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红蕾 魏炜
[摘 要] “1+N”互联模式是指以“1”方面为主线,兼顾“N”个方面,并且各方面均互通互联,从而产生大于“N”倍的效果。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通过经验总结,在专业建设实践中运用“1+N”互联模式,达到能够随着社会需求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效果。教学实习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有些院校将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合并,有些院校命名为跟岗实习、生产实习。其本质上都是结合专业课程教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是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在完成本专业主要基础课程或部分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学校组织安排,阶段性地学习专业生产流程、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阐述教学实习推进的意义,分析教学实习过程中产生问题,基于“1+N”互联模式思考高职院校教学实习管理,以期能够得出有效的办法。
[关 键 词] “1+N”互联模式;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学实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3-0168-02
一、推行教学实习的意义
(一)能够深化校企紧密合作的程度
随着新零售、大数据、智慧化等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变革性影响,现代物流业也在升级变革中,传统的物流操作工人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物流企业的需求,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在数量上供不应求,在结构上也处于失衡状态,这成为制约物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物流业由于其季节性变化的特点,人才缺口在旺季的时候尤其巨大。为解决人才需求短缺,企业重视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对于学校,在教授学生基础理论课程,进行一定条件的实训之后,为了让学生切实理解物流不同岗位职能,将理论知识快速转化为实践技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方式。
(二)节约学校实训投入成本
在企业里进行教学实习,可以完成很多校内教学实习项目,更好地将教学项目与实际工作岗位进行融合,提高实训效果。学校也无需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相关功能的实训室,优化资金资源配置,节约实训室的投入成本。在校企双主体模式下,教学实习过程中由企业和学校各配置一名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训,避免在校内实训课程中需要配置多名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减少在校内实习过程中师资力量的投入。
(三)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
不同于在学校模拟环境下进行的实训课程,在企业进行教学实习,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物流岗位工作实践,了解物流企业各个部门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业务流程,接触最真实的业务,使用最先进的设备,能够真正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
2.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学生在企业进行教学实习,需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按照企业的规范进行操作,通过企业导师在工作过程中的正确指导以及学习身边真实的工作案例,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3.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
教学实习过程中,学生进入具体的企业实习,能够具体了解物流管理相关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以及职业发展通道,加之身边导师、同事的交流以及工作的成就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四)提高教师业务技能
物流管理是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物流教师大多缺少物流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平时大多数时间在课堂上进行授课,校内的实训课程多以模拟为主,与实际物流岗位有一定差异,即便高职物流教师每年都有下企业实践安排,但是时间有限,因而对物流行业的现状及趋势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教学实习,教师可以在了解现下物流技术或者物流理论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现状,通过与企业导师的合作交流,掌握物流及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通过对学生实习状况及企业发展需求的了解,更精准地把握物流岗位技能需求,结合行业最新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使得日常授课内容接近物流实际,还可以丰富教学方法,教学案例更加生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双方合作仍缺乏紧密性
校企双方由于各自的性质等,虽然在合作中逐渐向对方靠近,但是由于一些矛盾的存在,紧密度不高。一方面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课程的设计上与教学实习以及之后的顶岗实习的岗位要求上存在矛盾;另一方面,校企双方在教学实习安排时间和岗位设置上存在一定矛盾。主要體现在企业物流人才需求高峰期与学校授课时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缺乏一定的紧密性;企业安排的实习岗位大多数是当时比较紧缺的一线操作岗位,与学校制定教学实习内容存在一定矛盾,缺少紧密性。
