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梅,张 朋,李 凤
(深圳市宝安区宝安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广东 深圳 518102)
新生儿黄疸是指未满月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引发的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该病治疗关键是减少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含量,并通过积极刺激胃肠蠕动,提高胆红素代谢频率[1]。蓝光照射是新生儿黄疸的辅助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施行有效的护理方法可增加患儿安全感与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减轻不良反应[2]。本研究提出应用行为护理干预,并实际以我院收治的行蓝光照射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为例开展实验,取得理想效果,现有汇报见下。
采用分层随机法将我院于2020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92例行蓝光照射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17例,年龄5~27 d,平均(24.53±4.90)d;观察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6~29 d,平均(25.16±4.22)d,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干预,由护理人员帮助患儿调整最佳光照位置,每2h调整体位并测量体温,注意保护男婴阴囊及女婴阴部。治疗过程中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确保水分及营养供给。
观察组施行行为护理干预,具体操作为:(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为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包括新生儿黄疸病理、蓝光光照治疗原理、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消除家属不安感。指导其观察患儿症状表现,监测相关指标变化,出现恶性变化及时通知医师。特别指导产妇母乳喂养重要性、正确哺乳方法、哺乳姿势等,叮嘱产妇在哺乳时可抚摸患儿头部,同时做到按需哺乳,根据患儿每日母乳吮吸量判断是否添加奶粉,确保营养摄入。(2)水中运动:将房间温度控制在28~30℃,水温设置在37℃,护理人员双手托住患儿颈背和双脚,将其缓慢置于水中,在水中按压患儿一侧上肢合谷穴,随后按摩手指掌心,逐渐向上按摩直至曲池穴停止,随后按摩另一侧上肢。下肢按摩先从一侧足底开始,顺肢体向上按摩直至足三里穴停止,随后按摩另一侧下肢。辅助患儿进行上肢上下、内收外展运动及下肢上下、伸展、蛙式运动。运动结束后护理人员使用柔软浴巾帮助患儿擦干身体,以75%酒精消毒脐部,再以一次性护脐带保护脐部。整个过程中可播放管弦乐音乐,减少患儿紧张感。(3)抚触护理:抚摸者又经过系统学习训练,具有3年以上新生儿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担任。事先准备润滑油、尿不湿、干净换洗衣物,将室温、湿度控制在30~34℃,55%~60%。患儿设置为舒适体位,确认皮肤无损伤。抚摸者将手搓热,涂抹润滑油,以头、胸、腹、上肢、掌心、下肢、足底、背部的顺序进行按摩抚触,手法根据部位选择横推、竖推、搓揉等,注意发力从轻至重,用力均匀,每个部位抚触10次。在抚触期间,可播放轻柔的摇篮曲音乐,可不断与患儿交流,传递温柔与关怀,密切关注患儿表情,若其有不适现象及时停止抚触,若过程中出现哭闹可等患儿安静后再进行抚触。
(1)两组护理效果以初排胎粪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恢复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联合评估,其中不良事件包括眼罩脱落、皮肤损伤、针头脱落、反复穿刺。(2)测量两组护理前后白蛋白(albumin,ALB)、非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水平。
数据纳入SPSS 22.0软件,计量资料(初排胎粪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恢复时间、ALB、UCB)以(±s)表示,t检验;定性资料(不良事件发生率)以(%)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初排胎粪、黄疸消退以及胆红素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s,n,%)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s,n,%)
组别 例数 初排胎粪时间(h) 黄疸消退时间(d) 胆红素恢复时间(d) 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 46 6.65±1.52 5.13±1.70 5.22±1.29 2(4.35%)对照组 46 7.81±2.04 7.69±1.56 6.54±1.43 9(19.57%)t/x2 - 3.093 7.525 4.649 5.060 P-0.001 0.000 0.000 0.024
两组护理前ALB、UC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ALB水平较对照组更高,且UCB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ALB、UCB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护理前后ALB、UCB水平比较( ±s)
组别 例数 ALB(g/L) UCB(μmol/L)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46 50.56±3.49 78.11±4.41 292.41±11.56 144.62±8.83对照组 46 50.91±3.80 65.30±5.03 291.69±9.94 189.56±9.05 t-0.460 12.988 0.320 24.106 P-0.323 0.000 0.375 0.000
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生成较多、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不足、胆汁排泄障碍等因素引发的儿科常见病。蓝光照射治疗是该病的重要辅助治疗方法,其可使非结合胆红素氧化异构为水溶性双吡咯化合物,随胎儿代谢排出体外,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但应当注意的是,蓝光治疗过程中容易引发发热、腹泻、青铜症等不良反应,需要施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故本研究提出应用行为护理干预[3]。该护理模式原理是通过健康宣教帮助患儿家属正确认知疾病,对其育儿行为进行干预,同时对患儿进行行为干预,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缩短病情康复时间[4]。
刘密[5]在新生儿黄疸患儿中施行行为护理干预,其结果指出,采用行为护理干预的患儿干预有效率达94.0%,远高于常规护理干预的患儿的62.0%,提示该护理模式切实有效。本研究实际以我院收治的行蓝光照射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为例开展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初排胎粪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ALB水平更高,UCB水平更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行为护理干预先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儿家属对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的认知能力,引导其进行正确哺乳行为,提高新生儿吸吮频率,刺进肠道蠕动,减少胆红素重吸收[6]。水中运动可以给予新生儿皮肤良好刺激,有助于提高推拿按摩效果,增加迷走神经兴奋性,加速食物消化与胎粪排出速度。抚触行为则讲求操作者与新生儿情感、动作的双重交流,利用皮肤传递温和刺激,加强胃肠蠕动,促进胆汁排泄,减少胆红素的循环量,激发机体免疫力[7]。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施行行为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病情恢复时间,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纠正ALB、UCB水平,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