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桥,王婷彦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广东 佛山 528333)
当前,公共体育设施不仅是人民群众强身健体、愉悦精神,提升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1],也是提升城市生态效益、彰显民生情怀、凝聚文化魅力、推进基层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作为我国县域经济的领头羊,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一,十次获评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2018年成为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2]。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顺德区市民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日益强烈,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深层次供需矛盾逐渐凸显。因此,开展公共体育设施的全面调研,精准分析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存在的短板,为政府提升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水平提供参考。
调查从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和需求两端展开:供给侧调查面向区、镇(街道)、村居(社区)了解现有的公共体育设施种类、数量及结构,主要采用焦点访谈、资料收集、实地考察法;需求侧调查面向顺德区市民了解公众对于公共体育设施的各类需求、满意度及建议等,主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其中问卷调查覆盖到顺德区10 个镇街205 个村居,共计发放问卷1 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 437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8%,问卷回收情况见表1。数据处理采用计量统计分析软件stata16。
1)公共体育设施总体情况。
近年来,顺德区以“社区体育公园[3]”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投入力度,体育设施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很大程度改善提升。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全区建有大型区级体育中心、游泳馆各1 个,其中顺德体育中心占地面积约7 万平方米,建有社区体育公园120 个,绿道约500 公里,全区共有适合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各类体育场地共3 157 个,较2015 年的3 011 个[4]增加146 个,各类体育设施数量达到6 337 个,基础体育设施普及率为75.1%,人均体育面积约1.01 平方米,每万人体育设施场地数达到22.7 个,具体见表2。同时,根据《顺德区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 年规划建成占地面积约25 万平方米的顺德新体育中心,公共体育设施的迅速发展,有效改善了市民的健身条件。
表1 调查回收问卷情况
2)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结构。
2010 年起顺德区高标准开展“全民健身工程”,结合“美丽文明示范村居”、“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等行动,逐步构建起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实现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全覆盖。目前全区公共体育设施主要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门球场、健身器材、健身步道、足球场、游泳池,见表3。
表2 顺德区体育设施基本情况
表3 公共体育设施覆盖情况
从公共体育设施种类配置看,各村居体育设施的标准配置一般包括健身器材、篮球场、乒乓球台、羽毛球场,每个村居平均依次配比分别为15.5 个、5.1 个、4.7 张、3.7 个,门球场、足球场、游泳池村居配比均不足0.5 个。从居民小组体育设施配置看,除健身器材外,其他各类体育设施居民小组平均配比均不足1 个。从各类体育设施覆盖情况看,篮球场覆盖率最高,有95.6%的村居建有篮球场,82.9%的村居配有健身器材,乒乓球台、羽毛球场、健身步道覆盖率分别为81.5%、73.7%、54.1%。
1)公共体育设施需求满足情况。
问卷调查显示,93.3%的受访市民所在村居(社区)配置有公共体育设施,这与表3 公共体育设施村居覆盖情况基本一致。从需求满足看,受访市民认为所在村居现有的公共体育设施完全满足需求的占比为18.3%,部分满足的占63.0%,同时有15.5%的受访市民认为所在村居公共体育设施配置齐全,38.3%的受访市民认为比较齐全,但仍有超过10%的受访市民表示不能满足需求,见表4 所示。
表4 公共体育设施需求满足情况
另外,调查显示,受访市民首选的健身场所是公共体育场地,占比为31.7%,接下来依次是公园广场(29.5%)、自己家(25.9%)、健身会所(7.3%)、单位或公司体育场地(5.6%)。这说明如果周边的公共体育设施能够满足需求,大部分市民还是会选择公共体育场所锻炼。
2)公共体育设施类型匹配情况。
调查显示(表5),顺德区市民最喜爱的体育锻炼项目前五位分别是慢跑(51.6%)、健身器械(42.3%)、羽毛球(33.5%)、游泳(27.8%)、篮球(25.3%),接下来占比超过5%的体育项目依次包括自行车、广场舞、足球、保龄球、跳绳踢毽、保龄球以及乒乓球。从现有的基础体育设施看,目前顺德区公共体育设施主要以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门球场、健身器材、健身步道、足球场、游泳池等为主,这与公众对体育设施的主要需求类型基本吻合。但同时,受访市民认为所在村居还需进一步增加数量的公共体育设施依次主要有健身器材室(19.1%)、羽毛球场(14.6%)游泳池(10.8%)、篮球场(10.5%)、健身步道(10.4%)、活动广场(9.6%)等,说明主要的公共体育设施数量还需增加。
表5 受访市民最喜爱的体育项目 %
3)公共体育设施便利需求情况。
便利性是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基本要求。调查显示,52.8%的受访市民认为公共体育设施距离应该在步行10 分钟以内,39.7%的受访者可接受步行10~30 分钟,见表6。从体育设施利用率看,经常使用公共体育设施的受访市民仅占30.3%,偶尔使用的占比为53.5%,有15.0%的受访市民不太使用或从不使用,其原因可能有不爱运动、距离不方便、设施数量少等。同时,62.0%的受访市民表示可接受的花费应该在每小时10 元以内,32.%的受访者表示可接受11~30 元。公共体育设施作为公益性服务产品,应该以免费或以极低价格提供,调查显示顺德区95.4%的公共体育设施是免费开放,仅游泳池、足球场受维护成本影响免费开放率相对较低。
