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茵茵 黄振胜 曹玉梅
2019年11月27日,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民间川剧文化中心,原创红色革命题材儿童川剧《小萝卜头》正在上演。
舞台上,“小萝卜头”唱念做打、服饰装扮非常到位,韵味十足,“猫头鹰,你是不是要欺负小娃儿哈……”“妈妈,我今天的作业又是100分,我帮黄伯伯送了挺进报……”饰演“小萝卜头”的薛喻露唱得婉转清丽,表演有模有样,9岁的她获得满堂喝彩。
舞台下,一位老者目不转睛地看着表演,时而皱眉,时而微笑,双手一直紧紧握着。薛喻露喊他“潘爷爷”。薛喻露的每一次演出,潘爷爷都会到场观看。
代表建议新建川剧院
白市驿镇素有“川剧之乡”的称号。这个主街道曾只有两里三分半长的小镇上演过数不清的川剧传奇,川剧在这里走过了风生水起、剧团解体、传承难续、凤凰涅槃的跌宕历程。
薛喻露口中的“潘爷爷”是九龙坡区人大代表潘启源,也是一位川剧爱好者,他对白市驿的川剧历史如数家珍,“以前白市驿镇是个不折不扣的‘戏窝子,不大的镇就有三个唱川剧的戏友组织。”谈起川剧,他眼里立马闪着光,轻抹了一把头上的细汗,乐呵呵地讲起白市驿镇川剧的辉煌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初,川剧在白市驿镇很火,当时两毛的票价不算便宜,但也场场爆满。” 那时,白市驿镇的川剧迎来了大发展,老艺人集资买乐器、招收学员,成立了“白市驿青年农民川剧团”,随后更名为“巴白青年川剧团”,到当时的巴县各乡镇,江津、永川、涪陵等地演出,红极一时。
但上世纪80年代末,新的娱乐形式逐渐增多,年轻人更喜欢看电影电视、唱歌跳舞,巴白青年川剧团也受到了冲击。1993年,因为缺少观众,剧团被迫解散,白市驿的川剧发展跌入低谷。
白市驿镇川剧联合会副会长叶巧玲告诉记者:“我进剧团时演员平均年龄只有19岁,而我现在已经50多岁了,还属于‘年轻演员,这说明白市驿川剧发展的断档期有20年。由于中青年演员缺乏,川剧在白市驿曾一度面临消亡。”
“川剧文化是白市驿丰富的文化资源之一,但年轻人不愿意学唱,眼瞧川剧由兴转衰,心里很不是滋味。”潘启源说。
2006年,潘启源当选九龙坡区人大代表,当年他就提交了《关于新建白市驿川剧院的建议》。
剧院筹建历经波折
针对潘启源提出的建议,九龙坡区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从2008年起设立了川剧专项扶持经费,但由于区、镇两级财政资金紧张,川剧院建设的事一直没有着落。
“老潘,川剧院啥时候能动工,怎么老打雷不下雨啊!”不少票友常常向潘启源询问。
“那时别人问我相关情况,我都不知道怎么解释。”潘启源回忆说:“建议没着落,我感觉愧对群众,但我一直没有放弃,也一直为此努力。”
当时,刚刚动完脑瘤手术的潘启源,为了这件事一次又一次往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局跑。“这几年跑了不下200次。”满头白发的潘启源感慨地说。
2014年,九龙坡区人代会上,潘启源再次提出《关于加快落实白市驿川剧院建设的建议》,希望能尽快编制白市驿综合文化中心项目建设方案,并启动川剧院建设。
此次,潘启源的建议得到区政府积极回应,将白市驿民间川剧文化中心项目列为2015年九龙坡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并开始编制建设方案。2015年,方案获批,镇政府启动建设。
按原规划设计,川剧文化中心是在原镇政府礼堂基础上改建,但施工过程中又遇难题:由于礼堂年久失修,主体结构已损坏,原来的设计施工方案必须推翻重来。川剧文化中心建设工程也因此搁置。
接力监督促剧院落成
川剧文化中心建设工程一直受到区、镇两级人大的关注。
2016年初,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了2015年政府投资民生项目实施情况专题询问会,白市驿民间川剧文化中心项目就是其中一个询问议题。
“项目实施情况如何?”“项目未完成的原因是什么?”“都有哪些推进举措?”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就具体情况一一询问。
