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内在逻辑的理论探析与实践探索

2020-04-27 02:04邵月娥
关键词:劳模工匠劳动

邵月娥

(安徽省总工会干部学校 合肥市 230031)

自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中“坚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出以来,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践行这三种精神,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对三种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内在逻辑尚缺乏深层的理论探讨。可以说,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因应时代发展、人民期盼、产业需求而生的话语表述。新时代下,弘扬这三种精神,就是要孵化、催生、创造这个时代的精英,从而发挥其引领新时代奋斗者砥砺前行、感召新时代拼搏者艰苦奋斗、激励新时代追梦者敢于圆梦的积极作用。

一、新时代语境下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提出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当选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后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前夕,就来到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为探索新时代下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年之后的“五一”前夕,习总书记来到乌鲁木齐市,在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时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弘扬劳动精神”,这是习总书记首次提出劳动精神,并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模范身体力行传播和党员干部带头弘扬,共塑时代新风。

2016年“五一”前夕,习总书记来到安徽视察工作,精心安排了一场全国部分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习总书记首次公开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这为世界制造业大会永久落户合肥、安徽如何在中部地区崛起、发挥产业优势提供了方向指引。

2018年10月22日,中国工会十七大召开。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中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总结为“八个坚持”,其中,第五个坚持就是“坚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至此,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并列提法不断见诸各类媒体。

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雏形早已有之,并不陌生甚至习以为常。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产业转型升级、人工智能挑战,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倡导中国智造,坚持质量立国、提倡柔性生产的呼声亟需大力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三种精神也在时代的呼声中和脚步的追赶中被不断注入新鲜又丰富的时代元素。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凸显个人追求与奉献社会的统一,是劳动者把追求自我实现融入到奉献社会的洪流之中,是完成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后的社会反哺,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优异表现与强烈的亲社会行为从而促进社会向和谐有序、生机蓬勃发展,集中表现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追求;劳动精神的时代内涵凸显理念认知与行为实践的统一,理念认知上表现为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行为实践上积极践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集中表现为劳动光荣、劳动伟大,遵纪守法、勤勉工作,诚实守信、坦荡无私的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凸显自我世界与职场环境的统一,应对瞬息万变的职场环境“以不变应万变”的生存法则与“对高品质不懈追求”的内在素质,是“道”的层面追求稳定的工作品质、高尚的人格与“技”的层面追求扎实的工作技能与学习能力的的统一,集中表现为崇实致用、开拓创新,精益求精、敬业求索,顺物循理、力学笃行的精神追求。

(一)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劳模”一词始终与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早在1945 年,毛泽东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劳模具有“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并于1950年首次全国性的劳模表彰大会上对劳模的“三个作用说”给予了明确的界定。革命战争时期有“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新劳动运动旗手”甄荣典等;国家建设时期有“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等;改革开放时期有“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蓝领专家”孔祥瑞等;新时代有“中国航天火箭的心外科医生”高凤林、“从农民工到知识型技能型大师”巨晓林等。劳模精神也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赋予新的内涵,由建国前的“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革命型,建国初期的“不怕苦、不怕死”的老黄牛型,发展为更加注重“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模类型逐渐多元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并进一步明确了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的广大劳动者学习劳模精神、践行劳模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劳动模范提供了基本遵循。

爱岗敬业是对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争创一流是对先进性的不懈追求;艰苦奋斗是不畏艰难困苦、坚持奋发进取的工作作风,勇于创新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担当使命,是劳模精神的核心;淡泊名利是轻视外在的名声与利益的崇高境界,甘于奉献是对自己的事业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主动修为。

(二)劳动精神的时代内涵——劳动光荣、劳动伟大,遵纪守法、勤勉工作,诚实守信、坦荡无私

习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这些重要论述从个人财富的创造到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以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赋予了劳动精神丰富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的劳动精神重塑了劳动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美好追求,表现为一切符合时代要求、创造各种价值的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行为及其所体现出来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积极状态。理念认知层面,尊重劳动是把劳动视为人类的本质活动和创造财富的源泉,奉行“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劳动认知,尊重一切劳动价值;崇尚劳动是认可劳动价值虽有大小,但职业并无高低,秉持“遵纪守法、勤勉工作”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是发自内心热爱,身体力行劳动,爱惜劳动成果,遵循“诚实守信、坦荡无私”的劳动品德,通过劳动彰显自身价值。行为实践层面,辛勤劳动是指辛勤耕耘、埋头苦干,是劳动者应有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诚实劳动是指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严格工作标准,坚持初心、恪尽职守;创造性劳动是指基于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基础上,敢于突破僵化思维,善于创新创造,三者存在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三)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崇实致用、开拓创新,精益求精、敬业求索,顺物循理、力学笃行