表6 公共体育设施需求满足情况
4)公共体育设施满意度情况。
调查显示,目前顺德区市民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满意度仅为56.6%,其中表示非常满意的占12.0%,有约5%的受访市民表示不满意,这说明公众对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满意度仍有待提升。尽管近年顺德区公共体育设施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同时,受访市民认为目前顺德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不足主要体现在缺少室内设施或场所(53.3%)、设施或场地类型不齐全(46.3%)、设施或场地数量不足(37.2%)、全民健身普及力度不足(24.4%)、设施或场所距离远(17.7%)、设施或场所缺乏管理和维护(15.3%)等(见图1),为公共体育设施的改善提升明确了方向。
图1 公共体育设施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以上公共体育设施供需两侧的调研分析,虽然顺德区公共体育设施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但随着市民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顺德区在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结构、布局、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设施相对不足。虽然顺德区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但设施供给数量仍显不足,接近四成的受访者认为设施场地数量不足,主要原因可能有: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率不高,根据《广东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实施意见》有关体育设施建设规范[5],顺德区村居体育设施达标率为75.1%;二是体育设施覆盖深度不足,根据《佛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 年)》文件精神,到2020 年构建起区、镇(街道)、村(社区)、自然村(居民小组)四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但目前顺德区1 867 个居民小组的基础体育设施主要种类配置比均不足1 个。
2)供给结构略显失衡。一是体育设施种类不多,层次单一。调查显示全区配置了6 种以上设施的村居不到20%,认为所在村居体育设施满足需求的受访市民不足20%,认为所在村居体育设施配置齐全的不到16%,无法满足市民多样化健身需求。二是室外和室内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规模失衡。调查显示受访市民认为顺德区公共体育设施存在的最大不足就是缺少室内设施和场所,说明当前顺德区室内公共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三是设施分布不平衡,2014 年来顺德区扶持建设的社区体育公园陈村、伦教镇(街)4 个,而同期容桂、勒流镇(街)分别建设18 个、17 个,另外有13.7%的村居体育设施配置不足10 个,38.1%的村居体育设施不足20 个,而有19.5%的村居配置超50 个。
3)保障机制有待健全。一是统筹规划不足。目前顺德区土地资源非常紧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部分新建社区体育场地用地指标难以保障,需从更高层面进行专门规划。二是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目前全区体育设施建设经费主要以区、镇街、村居三级资金投入为主,其中区级经费主要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为主,财政投入有限。三是体育设施管理与开放有待改善。调查显示,仅54.5%的受访市民认为所在社区体育设施状况良好,有15.3%的市民认为体育设施缺乏维护和管理,部分公共体育场馆(包括学校、企事业单位)对外开放时间数量不多,且免费开放日宣传不到位,导致体育资源闲置浪费。
当前,顺德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应结合地方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美丽顺德建设等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发展实际,重点从公共体育设施的精准供给出发,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拓宽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一是注重结构调整,研究制定出台《顺德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结合美丽文明示范村居建设实施体育工程精品化、设施建设标准化、服务体系网络化工程,加快建成区、镇街、村居、居民小组四级健身网络体系。二是因地制宜、因居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公共体育设施或特色鲜明的主题体育公园,考虑建设一批时尚体育或科技体育项目的场地设施,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新型体育设施,实现公共空间复合利用。
2)创新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方法。一是创新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积极探索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模式,以政策扶持、财政补贴、安全监管、多方合作等多种措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事业开发,扩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融资范围,大力鼓励发展体育旅游、运动康复、健身培训等体育服务业。二是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根据其功能、特点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调查显示,九成市民建议开放所在村居周边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三是研究制定《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办法》,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公共体育设施管护主体,健全公共体育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