(二)实习岗位不全面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实习时,涉及岗位大多是仓储过程的一线操作岗位,合作企业较少,不能涵盖多个物流岗位和多个行业的物流。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合作企业大多数是电商物流企业,学生教学实习期间所参与的岗位多数是仓储过程的分拣、复核、打包工作。由于多方面限制,学生基本上只从事其中某一个环节。而其他高职院校即使安排多个企业实习,也只能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家企业进行实习。学生了解的岗位单一、接触的行业也单一。学生未能通过教学实习对各类企业运作模式、企业工作环境进行较充分的了解,导致学生在就业时定位不准确、意向不明确。
(三)实习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
教学实习的考核主要是综合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学校教师考核的时候需要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但是由于实习地点、实习时间等与学校教师的其他教学工作有冲突,这就导致教师无法全程跟踪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表现。所以学校教师在实习过程中只是以管理纪律为主,最后只考核学生的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缺乏对学生实习的指导与引导。而企业对学生也没有实质性考核,多数情况下学生直接被安排去工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或者企业导师未对学生进行认真的实习指导,最后只是在考核表上填上分数与中肯评语。同时,教学实习考核评价体系缺少学生进行的实习效果评价、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评价,不利于后续完善教学实习体系。
(四)企业对学生重使用轻培养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之所以积极参与教学实习,是为了解决用工高峰期的人员短缺问题。在教学实习过程中,企业缺乏對学生实习过程的业务指导和职业引导,学生感觉更多的被企业当作廉价劳动力或者临时工使用,而不是作为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来培养,导致学生对学校安排的教学实习甚至对物流行业就业都产生抵触情绪。
三、基于“1+N”互联模式对教学实习的思考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实习计划阶段缺少企业的参与、实施阶段缺少有效的监控制度,实习结束也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这些都导致教学实习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实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在毕业后就业多数会选择其他行业的工作,没有达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技能型物流人才的目标。学校、企业、学生都是教学实习的参与者,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实习效果,笔直基于“1+N”互联模式,即以“1”为中心,“N”方互联互通的模式,以达到“1+N”效果的模式,对教学实习的改善进行探索思考。
(一)基于“1+N”互联完善教学实习
基于“1+N”模式完善教学实习内容,就要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中心,在教学实习单位选择、教学实习内容制定、校企长效合作等方面入手,完善教学实习。学校应当主动调研行业发展,了解现代物流管理最新技术和职业内容;调研企业,寻求优质的校企合作单位,基于共赢积极主动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实习设计等工作。作为合作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到教学实习设计、教学实习标准、教学实习方法等各项工作中,通过校企双方积极的互联互通,制定出紧随现代物流发展的教学实习内容,推动教学实习能够稳定开展下去。
(二)基于“1+N”互联的教学实习模式改革
物流管理专业对口岗位类型较多,且不同行业的物流企业运作模式不同。由于时空限制,高职院校大多安排一次教学实习且一般只对口到一家企业,实习的岗位也多是单一的岗位,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综合地了解物流行业、物流企业和物流岗位内容。因此在教学实习模式方面,“1”为以物流岗位实习为中心,“N”为安排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去不同的企业进行多岗位教学实习,即进行“多轮实习,企业轮习”的实习模式,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教学实习阶段能更全面地了解物流行业、物流企业和物流岗位,不断夯实提升职业能力。
(三)建立“1+N”的教学实习考核评价制度
单纯地通过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的感性认知作为学生实习评价的依据,不能客观、公正地考核学生的实习水平,也不能对企业、学校作出科学的评判。建立“1+N”的教学实习考核评价制度,即以评价教学实习质量为中心,学校、企业、学生为参评主体的多元考核评价制度。在这种多主体多元的考核评价制度下,学校、企业、学生互为评价主客体,形成内外部相结合的“评价、分析、反馈、改进”的教学实习评价机制,提高教学实习教学质量。
教学实习作为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使学生正确认知行业企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合理设定就业预期和做好就业准备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大高职院校也在教学实习上作出一些探索与实践。笔者参考已有的探索,结合工作环境,基于“1+N”模式对教学实习进行思考,即在“1+N”模式下,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校企互联互通,紧随现代物流发展制定教学实习内容,建立突破时空限制的“多轮实习、企业轮习”的教学实习模式,制定并实施多主体多元化的考核评价制度,从“N”入手,以期获得“1+N”的教学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燕.基于1+N互联模式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11):168-169.
[2]王兆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跟岗实习的实践及问题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航空物流专业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11):145-147.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