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是否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直接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能否如期实现。研究发现,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个人信仰认知模糊、高校信仰教育缺失、社会多元文化冲击等问题。高校需要从理论教育、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以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高校 马克思主義 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6-0044-02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的思想价值有着重要的导向功能。它既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信仰。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是否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直接关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如期实现。但在当前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剧烈冲击下,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已经出现偏离、弱化等现象。针对这些不良现象,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已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新时代大学生坚定信仰的现实意义
坚定信仰,是实现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目前,我国正处在“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键期,高校大学生是年轻富有活力的群体,他们身兼重任,是实现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否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直接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
坚定信仰,是培养新时代合格建设者的前提条件。习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青年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是名副其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要发挥意识形态建设的引领作用,加强信仰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做一名合格的建设者,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坚定信仰,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拓宽视野,培养“四个自信”,有助于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坚定理想追求,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
1.个人信仰认知模糊
“95后”已是目前高校主要的学生群体,他们身上有着特殊的时代烙印,是成长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与信息网络共成长的一代人。他们思想活跃,追求自我意识和自由,喜欢利用网络拓宽知识结构,热衷追求新鲜事物,但往往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看待复杂事物的认知辨别能力有限。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习惯于轻松自由的青春生活,排斥理论学习,忽视自身政治素养的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更是缺乏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模糊不清,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他们虽思想上肯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但实际行动上缺乏学习热情,除思想政治课外,很少主动研读相关经典书籍,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及精华思想并没有深入理解。
2.高校信仰教育弱化
高校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但研究发现,高校信仰教育存有一些问题。首先,我国高校并未开设相对独立的信仰教育课程体系,其相关内容主要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因此高校信仰教育内容体系还有待加强。其次,部分高校信仰教育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多学科融合而成的学科,理论性较强,内容深奥繁杂。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专研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简单易懂化,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科研压力加大,教学任务繁重,加之学生课堂反应平平,致使其教学热情降低,缩短对备课、磨课的时间投入,课堂大多采取强行灌输法应付教学,严重影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感知。
3.社会多元文化冲击
新时代下大学生成长环境日渐复杂,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民主化、信息的网络化,让他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也给他们的观念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使他们的价值体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经济的快速发展让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在面对金钱和利益时常常不知所措,迷失方向,出现信仰多元化的现象,既信仰马克思主义,又信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甚至拜金主义,致使本应为主流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信奉出现弱化。同时,研究发现,时下部分大学生还存在信仰世俗化的现象,他们常以社会需求作为自身的价值观取向,一味享受世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糟粕,而摒弃崇高的理想信仰,主要表现有:部分学生不顾家庭经济状况,追求高档名牌,肆意挥霍钱财;将逃学旷课视为常事,整日游戏人生,过着吃喝玩恋的生活,他们甚至将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全部抛弃。不能理性地对待社会利益和世俗标准,是当今大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
三、大学生信仰危机的解决路径
1.重视理论教育,加强信仰认知
首先,青年学生要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正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清楚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其次,明确自身在信仰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信仰,积极发挥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相关理论学习不能存有抵触心理,要充分地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要用科学理论来武装头脑,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成果,增强自身理论修养,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念,才能坚定信仰。因此,高校要引导学生重视理论学习研究,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会用。
2.创新教育理念,增强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习总书记曾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课是高校开展信仰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立足于现实基础,创新改革教育理念,加强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增强信仰教育的实效性[1]。高校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利用新媒体平台,采用“对话式”“问题探讨式”等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将时事新闻、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发挥典型案例教学的优势,深入浅出地讲解科学理论,这样才能提高信仰教育的亲和力。其次,高校还要加强教师队伍的信仰教育,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是坚定的信仰者,是积极的理论传播者,是模范的理论践行者,因为只有教师做到了真学会用,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才能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入到灵魂中[2]。
3.建设校园文化,营造信仰教育氛围
新时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不仅要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还要加强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3]。首先,高校要发挥校园主流媒体宣传阵地的作用,主动承担思想建设的责任,牢牢把握宣传教育的主动权,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采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加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其次,高校利用校园文化多元开放特点,创新信仰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积极开展主题党团日活动、党团知识竞赛、主题辩论赛、“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会”等相关活动,为信仰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同时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此外,高校信仰教育还要注重实践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实践,在发现社会问题后,引导其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赵忆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7.
[2]杨桂侠.新时代加强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的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8,20(6):112-114.
[3]张丽娜.新时期大学生信仰缺失与思政课教学的困顿[J].学理论,2016(3):221-222.
责任编辑:张正吉
[基金项目]2019年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现状及对策探析”(MKS201906)。
[作者简介]陈华蓉,盐城工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