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艳梅
(百色市人民医院,广西 百色 533000)
尿结石是临床泌尿外科中的常见疾病,病灶通常位于膀胱以及肾脏中[1]。对于尿结石的治疗方案也根据其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当结石的直径小于1厘米时,通常采取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当结石直径大于1厘米时,需要应用开放手术治疗[2]。当前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技术也逐渐在临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有研究表明,尿结石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0年1月期间收入的90例尿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按照手术方式差异将本院2019 年3 月—2020 年1月90 例尿结石患者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中男女各有23/22例,年龄48~62岁,均数为(55.17±4.09)岁。对照组中,女23例,男22例,年龄49~62岁,均数为(55.98±4.16)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尿结石,并且结石直径为1.5~2.5厘米。
对照组:实施输尿管镜下取石术,协助患者取截石位,将输尿管镜经过尿道放置在患者的膀胱中,在直视的情况下将导丝插入患者输尿管开口直到肾盂,在液压泵的灌注下沿着导丝用输尿管镜前端斜面扩张直接进镜。在输尿管镜下用超声探杆将结石击碎,将较大的碎石块取出,小碎石通常可以自行排出,最后将输尿管镜拔出。观察组:实施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选择患者的腋后线和十二肋边缘交界处作为切口,依次切开皮下组织,分离腰背诸肌,并穿过腰背出筋膜,分离腹膜后间隙,将扩张气囊置入其中,在气囊中加入大概500 ml的水,扩张5分钟之后将其去除,做三处切口,分别在髂嵴上缘两指处、腋后线、十二肋边缘,分别插入直径不同的trocar,建立气腹,依次切开皮肤及脂肪,解剖向上段输尿管相关肾盂的位置,在嵌顿部位暴露输尿管上段,予以扩张后钳夹固定,并将其切开,取出结石。
(1)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2)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效果[4],显效:治疗后结石排出,通过检查没有肾积水的现象,并且术后患者没有发生尿路感染;有效:治疗后患者尿结石缩小50%;无效:治疗后尿结石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全文数据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计量资料将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根据资料类型,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多个样本采用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后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相比(n=45,±s)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相比(n=45,±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拔管时间(d)对照组 90.19±10.13 100.18±15.43 10.25±1.41观察组 72.23±11.61 80.93±12.72 6.13±1.08 t 7.819 6.458 15.561 P 0.001 0.001 0.001
观察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治疗效果相比(n=45,例)
尿结石是泌尿科的疾病, 患者会出现排尿困难、尿少、尿痛等症状,偶有尿潴留以及尿流中断等症,临床通常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效果也不同,因此应探寻最有效和安全的手术方式。
本研究得出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后拔管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较对照组的80.00%高(P<0.05)。临床对于尿结石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来清除体内结石,具有根治性强、保护肾功能等作用,临床对于尿结石大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主要的目的是清除体内的结石,并保护患者肾功能[5]。本研究采取的两种手术方式,即输尿管镜与腹腔镜取石术,前者虽能达到一定的取石效果,但其手术耗时长,术后易发生结石移位的情况,导致结石残留,根治效果不佳[6]。应用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在腹腔镜引导下进行手术,使得手术视野更加清晰,不仅能够彻底的清除患者体内的结石,还不容易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发生[7]。因此本研究中腹腔镜手术治疗后治疗效果更显著,并且手术时间和术后拔管时间比较短,术中出血量比较少。然而无论采取何种手术,术中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以尽量降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尿结石能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拔管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