尽管“工匠精神”的提法较新,官方表述最早见于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但所植根的人类历史更长,语境也更丰富。1840年以前,中国社会拥有与农耕时代自然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一整套工艺技术,衣食住行用玩,自给自足,自成体系。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正是产生于此,千百年一贯而来,上承下传,如《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技艺水平要求;《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则体现了技以载道、道技合一的技艺伦理宗旨,强调外在劳动与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这种“技”与“道”的统一造就了高质量产品与高尚人格,甚至塑造了一个民族百年辉煌的传奇历史。

伴随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尤其是颁布实施《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改革方案》以来,在大力倡导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培养高技能人才、实施个性化生产、打造全产业联动等产业变革大背景下,“崇实致用、开拓创新,精益求精、敬业求索,顺物循理、力学笃行”的新时代“工匠精神”越来越成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诠释语境。其中,崇实致用追求功能实用、关乎国计民生、人文色彩浓厚的物品生产,主要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重视实用的基本实践特点,坚持实用根本,摈弃舍本逐末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坚持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坚持问题导向,诉诸现实实践,实施创新创造。古有“鲁班造锯”、印刷工匠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今有大国工匠们的各种专利发明创造,他们都坚持在崇实致用前提下的开拓创新,从求“善”的角度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精益求精诠释着精雕细刻、精耕细作、刻苦钻研、敬职敬业、一丝不苟的精神,敬业求索则追求一种高度专注忘我的“福流”状态,达到了道技的合一,从求“美”的角度实现技术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顺物循理则追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因材施艺,各随其宜、各顺其律,注重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力学笃行则源自我国士农工商的价值定位,工匠的受教育权被限制,尽管如此,工匠仍坚持科学探索,尊重实践经验、日积月累,一旦有机会接触科学知识,其表现远远大于其他社会阶层群体,从“真”的角度实现技术价值与科学价值的统一。当我们将工匠精神置于当下产业发展环境并诉诸“人”的主体价值追求时,工匠精神不失为“职场环境与人的自我世界的契合”,进而迸发出从业者作为“新时代工匠”的无限潜能,彰显着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产业工人新型职业观的优势。

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在逻辑关系

从诉诸群体看,劳动精神的主体是广大的普通劳动者群体,劳模精神的主体是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群体,工匠精神的主体是面向拥有专业特长和一技之能的产业工人。从作用功能看,劳动精神致力于社会氛围的营造,是基础和根基,激发广大劳动者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真正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让劳动者成为社会最受尊敬的人。劳模精神致力于动力机制作用的发挥,是示范和引领,劳模的作用价值更多表现为以“勤于劳动”的点、“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干劲带动“经济发展”的面,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以“忠于岗位”的点消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二元分离”的错误认知带动“社会和谐”的面,树立“将职业视作服务社会和群众的平台”的新时代职业观,有力保障社会和谐有序前行;以“精于探索”的点、“破坏性变革”的品质带动“组织创新”的面,实现企业的组织创新与长远发展。工匠精神致力于服务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传承和创新的结合。目前我国的生产方式已由粗放式转为绣花针一样的深耕细作,发展理念由“生产导向”转为“客户导向”,工作内容由简单易行变得复杂多变,操作方式由机械重复到智慧创新,在精湛的操作技艺中要求融入个性化设计、创新性元素、决策性内容,在原有手工工匠的“道技合一”的基础上融入“器”,使智慧机器在“技”的完善和“道”的“引导”下实现更多的可能。从相互关系看,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表现为部分和整体的联系,劳模精神是劳动精神的一部分。劳动精神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应该具备的精神,劳模精神则是成为劳模必须具备的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表现为外力和内力的作用。劳模精神从外部影响和引领每一位劳动者比先进、超先进、从平凡走向不平凡的外力,是超越别人的精神,从而照亮别人的生命;工匠精神则是从内部唤醒和激励每一位劳动者不断自我挑战、自我超越、成为最好的自我的内力,是超越自己的精神,从而点亮了自己的生命。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表现为共性和个性的关联。劳动精神是所有劳动者的一种共性表达,人皆有之,工匠精神则揭示了不甘平凡、锐意进取、精益求精的劳动者个性,这种个性是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自我超越过程中彰显出个人优势与人格魅力,是成就杰出劳动者的根源。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提法是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时间先后进行的表述,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劳动精神是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基本观点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那么基于劳动精神之上的普通劳动者,如果在工匠精神的内在唤醒下,不仅超越了曾经的自己,超越了别人,成为行业、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劳动者,自然就会成为别人效仿的楷模,从而成为能够影响别人的劳模,劳模精神就会应运而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劳动精神是使人成为普通人的精神,工匠精神是使人成为更加卓越的人的精神,劳模精神则是使人成为影响别人的人的精神,这是一种逐步递进、不断深化的关系。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逻辑关系图

四、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基层实践

(一)打造在街道社区的劳动模范事迹长廊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双岗街道高河埂社区模范事迹长廊,响应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步伐,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抗战精神、道德模范精神”为主题,集知识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使“劳模花”开在了社区街巷。作为合肥市庐阳区双岗街道的一名基层工会工作者,李志强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可以安放“劳动之光”的地方,在街巷里广泛传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

