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会敏,王佳慧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以创新思维为特点,以”互联网+”为新模式的乡村精准扶贫方式正不断地取代传统的粗放型扶贫模式。但在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之中,一些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因此推动乡村精准扶贫模式从粗放化走向精准化与灵活化就成为了当前乡村精准扶贫亟需解决的问题。“老古农”电商平台,在新趋势的大环境下,因地制宜地运用资源优势,紧抓“精准”二字,以新的模式脱胎于贫困地区。本论文在分析当前国内乡村精准扶贫的问题之上,详细地介绍老古农平台,并总结分析出科学、高效的精准扶贫新模式,以更好地实现国内全面脱贫的现实需要。
精准扶贫,即根据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进行分析,打造出科学有效的程序。在此基础之上,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扶贫模式。必须遵循“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原则,根本目的是要帮助贫困农户转变其落后、被动的思想,以实现自主创富,才有利于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2.1 老古农平台的目的
最大化提高古田镇土特产销量、振兴地方产业、发展地方经济,将目标客户群体定位在40-70岁养生消费群体,并推出多种细化的农产品,使农产品覆盖面扩大,受众群体增加。使消费者体验地方特色农产品,并通过境内与跨境电商及创新营销方式进行高效全面覆盖推广。“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将该品牌打造成为助农脱贫、精准扶贫、创新扶贫、大学生扶贫创业的示范窗口,从而实现提高地方特产销量、振兴农村经济的目的。
1.2.2 老古农平台的模式
老古农为助力精准扶贫儿生,以创新的方式,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全媒体立。
体化宣传模式,从经营、管理、组建、项目等各方面,全方位做好精准扶贫。打开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构建电商平台,通过老古农线上电商服务的利用,拓宽销售渠道。
六个精准 老古农的精准落实扶持对象老古农平台的服务对象为该地区的贫困农户,利用主动加入产业链的模式可以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且没有任何成本,也不会产生识别不清的问题。项目安排利用老古农为媒介,有效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实现完整的产业链,以此转化为经济利益。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之中,还为贫困农户提供相关工作岗位。资金使用老古农平台所需资金较少,更多地集中在人文方面的建设,以打通渠道的方式来建成当地特色的产业。以较少的资金使用来实现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到户与当地的贫困农户、收购商、合作社挨家挨户进行细致的项目介绍与洽谈,将该平台落实到户,以此实现资源的整合。因村派人除了当地政府的统筹发展之外,大学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号召,在该地区派出多支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以帮助落实该扶贫模式。脱贫成效老古农平台运营九个月,就达到了帮助当地农户卖出土特产2130斤,实现销售额超200万的结果,其经济效益显著。可以有效地改变当地地经济状况,有利于贫困农户数量地减少。
1.基本现状:截止2019年,中国95%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对全球减贫事业贡献率接近75%。但国内现行的精准扶贫政策任然存在较大的制度问题,国内不少的扶贫项目都*基金项目:福建省2019-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老古农--筑梦古田土特产供销平台》的研究成果之一,目前由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管理学院王佳慧等同学的团队负责;2020年度由步会敏老师主持王佳慧等同学参与的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厦门市文化旅游会展业提质增效的对策研究》的结题成果之一[厦门市社科联、厦门市社科院资助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项目(批准号)]。趋向于粗放型扶贫,即针对性较弱,实际效果与扶贫投入并不持正比。例如,扶贫政策中的”低保”扶助就存在诸多问题。根据数据显示,低保补助的很大一部分流入了农村中相对经济比较宽裕的家庭之中,而真正的贫困农户却没有享受到低保政策的支持。
2.2.1 精准扶贫的机制问题
(1)识别机制
有效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是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但由于我国精准扶贫政策所覆盖的范围较广,涉及人群较多加之各种不确定因素而难以做到精准识别,同时传统的人口识别机制会造成大量的时间、经济、人力成本,并且识别的贫困人口有相应的偏差,会造成一些不公平现象。
(2)协商机制
精准扶贫工作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上级与下级、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对话。而在此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信息传递不对称的问题,进而导致了扶贫工作难以有效推进。而协商制度可以通过彼此间的双向交流与沟通,以达到彼此信任、协商共赢的目标。因此,在当前的扶贫工作之中,我们需要一套完善的协商机制来帮助我们扶贫工作有效地展开。
(3)进入与推出机制
对贫困人口进入和退出机制把握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精准扶贫减贫工作能够有效完成,其影响重大而深远。所谓贫困退出机制指的是通过规范的,可操作性强的的退出标准、退出程序和后续管理措施。精准扶贫工作之所以在具体制度和时间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的原因在于贫困县基于附着于贫困县上之上的大量丰富的扶贫资源而不愿意”摘掉”贫困的帽子。所以为了推动基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展开,有必要对贫困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严加限制。
