以体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来反映其内容范围、特征及其规律性。当然,由于体育课程并非只有课堂这一渠道,还有课外体育的课程呈现方式。但是,作为主渠道的体育课堂其教学内容长期缺乏的上下学段之间的衔接性,及各类运动先教什么、后教什么的逻辑性,使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出现學段间简单重复,即因下一学段不了解上一学段的学生学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下一学段内容重复就容易发生。而且,关于体育课程内容逻辑性问题,是一直未被解决的内容起点和先后顺序问题。关于起点,是各项内容应从哪个年龄段让学生开始学习是最科学的、最适宜的,有利于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所谓顺序问题,是各项内容哪项该先学,哪项该后学,还是可以并行学,这一逻辑问题始终没有答案。甚至,也有专家曾下过体育没有逻辑的定论。其实不然,体育课程内容,不仅应该有学习的起始年龄段,而且,基于学生动作发展、认知发展、身体发育、素质发展敏感期等的不同,各运动项目一定会有先学和后学的顺序问题。因为,运动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价值与功能,探讨与学生特征和发展需求的吻合度,便能探寻其规律,从而确定起点与顺序,以及学段衔接问题。
2.体育课程实施缺乏系统性与多元性
体育课程的实施不仅要系统,而且还要体现多元,但长期以来,体育课程的实施既缺乏系统性,又缺乏多元性。在系统性缺乏方面,具体表现在:体育课程实施缺乏将各学段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系统化起来。过去各学段虽教了,但不清楚该不该教;各学段该如何教缺乏归纳,过早专项化、过于低龄化、过多游戏化等现象时有发生;教到什么程度一直缺乏精准测评等。在多元性不足方面,具体表现在:体育课程实施的认识高度与宽度不够。就高度而言,体育课程实施不仅仅是课堂实施,所以,要能够站在课程的高度看课程实施形式上的多元化,而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实施,既要有课堂上的学与练,还要有课堂外的练与赛,是学、练、赛多种形式联合实施的结果。就宽度而言,体育课程实施的范围不是仅仅局限于学校,而是除了课内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外丰富资源和活动空间与方式,学校、家庭与社会形成合力提升体育课程实施效果。但体育课程的实施尚未呈现出系统性与多元性的特点,实施效果还存在较大缺口。
3.体育课程评价缺乏层次性与操作性
体育课程评价至关重要,没有评价就无从知晓体育教育质量,更难以规划体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方案。但体育课程评价一直处于短板未补的状态,不仅体现在层次性的体育课程评价未建立,各类评价的具体可操作性也难以呈现。层次性与操作性缺乏,从体育课程层面,到体育课堂层面,再到单项运动学习层面,如何分层分类评价,以前均尚未建立系统化的分层评价体系,评价的要素不够确定,评价的标准更是缺乏。经过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前后共16年的学生时代,体育课程学完以后,究竟学成了什么样?没有明确而精准的标准来评价,因此,学成什么样,几乎是未知,这是一个学科不成熟、不完善的表现。对体育课堂的评价也尚未建立标准体系,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围绕什么是好课而争论不休,至今未形成定论。标准缺乏,评价不力,质量难定,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实效性。而对已经提出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究竟应该如何操作?还有待深入探讨。从某一专项运动的角度来看,怎样是掌握了某项运动,有诸多疑惑有待进一步解决,如会传接球就是会打篮球吗?从掌握单一技术的角度,并不能说明就掌握了某项运动;又如会打篮球就等于会用篮球健身吗?也不见得,因为仅仅会打篮球只是在运动本身方面有了实践。事实上,如何运动、何时运动、每次运动多长时间才更有利于健康等问题,是学生学习某项运动不容忽视的。因此,单项运动的评价对于学生掌握程度而言,一定不能仅仅停留在项目本身,而是要能够评判到对某项运动的运用上。
二、体育课程“小”而“偏”的新问题
在老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具体地讲,在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以来,又凸显出了一些新的体育课程问题,尽管与“一体化”问题相比不是那么重大,但极端化或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的问题也急需扭转。诸如一些体育课单纯追求大密度问题、过分强调比赛忽略普及与提高同步抓问题、仅仅考虑中考成绩忽视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培育问题等。
1.脱离教学实际体育课堂单纯追求大密度
体育课上要求一定的练习密度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需要通过有一定密度的练习,而且,体能素质的提高无论是通过专项运动练习,还是体能素质专门练习,密度不足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练习密度大小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并非所有类型的课、所有项目的课、所有季节的课、所有学段的课都是同一个密度要求。“一刀切”“大一统”,单纯追求大密度,不仅不客观,甚至会适得其反。近些年,对于课堂教学单纯追求大密度的现象,不同体育教师看法出现较大反差,其关键在于体育课堂教学是不能脱离实际的。按课型划分,有新授课、复习课和综合课;按课的内容划分,有球类课、田径课、体操课、武术课、游泳课等;按季节划分,有冬季课、夏季课和春季课、秋季课;根据课的对象,又有小学课、初中课、高中课,还有大学课,等等。多元化差异,立体化课堂,其练习密度一定是相对的统一,而非绝对的一致。脱离实际体育课上单纯追求大密度往往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使体育课走向极端化,如,为了单纯追求大密度,有的教师在讲解时让学生做原地慢跑动作、金鸡独立动作;有的教师甚至在炎热的6月的课堂上因过分追求大密度导致学生中暑,等等。这些案例都是单纯追求大密度带来的问题。
2.过分强调体育比赛忽略普及与提高结合
体育课程的实施对象是每一个人,体育教育的普及更为重要,但自从各类特色项目尤其是校园足球开展以来,有些学校的体育工作侧重点偏离了方向,甚至有的仅仅用足球比赛获得的各种奖项来衡量学校体育的成功和特色。然而,对于大教育背景下的学校体育而言,更重要的是普及,不能把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竞赛活动上,如果在学校层面发展竞技体育,也需要在先做好普及工作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竞技,学校体育发展不能本末倒置。当然,并不是说学校体育中不要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并不矛盾,而是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学校体育要首先抓好全员、重视普及,其次才能从全员中帮助学生挖掘体育潜能,发展特长。抓好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既有根基,还将有更优异的成绩。人人受益才是体育教育的真谛,任何只抓提高忽略普及的学校体育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3.只顾中考成绩忽略体育与健康素养培育
