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艳,张国锋
(通辽市医院,1.CT科;2.神经内科,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在目前的临床诊治中,CTA指的是开展CT血管造影,为患者的疾病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在目前的临床中应用十分广泛,通过为患者提供无创检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1-2]。针对这一扫描技术来说,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在进行图像处理以后,功能区强大,特别是在对比剂注射技术以及加强扫描技术的作用下,实现了头颈部血管疾病确诊率的提升。但是在采用这一检查手段的过程中,剂量选择一直受到了人们的争议,如果剂量过大,则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辐射,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3]。因此,本研究在抽取80例患者作为样本的基础上,对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
样本选取中,时间段设定在2019.1-2020.5之间,从中抽取80例患者作为样本,按照完全双盲法对其进行分组。观察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7岁~78岁,平均年龄(65.32±2.25)岁。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48岁~77岁,平均年龄(66.35±3.24)岁。在对所有样本患者开展常规检查以后,将精神疾病排除。在此次研究开始之前,医院伦理委员会已经开展了相应的论证工作,同意此次研究。通过对其基线资料开展统计学分析,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两组患者在进行检查中,均采用西门子开源CT进行诊断,患者在扫描前,需要将随身携带的金属物品摘除,然后才能进入检查室。在检查过程中,需要做好呼吸屏气训练,检查中采取仰卧位,扫描的范围自颅顶至主动脉弓水平。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需要平静呼吸,在平扫以后画出相应的感兴趣区,然后进行Bolous监测,将触发阈值的参数设定为120HU,触发以后,需要进行4.5s的延长扫描[4]。在注射45~55 ml对比剂优维显以后,开展CT增强扫描,将其控制在370 mg/100ml,注射速率则需要控制在4~5 ml/L,在对比剂注射完成以后,需要采用同样的速率,将50 ml生理盐水注入其中。在对照组的扫描参数方面,将层厚设定为0.75 mm,管电流设定为400 mA,管电压设定为120 kV,层厚设定为4 mm,矩阵范围为512*512,每圈旋转速度控制为0.6s。
此次研究在统计学软件选择时,使用的是SPSS 19.0,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式来处理一般资料,在开展计量资料分析中,采用(±s)表示,统计学意义衡量的标准设定为P<0.05。
在检查后,两组患者在图像质量的优良率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通过应用低剂量CT扫描的手段,观察组患者在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以及有效球管剂量等指标方面,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图像质量比较
在目前的临床诊断中,CT血管造影能够将CT增强技术结合大范围、薄层与快速扫描技术,更好的提升影像学检查的效果,在进行处理以后,能够将血管细节显示出来,具有操作简便与无创的优势,在面对血管变异、血管疾病等方面的诊断中,有着良好的价值。在检查后,通过应用低剂量CT扫描的手段,观察组患者在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以及有效球管剂量等指标方面,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在当前针对头颈部CTA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尽管低剂量CT扫描技术与常规剂量扫描在图像质量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在采用低剂量CT扫描技术以后,患者能够减少辐射量,安全性更高,在临床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