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摩登时代》因其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喜剧表面之外,我们也在思考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利何在。本文从电影内容入手,探析荒诞情节背后折射出的时代悲哀,并回归真实的历史语境,分析其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摩登时代》 卓别林 荒诞
一、引言
《摩登时代》是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经济发展阶段的缩影,它聚焦大时代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讲述小人物对幸福遥远而又真切的追寻,展现了企业利益与追求幸福的冲突。电影从真实的底层处境出发,还原了生活中的人和事,让观众在小故事中感受荒诞,在荒诞中理解真实。
二、荒诞——夸张背后更为本质的真实
荒诞是什么?北京大学邵燕君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有详细论述,在此笔者将其归纳为三点:一,荒诞文学关注的问题是最为现实的人生和人所生存的世界。二,“荒诞”作为艺术手段最突出的特点是整体荒诞而细节真实。三,令人战栗的绝望背后的价值关怀。本部分据此论述该电影的荒诞性。
(一)现实中的现实
工業化是当时的显著特征。流水线的工人时刻都被监视着,他们必须保持高度专注来保证生产效率,工人已和机器融为一体。工厂引入吃饭机器,拿男主做实验的场景因机器失控成为极具笑点的一段,但也能给人更多的思考。男主被固定在机器边,任凭失控的机器拍打,毫无抵抗之力。机器的失控也加速了男主的疯狂,使他真正成了“拧螺丝钉的机器”。他丧失了基于人的最基本的认知,认为六角形的产品都是螺丝钉,而被送进疯人院。
电影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抵达了更为本质的真实,工人已被异化成为工业产品服务的生产工具。影片的超现实情景让人反思:人发明机器的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解放人类,但人却进一步被束缚、成为机器的零件。资本家忽视人的基本需求,甚至将人看作工业文明的附庸,工人的价值就是为工厂创造收益。人最终沦为机器的奴隶。
(二)整体荒诞与细节真实
人被卷入机器而毫发无损是荒诞的,但单调的工作是真实的。男主出院后捡到一面旗帜,就被当作游行的领导者被抓进了监狱。他在强壮的狱友前怯弱无比,可在误食白粉后竟有勇气和持枪犯人搏斗。也正因在囚警对抗中帮助了警察,男主摇身一变成为监狱的“特权阶级”——单独的“精装修”牢房,有吃有喝,还有充沛时间看报。当典狱长告诉男主可离开监狱时,他却表示在监狱的生活很开心,希望可以在监狱多待一段时间。
监狱是大众避之不及的地方。可那个时代,监狱能带给普通人的是“安全”与“温饱”;反观社会中自由的大众,为生存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这时监狱是无须担心温饱的地方,对男主这样一个经历过特权待遇的人来说,监狱即是天堂,所以他也积极寻找办法想重回监狱。
这些情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和现实相悖的,但他们的遭遇和身份处境息息相关,看似违背生活逻辑的现象也变得顺理成章。在细节的真实和“日常生活化的痛苦”中,我们进一步感受到影片中那个时代的荒唐。
(三)绝望背后的价值关怀
饥饿的孤女在生死的纠结中选择了偷窃。男主欲帮孤女顶罪以重回监狱,却双双被抓。纵使生活如此不堪,他们依然能在畅想未来时开怀大笑。男主复业再失业后进入餐厅工作,习惯流水线生产的他与新兴服务业格格不入,工作中状况百出。影片中他顶着托盘和食物被人群裹挟着,没有自己的方向,找不到清楚的出路,到不了既想的终点。
故事最后,他们也并未失去希望,微笑着走向了不知终点的道路;他们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现实困境的反抗,始终相信下一站就是“黎明”。
从加缪的观点来看,荒诞运动的目的是同情,归根结底,是爱。所以,我们在荒诞作品一团漆黑的世界背后,总能看到一个反抗绝望的英雄,或者一个痛苦挣扎的灵魂。[1]他们失落过,挣扎过,绝望过,可他们没放弃生的希望,仍有美好的憧憬:关于家、爱和生活。这部作品,有对人类深层悖论情境的揭示,有反抗绝望的英雄,有绝望者的疯狂,有黑暗背后对光明的渴望。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荒诞背后的真实——绝望与希望并存,苦涩与感动共生。
三、真实——经济萧条的现实困境
当时资本家为加速资本积累,压榨无产阶级工人以获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一战后美国经济水平稳定增长,但危机也潜藏其中,导致经济大萧条全面爆发。一时间工厂关闭,工人失业,货币贬值……劳动者需要维持生计,他们渴望食物与温暖,但在全球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也只能忍饥挨饿。
一面是对生的无限渴望,一面是死的无限逼近。影片通过工人和孤女的故事,表达了底层民众的血泪控诉,对机械化的社会形态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批判。《摩登时代》虽出现在有声电影时代,但并未减色半分,反因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很明确地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参考文献:
[1]邵燕君,荒诞还是荒唐,渎圣还是亵渎?——由阎连科《风雅颂》批评某种不良的写作倾向[J].文艺争鸣,2008(10).
[2]柳鸣九.二十世纪文学中的荒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王怡,女,本科在读,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