区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旭辉表示,戏剧是一方净土培植出的文化花蕾,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精髓。白市驿镇的川剧底蕴深厚,新建川剧院、推广川剧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文化传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国家提倡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人大更应有所作为,助推政府部门保住川剧的火种,留住白市驿的乡愁。
专题询问之后,在区人大常委会的强力推动下,川剧文化中心建设工程开始提速,新的设计方案很快通过审批,并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按照新方案,将对原镇政府礼堂的主体结构进行加固,并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剧院的外观和内部设计。
白市驿镇人大也将川剧文化中心建设纳入重要监督事项。2017年,白市驿镇新一届人大还对川剧文化中心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视察。
“既然要修建剧院就要从长远考虑,给观众带去视听盛宴。”白市驿镇人大邀请镇川剧联合会的专业人士参与视察,并就音响设备等硬件提出建议。最终,在人大的建议下,仅剧院音响设备就投入了300多万元。
改建期间,潘启源还召集部分川剧演员、专业人士前往查看,他们发现剧院的内部装修不符合现代舞台标准,装饰风格也与川剧文化不协调。
“川剧院是复兴白市驿文化的一个载体,要有长远规划。按设计方案,观众席只有200个,以后观众多了怎么办,难道拆了重来?”潘启源汇同专业人士向镇政府提出重新设计观众席和部分内部装修的建议,并得到政府部门采纳。
2018年初,白市驿民间川剧文化中心开门迎客,仿古砖外墙、青瓦屋顶,内设方形木窗,墙面雕刻了多个栩栩如生的川剧脸谱,古色古香。“政府总共投资了近2000万元,内部配有专业灯光及音响设备。现在每月的演出场场满座,川剧的热度又回来了。”潘启源兴奋地说。
随着原镇政府礼堂变身川剧文化中心,梨园薪火在白市驿再一次被点燃。
川剧在校园传承
《小萝卜头》的演员都来自驿都实验学校,有学生还有老师。像薛喻露这样的川剧小演员在驿都实验学校还有很多,川剧成为驿都實验学校必修课已有8年。
回到2012年初,白市驿镇人大主席团审议当年工作要点。潘启源提出应对白市驿镇的川剧发展与传承开展调研。
“传统文化传承最好的办法是从娃娃抓起,我们学校提倡素质教育,正好可以探索将川剧纳入中小学兴趣课堂。”潘启源的提议得到在座白市驿镇原人大代表、驿都实验学校原校长王小龙的回应。
此后该镇人大就这一议题展开调研,并向镇政府建议,加大支持川剧进校园的力度。驿都实验学校则通过政府补贴与自筹资金的方式开办起川剧课堂,并邀请川剧演员冯光霖提供素材,由该校老师编写了一本三到六年级通用的川剧普及教材《学川剧》。
如今,走进驿都实验学校大门,生、旦、净、末、丑五个川剧经典脸谱和刻着“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川剧艺术”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耳边还不时传来学生像模像样的川剧哼唱。
据驿都实验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校已有两名有编制的川剧专业教师,实现在一至六年级每班每周开设一节川剧课。不久前,由学生表演的川剧折子戏《皮金滚灯》在第二十三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斩获金花奖。“学校开设川剧课,为川剧的普及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传统戏剧文化的传承。”该负责人说。
驿都实验学校每次演出,67岁的潘启源一定会出现在现场,为孩子们加油、鼓劲。如今,川剧已经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在这里,川剧正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迎来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