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看成绩,更不是看得了多少分,而是看“以体树人”的结果,即是否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加强了培育。但当前,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自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以下简称:中考體育)推行以来,越来越凸显出“倒挂”现象和认识问题。所谓“倒挂”现象,是本应学什么、考什么,却相反成了考什么、学什么。也就是说,中考体育本应该是检验初中生在完成初中学段的体育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的阶段性检验,一方面看该阶段体育教育结果,另一方面还能够反观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的不足。但目前中考体育呈现出的是考什么,课上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几乎完全没有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与相关教材的要求。中考体育结束,学生们考分有的虽很高,但除了几项考试项目顺利过关,真正的运动技能未掌握,锻炼习惯未养成,体质健康水平出现暂时性增高现象,更别说体育与健康素养形成了。这一问题越突出,体育教育就越难以发挥真正的育人作用。因此,要想扭转这一局面,需要建立科学的、有效的中考体育评价体系,所考的应是已教的,而非考什么才教什么。
三、体育课程新老问题解决主要策略
无论是解决体育课程长期未被彻底解决的老问题,还是解决当下凸显的新问题,都离不开思想上高度重视,观念上及时转变,理论上科学建构,实践上积极探索等。
1.思想上重视问题产生的根源与解决方案
体育课程无论是长期未被解决的“大”而“难”的老问题,还是“小”而“偏”的新问题,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有其缘由,思想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既要找到根源,还要确立明确的解决方案。问题严重需要着重解决,对于主管领导而言,不能只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深入研判问题,探寻每一个大小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带头研制解决方案,否则只是发号施令,难以将解决问题落到实处。如,过分强调体育比赛而忽视全员普及的问题,这是诸多学校主管领导容易走向的误区,其根源在于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不全面、不到位,缺乏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高站位认识,对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体育认识有偏差。因此,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学校主管领导尤其是校长的体育教育理念等的相关培训。提高认识,方能转变思路,学校体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观念上高度认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及时转变
对于课程改革而言,每一轮次都会有明确的方向,体育课程改革也如此。当前,在各学科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之际,明确要求做好与高中学段课程的衔接等,这种一体化改革的方向既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愿望,也是未来体育课程发展的总体趋势。过去长期受缺乏衔接性与逻辑性等问题的影响,体育教育质量改善严重受阻,诸多一线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2018年已正式启动,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需要主管部门、体育教育研究者、实践者,乃至相关人士对什么是一体化、为什么要一体化、如何一体化等问题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及时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改革之中。只有高度认识并认同改革方向,才能在后续的改革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3.理论上始终坚守务实的准则与科学建构
理论源于实践又要指导实践,无论是体育知名专家,还是潜心研究的学者,研究理论都要坚守“务实”的准则,即扎根做能指导实践的研究,尤其是有利于推动一体化改革的理论研究,更要结合实际。推动改革的理论需要务实,更需科学体系。为了有力推动体育课程一体化,使得一体化的步子迈得更加稳健,真正发挥体育学科在“五育”中的地位,体现其在培养体魄强健、人格健全、意志坚强的人才中的价值,致力于一体化的研究者,无论是研究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课程目标体系,还是要研发评价体系,都需要有全局观、使命感,积极投身于体育课程一体化科学体系的建构,为更好地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4.实践中加强问题导向的意识与积极探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实践来推进,体育课程理论需要实践去检验。通过实践逐步解决问题,但实践中的问题有哪些,哪些问题需要最先解决,对于任何一个实践者而言都要将其放在首位,既要加强问题导向意识,还要能够从当地、本校实际出发,发觉共性问题的同时,找到个性问题,因为问题的解决要有针对性。积极探索还要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探寻原因,确定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如,从一体化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区域、学校,已有的一体化程度不同,缺口不一,要结合实际,依据一体化体育课程理念,参照一体化课程内容设置总体思路与方法,确定地方与校本一体化课程实施策略,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实践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四、结束语
我国体育课程长期遗留的老问题和现阶段凸显的新问题都需要有效得以解决,“大”而“难”的老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体化”问题上,即衔接性与逻辑性不足、系统性与多元性不够、层次性与操作性缺失等,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对体育教育质量提升带来较大阻力。“小”而“偏”的新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无论是单纯追求大密度、过分强调竞赛,还是中考功利性问题,也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体育学科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新老问题的解决不能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要能够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观念上及时转变、理论上科学建构、实践上积极探索,形成思想、观念、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新老问题方能得以更有效的解决,体育教育质量才能有望进一步提升。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教材建设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子课题“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成果,课题编号:VFA180003-12)
作者简介:于素梅,研究员,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