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赠
[摘 要] 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结构之中所包含的多项内容出发,以毛泽东创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教学实践为例,试图分别从内容介绍、诵读指导、问答相应、情景结合等几个维度,说明中职语文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策略,希望可以对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核心素养;《沁园春·长沙》;教学方法;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6-0178-02
一、引言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且同其终身发展、社会进步需求相适应的必要品格与特定能力,核心素养中的具体内容,可以为学生自我发展与社会共同发展提供助力。按照教育部印发并实施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体系作为单独的概念被首度明确,在此之后,将核心素养落实于各级各类学校学科教学中,成为普遍的要求。对中职语文而言,由于其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特点,探索并构建核心素养发展体系问题更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中涉及的语言理解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高以及审美鉴赏能力、文化传承意识等,都应当有所涉及。
二、《沁园春·长沙》教学过程
(一)前期内容介绍
首先,中职语文教师向学生介绍作品题目中“沁园春”这三个字的来源,使学生了解“沁园春”属于词牌名,“沁园”为汉明帝之女儿沁水公主之园,按照史料记载,窦宪强行夺取沁园,汉明帝得知此事,欲治其罪,使窦宪自此不得重用,后人感慨此事并歌咏,让“沁园春”变为固定的词牌名。
其次,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词作者及歌咏地点:毛泽东祖籍湖南韶山,韶山在长沙附近,因此他对长沙有很深的感情。长沙是湖南的中心城市,三千余年城址、城名保持不变,屈原、贾宜的行踪、楚国文化的滋润,让长沙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后,教师向学生介绍作品创作背景,使学生明确《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形成之年(1925年),作者32岁,去广州主持工作(农民运动讲习所)前途经长沙时,在橘子洲心生感慨,下笔成文。作品描绘了长沙秋景,并借助秋景描写、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历程,抒写了自身的无限感慨与无穷壮志。
在介绍这些内容之后,学生接下来的词意理解等项工作将开展得更加顺利,可谓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环节。
(二)诵读帮助理解
中职语文核心素养中包括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内容,以理解促进应用,以应用反哺理解,其关键所在就是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显而易见的是,对语言进行理解,无法脱离诵读环节的支持,这就是俗话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在诵读过程中,学习者可调动多种情感参与其中:一面诵读,一面理解;一面理解,一面记忆。这正符合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心、眼、口、耳并用理念。
在指导学生诵读《沁园春·长沙》一词时,笔者总计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作品,明确大意,也就是要完成正音与解词的任务,保证读准每一个字的发音,并读得顺利与流畅,结合上面所进行的知识介绍,完成初步作品综合感知。其次再读,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文本结构关系,掌握诵读节奏,也就是集中探索本词在结构上面的特点,依靠新媒体技术以及合作探究等手段,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上片与下片的各自大意,还有上下两片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逐渐得出结论:上片侧重于湘江秋景的描写,并开始思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片侧重于抒情,并得到了思考的答案,两片词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相连接,让作品有比较自然的过渡。最后品读,要求学生尽量读出作品情感,并理性分析作品表达的特点,为了保证品读效果,教师可明确提出概括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四幅图画的概括任务,让学生一面欣赏网络图片或者视频资料,一面进行鉴赏、感悟。
(三)问答发展思维
对中职语文教学而言,一方面需要使学生接触必要的汉语语言知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进行语文思维和语文能力的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全面性。事实证明,若想让思维与能力得到锻炼,对问答的重视是一种必然选择,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采取问答沟通的形式,利用问题给学生以刺激,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口头表达等多方面能力得到训练,让教和学即时反馈的效果全面展现出来。
例如,当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词时,笔者便注意到了该做法的重要价值,在品读环节之后,教师和学生再度分析“独立寒秋图”,并设计了与之相关的问题,包括:请大家将词的前三句进行符合语法语序的调整,并改成自己的话,重新描绘这幅画面。“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的“独立”一词改为“站立”“伫立”等词是否合适?作者“独立寒秋”时是怎样的状态?其动作与神态有哪些特点?请大家进一步展开想象,思考作者当时的想法是什么。再比如和學生再度分析“峥嵘岁月图”时,可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包括:从词的结构上分析,“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有什么作用?作者的“峥嵘岁月”是什么样的?作者的少年同学是哪些人?这些问题的设计,可使学生对作者的“峥嵘岁月”产生更加清晰的印象,有益于其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总而言之,学生可通过单独或者连续性的问题,进行与文本相关的思考,同时也可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提升自我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且这种做法还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课堂趣味性的作用,则又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保障课堂效果。