高河埂社区模范事迹长廊发轫于2015年打造在双岗街道一里井社区服务中心“职工之家”的劳模墙。随后不久的国庆前夕,李志强和双岗街道高河埂社区几名工作人员结成新的工作团队,历时3个月打造出全省首家社区英模事迹长廊,长廊坐落在社区办事大厅内。自长廊揭牌问世以来,得到了众多党员、领导干部和职工、居民群众的广泛好评与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高河埂社区模范事迹长廊的打造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基于以下客观形势需要:一是办公场所紧张。2015年4月高河埂社区整体搬迁至新办公场所后,尽管办公面积由原来的100平方米扩增至600平方米,但社区各项工作都要进行新的部署,而社居委办公用房紧张一直是让老城区各街道普遍感到头痛的事情。因此,长廊就是利用楼梯间和走廊等公用面积打造出来的。二是响应国家号召。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2014年五一前夕连续发表了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重要讲话,中央大力倡导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又适逢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此时兴建长廊别具一种特殊的纪念意义,社区亟需一种凝聚人心、充满正能量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三是发挥自身优势。高河埂社区先进模范人物资源较为丰富,包括一位抗战英烈、一位全国道德模范和一位全国劳模,此外还有省部级劳模和市级劳模11位。他们的事迹十分丰富、感人至深,但是辖区职工与居民群众知之甚少;加上劳模高龄化(年龄最大的劳模已经超过90岁),挖掘劳模事迹工作迫在眉睫。在之后的时光中,李志强又着手对长廊加以扩建,在办事大厅和走廊内增加抗战、劳动主题的书画作品,自行撰写设计,同时请人制作一套12幅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举办系列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如举办书香文化节作品发布会,邀请青年漫画家榆木根据12位劳模事迹创作了诗配画作品《诗像劳模》等,取得显著成效。一是阵地建设显著得到增强。依托社区模范事迹长廊,打造了社区党组织、党员的活动场地——党联基站,作为“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的一个较有成效的案例,将带动社区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稳步推进。二是社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通过模范事迹长廊的建设,先后推出了《践行我们的价值观读本第一、二辑》和话剧《蔡炳炎》,广大居民感受到正能量的鼓舞,社区工作人员也以“修身、励志、笃行”的君子文化为训言,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社区各项工作。下一步,高河埂社区模范事迹长廊将对其他典型人物模范事迹(双岗街道共有各级劳模60多位)进一步挖掘与宣传,让更多的年轻人、更多的学生来这里进行劳模精神的洗礼。为了扩大宣传、便于社区广大职工群众观看与了解,今后将在社区楼宇、小区等处选址增设长廊缩微版。“长廊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和激励,就像盐溶入水一样无形无色、无声无息地流淌于社区的血液里。”社区一名讲解员动情地说道。在社区居民心中,模范长廊是“一方供广大干部、职工和居民群众学习交流的园地,是一株在精神上予人慰藉的香柏树”,穿梭在社区里,用多样方式传播劳模文化和劳模精神。“劳模之花”要在社区“牢牢扎根、绽放于社区这片沃土”。

(二)激活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工匠年薪制”

2017年,淮北矿业集团积极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改革方案》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为抓手,制定了系列配套制度规定,通过实施“工匠年薪制”这一切入口,极大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制定出台《淮北矿业2017-2020年工匠计划行动》,提出“20-200-2000”工匠培养计划,用四年时间分别培养20名左右“工匠大师”、“200名左右淮北矿业工匠”和“2000名左右能工巧匠”,提振了职工的士气。二是评选采用“积分制”。企业鼓励职工参加全国、省级、集团公司等各层次的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技术创新等,根据参赛结果予以不同等级加分,为职工实现工匠梦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与量化指标。三是打通技能与技术职称通道。工人身份一直是限制产业工人收入水平和职场晋升的重要因素。淮北矿业集团勇于打破常规,重新进行制度设计,规定凡评为“工匠大师”的,技能等级直接认定为高级技师,被评为“淮北矿业工匠”的直接认定技师,这极大调动了产业工人的工作热情。四是提升经济待遇与政治待遇。被评为“工匠大师”“淮北矿业工匠”的蓝领工人实现年薪制,享受聘期内15万-20元元不等的“年薪”,而且不受企业效益的影响,职工的获得感和安全感大大提升;同时给予相应政治待遇,如当选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优先当选党代表等,进一步从政治上保障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五是企院合作共建工匠大师工作室。淮北矿业集团依托淮北煤电技师学院综合实训基地建立工匠大师工作室,并给与20万经费支持,首批5位“工匠大师”入驻后实行“新型学徒制”,量化指标考核,要求每年带出徒弟不少于3人,将工作室打造成向企业源源不断输入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工匠年薪制”犹如一个支点,与之配套的制度、措施、机制等形成了一个杠杆,撬动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快速发展,为建设一支知识型、技术性、创新型新型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鲜活的基层范本,为在企业乃至社会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提供了可行的基层经验。

猜你喜欢
劳模工匠劳动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工匠神形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