2.2.2 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识别还不精确
一方面,某些地方政府在为了争取到更多扶贫资金支持的情况之下或者在脱贫过程中减轻脱贫压力,出现扩大贫困户数量的问题,使得一些非贫困户建档立卡。另一方面,一部分真正的贫困户却没有纳入到贫困档案卡中。根据数据研究表明,某些贫困地区有将近1/3左右的建档立卡户事实上并非为贫困农户。在这样的现状之下,真正需要扶贫帮助的农户却没有得到支持,精准扶贫的资金配置错位。而非贫困户对扶贫资源的分享,拉低了扶贫资金注入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引起一定的社会矛盾。
2.2.3 产业项目投入的选择与精准扶贫之间存在着矛盾。
(1)不同部门的扶持力度存在差异。因为不同部门的权力大小以及执行力各不相同,会造成扶贫工作发展进度难以同步推进的状况。在不同的扶持力度下,不仅仅会造成扶贫结果的不同,还会产生贫困村之间的发展差距,导致贫困人口的收益不同,会使收益较低的贫困户产生心理落差。
(2)扶贫措施过于单一。很多贫困地区进行扶贫,都会照搬其他地区的扶贫方式,进而导致扶贫措施过于单一。因为扶贫的措施没有根据地区的相应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会导致政府资源的投入,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政府资源投入与当地资源没有进行有机结合反应出扶贫政策与当地政权建设的不紧密性。进而导致扶贫项目驱动力较小,影响率与投入率不成正比。
将精准扶贫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资金扶贫、文化扶贫、技术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农业扶贫、公益扶贫。问绕这七大板块,在贫困地区开展全方位的扶贫项目。根据七大模块的布局,不断完善扶贫机制中的识别机制、协商机制以及进入与退出机制,推动各大模块与机制之间的配合发展。例如老古农平台,通过电商技术的运用,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打造独居特色的产业链,同时还可以兼顾当地的文化扶贫,利用原有的红色旅游资源,从层次、多布局地推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弱化机制问题在扶贫效果之中的影响。
传统的低保财政补贴是乡村扶贫的常用手段,但这种资金配置方式只会在短时间内改善部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可以说“指标不治本”,在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也无法达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创新扶贫资金的配置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可以通过村社内置合作社互助金融,支撑农民产权实现以及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村民社共同体服务村民、经营乡村和治理村庄的能力。例如,老古农平台提倡当地政府对菌类农土特产生产户进行农业补贴,将更多地资金运用在当地生产链的各个环节之上,运用一定的投入得到较为可观的产出。
精准扶贫很重要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贫困人口,安于现状,习惯于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思进取。一味享受国家扶贫政策所带来的红利。因此要大力矫正部分农户的思想,对贫困农户进行精神扶贫,推动乡村基层教育的发展,将精准扶贫的目标与内涵准确地传输给贫困农户贫。相应地在技术、知识方面进行引导,在此基础上帮助农户培养自我创富以及实现脱贫实践和可持续性生产的能力。老古农平台就在生产链之中加入线上销售渠道,并且给当地农户进行电商培训,让农户自主掌握电商销售,利于产业链地不断扩大。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必走之路。只有,兼顾环境保障设施和发展保障设施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形成长效的扶贫机制,为贫困户创造脱贫机遇、提高贫困户的生存技能。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角度设计好农民发展的基础平台。老古农服务的古田地区,为了更好地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深度开发当地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之上,全面地完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当地的面貌焕然一新,并为乡村振新、精准扶贫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老古农”项目团队,走进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并实践,通过对农户土产特产和销售渠道进行合理配置,并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特色土产供销电商平台。以科技优势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形成一条完整的现代化的农产品供应链。以此更好地为当地精准扶贫项目地深入而助力,为当地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利益提供了一个高效而又信息化地平台。
该项目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全媒体立体化宣传模式,从经营、管理、组建、项目等各方面,全方位做好精准扶贫,致力于成为古田独一无二的扶贫土特产销售点。同时,在老古农的宣传当中也提高了当地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本项目打开老古农线上销售渠道,构建电商平台,通过老古农线上电商服务,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在线下也开设了实体店,将线上与线下平台相结合。不断地扩大扶贫的受众群体,真正意义上引领本地农土特产走出老区,迈向新的领域;同时,也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国家对于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要求,且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