(四)赏析促进审美
用“情”和“景”的赏析形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属于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保证课堂上有情的感染与美的熏陶。”与此同时,民国学者王国维也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些都说明了在进行《沁园春·长沙》一类的诗词教学时,教师需要以赏析情、景指导,作为促进核心素养重要一部分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方式,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便有足够的机会感受美、体悟美、分析美为重要追求。具体到毛泽东的这首经典作品,赏析可以用分句、分片的形式进行,同时要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教师的适当提示为辅,当学生取得了一定收获之后,教师要适时给予评价和总结,从而巩固学生对成果的印象。
《沁园春·长沙》具有情景交融的突出表现和独特魅力,其中作品的上片描绘了一幅别具韵味的湘江秋景图,虽属写景,但处处含情,当教师进行恰当的赏析指导后,学生可在语言表现力鉴赏之后,意识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望之景,放眼皆在的枫林,难免会让读者产生对革命形势的联系,这种联想又可以同毛泽东那句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两相印证;“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视之景,清澈奔流的江水,你追我趕的大船,其景象何等热闹,这样的热闹场景反映的是作者心中的饱满激情。接下来的每句话,都可以进行相应的思考与分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前者仰观,后者俯察,从不同的视角体味自然界万物的自由与活跃;“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用近于总括的方法,说明万物的蓬勃向上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作者所追求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从景到情,并在接下来的“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句的过渡后,自然转入下片。在对作品下片进行赏析时,则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课堂初始接触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介绍,让学生重新审视作者早年的革命经历、中国与世界的大事件,这样将使原本单一的作品情、景有机融于那一段极不平凡的岁月。在此之后,学生则不但能够感受到湘江秋景之美,而且能感受到作者以国家与民族前途为己任的革命激情,这种革命激情将启迪和鼓舞学生不畏艰难、奋发图强,此时,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内容分析
在开展中职语文教学时,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在于教师与学生处在同一层面对文本进行解读,教师对学生认知文本的状态、能力不够关注,缺少给予学生必要前期指导与中后期关怀的意识与行为。在本次教学中,笔者留意到了这个问题,前面的背景介绍、中间的问题带入等,都有比较明显的学生层面关注行为,以便让学生能够深入领会作品内涵,进行准确到位的分析。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思路的选择是正确的。
(二)效果分析
在本次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广泛参与,课堂活跃度很高,教学过程中,学生分别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了背景认知、准确诵读、问题回答、情境分析任务,每项任务,参与学生人数都在全班总人数的80%以上。除此以外,学生还利用课前准备资料、课中情感体验等机会,配合教师增加了学习机会,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现状。
(三)创新分析
在本次授课过程中,首先,能够注意到情境的生动性,技术融合、由景悟情的做法,使学生的知识了解、内容诵读等方面均有比较强的自主性。其次,评价渗入过程,也就是教师一边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各项教学任务,一边进行学生掌握情况的分析与评价,这将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情况,做出主动的思维调整。
四、总结
核心素养所表现的是特定个体内在的品格和智慧,只有在长期熏陶与积淀之后才能形成,培养核心素养的课题,实际上关注了长期视域下培养什么人与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当牢固扎根于语文教学实践之中,依靠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策略,使学生主动接近核心素养要求,本文通过《沁园春·长沙》所列举的内容介绍、诵读指导、情景结合等做法,是比较常规且实际应用效果比较好的几点。
参考文献:
[1]邓杨柳.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9):27-29.
[2]张萍实.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关于“对话”的实践与反思[J].课外语文,2020(9):41.
[3]马东坡.落实核心素养:《沁园春·长沙》课堂教学思路探究[J].作家天地,2019(11):54-56.
[4]房厦.基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沁园春·长沙》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39-41.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