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

2020-04-26 20:01钟楠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4期
关键词:孝悌共同体命运

钟楠

[摘           要]  事实证明,在经历巨大“考验”的时候,已经成长起来的“90后”“95后”甚至“00后”,正在成为中国的脊梁。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其实或多或少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他们在“大考”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勇气、果敢、相互协作和无怨无悔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践行。

[关    键   词]  传统文化;践行;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4-0152-02

我们知道,传统文化已经迎来了最好的复兴机遇期,因而,当今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在年少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是实际需要也好、是顺应潮流也好。抑或盲目跟风也好,实际上这些孩子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吸入和储备的层次是大相径庭的,但传统文化的熏陶还是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经历重大“考验”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年轻的“90后”“95后”“00后”正在成长为中国脊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真实地践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要义;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引领。

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内化于心”

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的载体,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精神信仰和行为规范的主导,对国家历史发展中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推进器,是中华民族强大向心力的源泉。已经成长起来的新时代青年,他们在成长中已经展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执行力。

(一)孝悌之道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悌是一切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情感基础。抛开某些孝悌思想的局限性,其纯粹从“孝悌”初心出发,将爱和责任感视作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情感基础,是其宝贵的经验。如果人人都能像爱自己的家人那样热爱祖国、亲爱师长和朋友,處处体现真正“爱的奉献”,就一定能让整个社会风尚明清纯厚,继而长久保持国家的稳定和安全。《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有子看来,一个人如果对家中父母尽孝、对兄弟友爱,那他在外就能为国尽忠。换句话说,孝悌是忠的前提和基础,忠是孝悌的必然结果。

(二)博爱之心

张载在《正蒙·乾称》中有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张载将民众视为自己的同胞,将万物视为自己的朋友,这里蕴含着一种心怀苍生和天下的责任感和思想意识。《庭训格言》中有言:“仁者无不爱。凡爱人爱物,皆爱也。故其所感甚深,所及甚广……万物一体,痌瘝切身,斯为德之盛、仁之至。”这段话意指人应有发自内心的博爱万物之心,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能对别人的苦难感同身受,一定能受到众人的亲近和爱戴,使其功成名就。

(三)同心协力

“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能开动大帆船”,意思是集体的力量产生于人心齐。小到家庭、集体,大到国家,想要实现既定的共同目标,大家必须同心协力,就是要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为梦想的实现、团队的长久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中国古代的很多典籍都曾表明同心协力的重要性。比如:“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这两句话都强调团队中的全体成员只有同心协力,并形成不可抗拒的合力,群策群力,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协同效应,即使遇到再复杂的困难也都能迎刃而解。因此,一个团队的力量,不在乎它所拥有多少成员,重要的是所有成员能否为了团队的共同目标而同心协力。各成员人心齐,则力量无穷尽,且无坚不摧;全部成员心思异,且太过计较个人小利益、小恩怨的得失,视而不见团队的整体利益,那么整个团队也会因为个人的力量和智慧的浪费和销蚀而变成一盘散沙,这样的团队即使有再多的人,也会因为没有凝聚力而落败,即便有机会重组团队,人心也很难被召回,而团队整体共同目标的实现更是成为泡影。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化于行”

(一)应急意识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为后世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也积累了宝贵且丰富的与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灾难做斗争的经验。其中,历代荒政学说为应对自然灾害提供了宝贵的政策思想;儒家以德治国、法家依法治国等思想为应对社会安全风险提供了千古流传的政治智慧。这些思想政治也积淀了大量关于突发事件规律的认识。其中在突发事件规律性方面,古人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就是自然界的运行,是有一定的规律,用合乎规律正道的措施适应它就有可能解决,用违反规律的措施对待他就会遭殃。因此,调整人的态度,端正人的思想认识,即明确应急理念就成为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就应急管理而言,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最根本的道理就是顺应客观规律和依据正确的规则。

(二)安全意识

因为人的生命的存在,安全成了人类的基本要求。对生命的尊重是安全的核心要义。安全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深刻而且渊博,既指保存肉体而活着,也有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精神升华,最终实现对生命的尊重。古人把生命看得异常重要,甚至不惜任何代价也要保持长生不老或死而复生。虽显得混沌和不可思议,但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生存的强烈要求。就人的安全而言,其实就是指身体和精神没有来自外在的威胁,居安思危。因此,生命安全和精神安全,即生命和精神不受威胁,没有危险,这是当下现代社会对个人的可靠保障。

(三)“命运共同体”意识

命运话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外传统命运论的创造和开新。“和合”是打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智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强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天下为一家的情怀。人类社会、宇宙自然都统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因为自然环境、生态危机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古人认为要实现天下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知民情,以义理教化民众;使民众明白对自己有利,心安不疑;对祸患加以防范,避免相互争夺乃至相杀。

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

(一)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利益观

中华传统文化所推崇的道德观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整体的奉献精神。从《诗经》中提出“夙夜在公”的思想到东汉的班固提出“爱国如饥渴”再到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爱国思想和精神追求,都体现了毫无畏惧地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牺牲的热情和精神追求。这种把国家、民族利益置于最高位的利益观,在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道德规范,并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世代传承,不断加深。民众对民族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已经升华为一种实际维护祖国利益、忠于祖国的坚定信念和行为准则,爱国主义意识形态也由此产生。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形成之后,就在政治、法律、艺术和社会等方面反映出来,并渗透到一切社会形态和上层建筑之中,成为一种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

(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我们知道,不同的民族及文化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方式的养成存在着较大差别。相反,如果是生活在同一个价值文化圈的人可能有着较多相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为此,国家就要出台一整套指导人类外在活动和内在思想的价值体系,将这一整套价值观念、价值判断、逻辑推广于社会、人群之中,帮助人们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并配置相契合的价值尺度和价值取向,并形成一种为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所认可的规范及日常行为方式。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开辟出合理而正确的发展路径和富有创造力的发展模式,能有效地解决各种价值冲突、价值危机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不使整个世界因价值观念冲突而导致危机,将整个世界建设成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三)构建中国哲学思想的话语体系

陆九渊曾说:“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建立中国哲学思想话语体系应有敢于将“哲学在中国”向“中国的哲学”转变的志气和勇气。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伟大的创造。在曾经的“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很多卓越的智慧、供后人借鉴的经验及为他国提供的方案,同时也实现了中国哲学突破。因此,如何讲好中国自己的哲学话语,建构中国特色、气魄、风格的哲学思想话语体系,是全国人民的众望所盼。特色鲜明、资源丰富、表达独创的中华哲学思想话语体系走向世界,将使世界重新体认中华哲学思想话语体系的独特风采。

参考文献:

[1]李雪峰,黃琛注.应急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07.

[2]张立文.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05.

[3]国家图书馆.大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珍贵精神财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7-11.

[4]鲁学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01.

[5]张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10.

[6]曲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7):90-93.

[7]鞠忠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

◎编辑 曾彦慧

猜你喜欢
孝悌共同体命运
爱的共同体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病榻侍母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论命运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小学德育教育从孝悌入手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