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晖 卞贵建
[摘 要] 随着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和山东交通强省战略的实施,行业企业对高职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交通土建专业群紧密围绕交通强省建设对道路桥梁工程施工、检测、监理和造价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推进人才培养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战略举措的深度融合。经过省优质校的建设,专业群综合水平全面提升,在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交通土建;专业群;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3-0142-02
一、引言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交通土建专业群依托山东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组建交通土建专业群发展共同体,推进产教融合;通过共建混合所有制检测中心、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教师企业工作站等举措,校企构建交通土建专业群协同培养课程体系,开发优质共享教学资源,推进“教练型”教学名师建设,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具有扎实“道桥施工新技术、工程监理新理念、试验检测新手段、造价管理新模式”能力的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校企协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打造专业群发展共同体
牵头组建由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领衔、多家企事业单位组成的专业群发展共同体理事会,形成校企协同发展机制;融合公路与建筑系理事会、教育部公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行业重点实验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山东省名师工作室、山东省技艺传承创新平台,搭建“六位一体 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共建平台;与山东高速路桥集团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与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共建共享公路工程材料科学研究实验室、与本科院校联合开展“3+2”对口贯通培养、与技师学院联合开展“技师+高职”联合培养、与公路学会共建公路科普教育基地、与企业共建教师企业工作站、教师双向认证基地等项目,实现了社会优质资源向校内的集聚,激发专业群建设新动能。
(二)创新实践,形成“双主体、三融合、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专业群常态化协同调研机制。按照公路施工人才成长规律,实施了“双主体、三融合、四递进”(双主体:学校与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三融合: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融合、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融合、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四递进:“基础能力→单项能力→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三)校企同音同律同育人,现代学徒制培养扎实推进
组建专业群现代学徒制“1+N”办学联盟,校企联合制定《现代学徒制双导师校企双向挂职锻炼办法》《现代学徒制学徒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过程监控与管理办法》《校企生三方协议书》等管理办法,形成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在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施工企业工作岗位特点,实施“校企轮转,岗位轮训”模块化教学组织模式;创新评价模式,突出了岗位、技能、师徒和企业评价,制定施工员、试验员、测量员岗位技能考核评价标准,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结合起来,建立多元交互的评价模式。
三、构建专业集群课程体系
(一)构建“平台+模块”协同培养课程体系
对接公路施工岗位链,按照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对职业岗位群能力进行多专业协同调研分析,确定专业群开设了通用共享型平台模块课程、融合互补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拓展延伸型的职业实践模块课程,系统构建了“平台+模块”协同培养课程体系(见图1)。
(二)构建“通用+方向”的四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实践技能由单项到综合进阶式培养路径和专业群交叉融合的思路,设置了基础能力、单项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等四个实践模块,构建了交通土建专业群“通用+方向”的四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
(三)构建“三全育人”“五跟进”素质教育体系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化素质课程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会实践为路径,坚持“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教育跟进塑信仰、活动跟进促提升、服务跟进有行動、教学跟进长能力、管理跟进保实效”“五跟进”素质教育体系。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员+系班子成员”的大思政育人工作体系;校外与共同体成员企业联合建立思政教育实践基地,思政课教育工地化育人实现了常态化,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四、实施教师分类精准培养,校企协同丰富实践资源
推进实施高层人才引进计划,聘请知名专家担任专业群顾问,全面指导交通土建专业群建设;引进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工程监理、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的产业教授。加大校内专业带头人培育对象培养,选派专业带头人赴境外学习交流,强化专业带头人职业教育理念。加大对骨干教师的支持力度,分类精准培养骨干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助推教师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构建基于职业规划导向的教师发展校本培训体系,实施分方向、多平台、立体式的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精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